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義理▪P16

  ..續本文上一頁生的惡行。

  ⒊戒律能戒掉我們的煩惱,以它爲依止,令我們不做因果上的惡行爲,故戒律可以度我們毀犯的惡行爲。

  ②、攝善法戒:

  菩薩行者發願行一切善法,如果不這樣做,就是他的過失,故應戒除。善法有六度萬行,稱爲菩薩學處。

  ③、饒益有情戒:

  發心行菩薩道者,一定要發利益一切衆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資財、神通等利益有情。菩薩行者起瞋心後,就不想利益衆生,他應戒掉此惡心,生起利益衆生之心,稱爲饒益有情戒。

  持戒是修行之根本,持戒則可産生定,生起智慧。貪心重的人,整天想侵害衆生,想從衆生那兒得到利益,認爲持戒有損己利,所以菩薩行者先要修學布施,減少自己悭貪之心後,才來持戒。當然,此次地對個別的人來說有時是不一定的,但對一般悭貪重的人來講,那是肯定的。一個肯布施的人,他才肯持戒,連布施都不肯做,他一定不肯持戒,因爲他悭貪、吝啬,不願意給衆生利益。持戒就是要防範他的貪瞋癡,他哪裏願意做呢?故菩薩的修學應從布施開始,然後才發心持戒。

  世尊入涅槃時,囑咐後世弟子當“以戒爲師”,戒法正爲佛弟子之善知識。修行人依戒而住,則能遠離惡行,增長善法。

  《楞嚴經》雲:“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欲啓發內心之清淨無漏智能,必須修定;欲得禅定,則必須持戒,故知持戒爲修行的根本。所謂“屍羅不清淨,叁昧不現前。”若持戒不清淨,所修得的禅定亦非正定,而是邪定。

  所以,佛法中,不論任何宗派皆以持戒爲先,一切善法皆以戒爲基,依戒方能證得出世之無漏聖果。

  (叁)忍辱度(羼提波羅蜜)

  羼提,爲忍辱之義。羼提波羅蜜,意譯爲忍辱度,能對治瞋恚。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謂內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惱害或自身苦境。經雲:“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學佛之人,心不隨外境所轉,瞋風不動,喜風不搖,無論遇順境或逆境,皆能安住實相,如如不動,即得具足忍辱波羅蜜。

  菩薩行者要忍耐種種苦。忍可分爲忍辱與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種種的惱害。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種惱害而已,它可分爲叁種:

  ①生忍(耐怨害忍):忍耐衆生對菩薩所做的損害。

  ②法忍(安受苦忍):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應忍受饑、渴、寒、熱、天災人禍、疾病等世間的一切苦法。

  ③無生法忍(谛察法忍):以堅韌的意志,審谛觀察思維我們對佛法的認可。萬法本來是不生不滅的,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們聽後能接受嗎?慢慢觀察,了解後可真接受,既是無生法忍。

  這叁種忍可令菩薩度到無煩惱的生死解脫之彼岸。

  做父母親的可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這不能令他們度到彼岸,因爲他是以貪愛子女的心來忍受。如果我們被其他衆生打罵,而能忍受,此即可度到彼岸,理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如幻如化,衆生執著實有,故不能忍受。當我們能觀察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沒執著,就可以忍受。忍受並非是衆生令我們苦惱,我們要忍氣吞聲,強忍住,此爲凡夫的忍辱。六度中的忍辱波羅蜜是要以智慧看透世間之真相,接受此一事實。比如有人罵你“王八蛋”,你觀察到衆生有煩惱,講出此話,那只是聲音罷了,看透,接受它,不起煩惱,以智慧觀察而忍,可令我們度到生死解脫之彼岸。

  如果衆生辱罵我們,爲了要做好人,而忍受他,這就是無智慧,因爲你先認爲是苦惱,然後才把它忍住。《金剛經》中記載佛陀修忍辱波羅蜜時,有一世做忍辱仙人,歌利王用刀肢解他的身體,他一點也沒起瞋心,因爲他對自己的身心無執著,對衆生的煩惱行爲亦無執著;他能修忍辱波羅蜜,看透一切無常,在這一切因緣和合的假相中,不認爲有衆生,有衆生做出此行爲來惱害我,我在忍辱,故他是忍辱仙人。

  我們對佛法生起堅定的信心,稱爲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對凡夫來說是不容易生起的。凡夫往往對佛法一知半解,抱著一顆懷疑的心,沒有真正的理解、真正的信心;佛弟子以爲佛法是佛陀爲我們所開示,它必定是好的,如果是以此心態去相信佛法,他如果在修行的過程中,發現到某個修行法不能使他解脫時,則會生起毀傍之心,此即使沒有無生法忍。根據佛經中的記載,有些佛弟子修道,自己只是進入四禅,卻以爲已證悟了四果,當他臨命終時,煩惱生起,就以爲佛陀欺騙他。他不能忍受佛陀所說的法,誤解了。佛法中的涅槃法就是無生法,對此種無生法生起堅定的信心,絲毫沒懷疑,稱爲無生法忍。這樣的忍辱才能使我們 到達生死戒脫之彼岸。

  如果只是忍受有情所給予我們的苦惱,並不能度到彼岸,那只不過是凡夫之忍。修學菩薩道者,應該觀察這世間的苦、樂等等,都是我們的煩惱在作祟,看透煩惱的作用後,我們就不會怨天尤人;看到一切都是五蘊、業行爲的一連串發生罷了,裏面是苦、空、無常、、無我,既然無我,就無需忍,這才能真正到達彼岸。了解真理者,一定能了解此忍辱。如果有人還是認爲人家汙辱他,而後才生起要忍辱的心,那他就已經有不能忍的時候了。

