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大乘法中,多闻是闻空性不生不灭,如《楞伽经》等说。所以能通达实义的,才是多闻的善知识。
二是在十法行中,闻只是听闻,读诵,解说等,也就是依文达义。所以如以闻慧为对於修习般若无用,是不合佛法的,是会漂流於三藏教典以外的。但是这虽是必要的,但还是初步的,还要依此而向思修前进!
上面虽然说了很多,但修行方法概括起来其实很简单,也就是读经、止观两件事儿。
第四章 解脱道次第----三十七道品
第十三节 四念住
一、三十七道品
我们若想了脱生死轮回,就要依佛开显的成佛之路而修学而成就菩提道业。想到达智慧的彼岸就要有一个修学的次第,菩提道的修学次第是:出离心、慈悲心、空性正见。三十七道品就是解脱道的次第,学人要必先明之。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依学人的根性不同修法也就略有差异,但无出戒定慧三无漏学----广为三十七道品,略为戒、定、慧之三学,而广略适中即是大乘六度或十波罗密法。三十七道品是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基本圣道的法门,叫做三十七道品,亦称三十七菩提分法。
现在我们简要地陈述“三十七道品”,而这“三十七道品”应该由想要实修禅定与直观的修行人,以精进和决心去修持,因而促成了在现世佛法中再生为人类的殊胜机缘。
“三十七道品”共有七组,是为:
⒈四念处: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念常住于道法中,使之正而不邪。
⒉四正勤:即是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最为殊胜,亦称四正胜。此时智慧力已增多,但禅定力较薄弱。
⒊四神足:即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欲神足是希慕欲乐,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五根五力,依程度深浅立名,如信根增长,破诸邪信,得名信力,故五根为生圣道的根本,五力为增长圣道的主力。佛经说:"能生善法,故名为根。能破恶法,故名为力。"
⒋五根:①信根,于诸法谛理,信忍乐欲。②进根,信诸善法理,倍策精进。③念根,追念正道,不忘正法。④定根,摄心正道,相应不散。⑤慧根,以观照慧,抉择分明,思惟真理。
⒌五力:①信力,信根增上,故能破疑障。②进力,进根增上,故能破懈怠。③念力,念根增上,故能破昏忘。④定力,定根增上,故能破散乱。⑤慧力,慧根增上,故能破愚昧。又五根五力以信为始,慧为终,显示信心是以智慧为主。
⒍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在三十七道品中独得觉名,正因前修四念处至五根五力时未觉,后修八正道时已觉,唯中间修此七觉分法,是由迷而悟,由未觉而觉,故独得觉名。七菩提分说明如下:①择法菩提分--以智慧择法之真伪。 ②精进菩提分--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③喜菩提分--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④轻安菩提分--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 ⑤念菩提分--明记定慧,使其均等。 ⑥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⑦行舍菩提分--舍诸谬妄,更行进益。
⒎八正道:以正见为首,即以正见为最重要,因为有了正见,对于事理才会有正确的认识,就能破谬妄偏差的俗知俗见,悟入正道。
有漏--有烦恼,亦称有为。无漏--清净无烦恼,亦称无为
按照定义,“三十七道品”所以称为“道品”,因为他们是“圣道智”的组合,是“圣道智”,是足处(最近因)、资粮与根机。
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告诉阿难陀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你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在广大的佛法中,为何佛只说安住于四念处?这是因众生有四种颠倒妄见:常乐我净----①缘身执净,②缘受执乐,③缘心即常,④缘法执我。如果不将此四颠倒妄见消除,则烦恼重重,随俗流转。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首要的道品,即是对治此四颠倒妄见的四念处。
二、四念住
四念住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是以修不净观之慧力,对治“缘身执净”的颠倒妄见。试想我们的身体是否乾净?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观,当你满身大汗时,便会觉得臭气难堪,何况唾涕便溺等,皆是不净。当人死后,大家更怕看死人。人到死后,尸体腐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这个身体的生存,实在不净。故能观身不净,则贪爱渴想,恋慕艳丽色相等烦恼,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是以观苦之慧力,对治“缘受执乐”的颠倒妄见。受乃领纳为义,也即感受外界的印象。当我们与境界接触时,所领纳的不论是苦、乐、舍的感觉,在无常的法理看来,苦受固然是苦,而乐受以至于乐极生悲,仍是逃不了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乐的感觉。因众生外有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内有意念中的诸想不断,到底也是苦(即行苦)。故人生是苦,这世界充满著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么,知苦而不贪欲乐,就不为境界所转移,则"缘受执乐"的错见,便不能存在了。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是以观心无常之慧力,对治“缘心执常”的颠倒妄见。"心"是生命的本质,同时是众生的中心,但心不是固定独存物,而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缘和合的心物世界,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世界,五蕴的身心世界是无常的,会坏灭的,故我们的心是无实体的,不过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缘关系的发展而已,绝无实体可捉取;而且心的现象,是念念生灭、刹那不住。怎么可执它为常?由此观心无常之慧力,能使心念远离执常妄见的过患。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以观法无我之慧力,对治“缘法执我”的颠倒妄见。宇宙万法,都是因缘互相依存,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四大(地、水、火、风)组合的躯体,一旦四大不调,五蕴离散,生命便死亡。佛说五蕴的我是"假我",不可执为真我。但众生无知,于无我法中,妄执有我,这种妄执叫做"我见",有了我见,则有种种偏执烦恼,便不能接受正法。故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便要以"观法无我"之慧力,消除"缘法执我"的错误。
修四念处观时,如上述将各分开作观,叫做别相念处。如修四念处观时,每作一观,并作其余三观,叫做总相念处。例如观法无我时,并观此身不净,是苦,是无常,或并观身、受、心,皆是无我。观身不净时,并观此身是苦,无常,无我,或并观受、心、法,亦皆不净,余类推。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修此四念处,重在智慧,以慧为体,慧之力能使:身、受、心、法四种观想,常住于正念的道法中。故在修此四念处阶段上,已经趣向真实智慧,此后由于更加精进因缘,智慧力则越增多,再接再励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走上八正道!
三、四念住的修法实践
“念住”的本义是全心全意、安稳地警觉。共有四种念住,分别是:
1、身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身体现象上,例如呼气与吸气。
2、受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感受上。
3、心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思想或精神的历程上,例如有贪或者离贪。
4、法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观法,例如五盖等。
关於这四种念住,如果全心全意安住在身体的某部位上,例如吸气与呼气,就等於安住在一切事物上。因为修行人有能力依照他的意愿专注在任何对象上。
"安住"意指如果一位修行人想要在吸气与呼气上专注一个小时,在这段时间,他的专注力仍然能够稳定地固守在呼吸上。如果想要专注两个小时,他的专注力还是会稳定地固著两个小时。由於思绪上的不稳定,使得专注力从他固著的对象上脱离,这种情形是不会发生的。
为什么要将心安住在吸气与呼气上,不要陷入其他的对象
这是因为对我们而言,有必要集中控制“六识”,“六识”在过去无数无尽的轮回中骚动地漂流。
我应该陈述得更清晰一些。心灵习惯从“六根”的六种对象中,迅速地从某一对象至另一对象。
例如无法控制心灵的疯子,他不知道用餐的时间,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父母亲找到他,供他用餐,吃了五、六口,他就翻倒盘子,扬长而去,因此,不能好好享用一餐。到了这种程度,他已经丧失心神,甚至无法用完一餐。在交谈的时候,因丧失心神,无法完整说出一句话。从谈话开始、过程到结束,他都无法认同别人。他的谈话,毫无意义,不能承担世间的任何事务,也不能完成任何工作。这种人不能真正称为人了,他已经完全无知了。
如果这位疯子遇到一位优秀的医生,并接受了严苛的治疗方法,将他捆绑和监禁,经过治疗,变为一位神智健全的正常人。经过如此的治疗,在用餐的时候,他可以控制住心,那时候可以饱餐了。在其他事物上,他也可以控制得宜,就像其他人一样,可以胜任工作,完整说出一句话。这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个世界上,心智散乱的人,就像丧失心神的疯子,直到他接触到禅定与直观为止。就像疯子虽然想用餐,仅仅吃了五、六口就推倒餐盘走开一样;这些心智散乱的人,发现他们的心念四处飘荡,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控制住。每当他向佛陀礼敬,忆念佛陀殊胜的特质时,就是无法把心念集中在这些神圣的特质上,反而逃到思想的其他对象上,所以甚至无法诵完一个长句。
就像患有恐水症的人,口乾舌燥,四处寻找水源;当他找到一泓清澈的泉水,由於恐水症,还是逃走了。又像一位病人,面对一盘特别调理的丰盛食物,可是却对这些食物反胃,无法下咽,只好呕吐出来。同样的道理,这些人发现自己无法有效地忆念佛陀的神圣特质,心念无法安住在上面。
如果读诵某个偈颂,他们的心每一次都会飘荡出去,使得读诵中断,如果他们重新开始读诵,每一次都会中断,纵…
《佛法义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