  如果有人不能忍別人給予他的苦,就得學習怎麼忍受。如有一只狗吠你,你聽不動它的意思,就不用忍,因爲你知道它愚癡,看到人就吠,你看透這個事實,接受後就不用忍,這才是忍辱波羅蜜。有人罵你,你看到衆生愚癡,鬧起煩惱,他的煩惱叫他罵你,他和狗吠一樣,你看透此事實後,就知道原來是沒有什麼可忍的,此忍辱波羅蜜才能使我們度到生死之彼岸。

  《遺教經》雲:“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能生大力用,無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須有羼提波羅蜜方能圓滿無礙。《尚書》亦雲:“必有忍,其乃有濟。”如句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故能複國雪恥;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故能登壇拜將,建立漢朝勳業。世間法,尚須以忍,何況修習出世法!

  《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雲:“若欲爲衆生,作諸歸依處,令生無畏心,忍辱最第一。能行忍辱者,見者皆歡喜,怨家舍毒心,皆生親友想。一切諸如來,成就平等心,衆生所歸依,皆由行忍故。是故諸佛子,欲求無上道,爲物作依止,當堅固忍辱。”是以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曾爲忍辱仙人,爲歌利王割截身體,身雖遭節節支解,心中毫無瞋念,並發願成佛之時,將以慧刀斷除歌利王的貪瞋癡叁毒,王遂忏悔而供養之。如此忍辱波羅蜜圓滿,故能成就無上佛道。

  (四)精進度(毗離耶波羅蜜)

  毗離耶,爲精進之義。毗離耶波羅蜜,意譯爲精進度,能對治懈怠。“精”爲精純專一,“進”是上升登進,謂修道行人,專志行道,精勤于修善斷惡,即能速登覺地,至涅槃岸。

  精進分爲事精進及理精進。如每天誦經、念佛、拜佛、做善事等,于事相上勤勉用功,即爲事精進。若依心起修,全修在性,直截根源,安住實相,寂然無爲,即是理精進。

  精進爲修道之根本。由事上精進修持,功夫到家,水到渠成,自然能與理相契。達到理精進,則一念不生,契入諸法實相之理,無論行住坐臥、動靜閑忙,這念本具的覺性始終存在。清涼國師雲:“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法無不歸還此法界。”念佛由此念,誦經亦從此誦,修而無修,念而無念,能所一如,如此即是無功用行,是爲真正的大用功、大精進。

  ①披甲精進: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時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退心。如一個兵士上戰場時穿上铠甲,不容易被刀槍所傷害,他就勇敢地沖上前殺敵;披甲精進也是這樣,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堅定的信心,我們才能完成所製定的目標,實現我們的誓願。而菩薩廣大慈悲,立深誓願都是很難完成與實現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稱爲披甲精進。

  ②攝善法精進:

  菩薩行者對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學,稱爲攝善法精進。

  ③饒益有情精進:

  它與饒益有情戒相似,但是有點兒不同。饒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對衆生有益之事,都應該去做;而對衆生有害的事,就不應爲之;饒益有情精進是指菩薩做種種利益衆生的行爲,就好像父母親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學業、成家立業,這樣努力的去栽培他們。饒益有情精進是努力給予衆生種種利樂,做種種利益他們的事業,精進不懈怠。

  精進通六度,例如布施,菩薩要精進的布施,甚至連自己的生命、財物、妻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個精光,這才是精進布施。持戒也是一樣,一切微細地戒律,菩薩都不犯,稱爲持戒精進。所以在六度中都有精進度在作用,才可完成精進波羅蜜,故精進是十分重要的。菩薩行者更應該在禅定與智慧兩度上加倍用功。

  釋迦牟尼佛以精進故,超越九劫,在彌勒菩薩前先成佛果。脅尊者八十出家,爲少年譏其年衰老耄,乃自誓若不通叁藏理,斷叁界欲,得六神通,終不以脅至席,如是精進叁載,終得契證聖果。諸佛菩薩爲修習聖道,尚且精進不息,吾人若不發精進心、勇猛心,一曝十寒,如何修行有成!

  《佛遺教經》雲:“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行者若能發起長遠心、精進心,勤行一切善,誓斷一切惡,廣修自利利他之行,無有退轉,無有疲厭,必能速證無上菩提。

  (五)禅定度(禅波羅蜜)

  禅,又作禅那,爲禅定之義。禅波羅蜜,意譯爲禅定度,能對治散亂。禅,又爲靜慮之意,靜指心體寂靜,慮爲正審思慮。衆生妄想紛飛,有如脫缰野馬,念念攀緣散亂,未嘗暫息。故修習禅那,攝心專注于一境,心達到寂靜不動,則能度脫凡夫散亂顛倒之心,進而得到叁昧正定。

  禅分爲世間禅、出世間禅,世間禅如通凡通聖之四禅八定;出世間禅則如二乘所修之滅受想定、菩薩所修之種種大乘禅定(如來禅)等。禅宗祖祖相傳,以心印心,見性成佛,直契中道實相、定慧不二,故稱祖師禅。

  菩薩要利益衆生,度化衆生,而自己卻…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苦(明旸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