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義理▪P23

  ..續本文上一頁,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大乘法中,多聞是聞空性不生不滅,如《楞伽經》等說。所以能通達實義的,才是多聞的善知識。

  二是在十法行中,聞只是聽聞,讀誦,解說等,也就是依文達義。所以如以聞慧爲對於修習般若無用,是不合佛法的,是會漂流於叁藏教典以外的。但是這雖是必要的,但還是初步的,還要依此而向思修前進!

  上面雖然說了很多,但修行方法概括起來其實很簡單,也就是讀經、止觀兩件事兒。

  第四章 解脫道次第----叁十七道品

  第十叁節 四念住

  一、叁十七道品

  我們若想了脫生死輪回,就要依佛開顯的成佛之路而修學而成就菩提道業。想到達智慧的彼岸就要有一個修學的次第,菩提道的修學次第是:出離心、慈悲心、空性正見。叁十七道品就是解脫道的次第,學人要必先明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依學人的根性不同修法也就略有差異,但無出戒定慧叁無漏學----廣爲叁十七道品,略爲戒、定、慧之叁學,而廣略適中即是大乘六度或十波羅密法。叁十七道品是佛陀從四谛的道谛中,開示出叁十七種修習基本聖道的法門,叫做叁十七道品,亦稱叁十七菩提分法。

  現在我們簡要地陳述“叁十七道品”,而這“叁十七道品”應該由想要實修禅定與直觀的修行人,以精進和決心去修持,因而促成了在現世佛法中再生爲人類的殊勝機緣。

  “叁十七道品”共有七組,是爲:

  ⒈四念處: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爲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念常住于道法中,使之正而不邪。

  ⒉四正勤:即是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最爲殊勝,亦稱四正勝。此時智慧力已增多,但禅定力較薄弱。

  ⒊四神足:即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欲神足是希慕欲樂,勤神足是精進無間,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觀神足是心不馳散。

  五根五力,依程度深淺立名,如信根增長,破諸邪信,得名信力,故五根爲生聖道的根本,五力爲增長聖道的主力。佛經說:"能生善法,故名爲根。能破惡法,故名爲力。"

  ⒋五根:①信根,于諸法谛理,信忍樂欲。②進根,信諸善法理,倍策精進。③念根,追念正道,不忘正法。④定根,攝心正道,相應不散。⑤慧根,以觀照慧,抉擇分明,思惟真理。

  ⒌五力:①信力,信根增上,故能破疑障。②進力,進根增上,故能破懈怠。③念力,念根增上,故能破昏忘。④定力,定根增上,故能破散亂。⑤慧力,慧根增上,故能破愚昧。又五根五力以信爲始,慧爲終,顯示信心是以智慧爲主。

  ⒍七覺支:又名七菩提分,在叁十七道品中獨得覺名,正因前修四念處至五根五力時未覺,後修八正道時已覺,唯中間修此七覺分法,是由迷而悟,由未覺而覺,故獨得覺名。七菩提分說明如下:①擇法菩提分--以智慧擇法之真僞。 ②精進菩提分--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③喜菩提分--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④輕安菩提分--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 ⑤念菩提分--明記定慧,使其均等。 ⑥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亂。 ⑦行舍菩提分--舍諸謬妄,更行進益。

  ⒎八正道:以正見爲首,即以正見爲最重要,因爲有了正見,對于事理才會有正確的認識,就能破謬妄偏差的俗知俗見,悟入正道。

  有漏--有煩惱,亦稱有爲。無漏--清淨無煩惱,亦稱無爲

  按照定義,“叁十七道品”所以稱爲“道品”,因爲他們是“聖道智”的組合,是“聖道智”,是足處(最近因)、資糧與根機。

  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時,告訴阿難陀及衆弟子說:“我入滅後,你等比丘,應依四念處安住。”在廣大的佛法中,爲何佛只說安住于四念處?這是因衆生有四種顛倒妄見:常樂我淨----①緣身執淨,②緣受執樂,③緣心即常,④緣法執我。如果不將此四顛倒妄見消除,則煩惱重重,隨俗流轉。因此在叁十七道品中,首要的道品,即是對治此四顛倒妄見的四念處。

  二、四念住

  四念住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一、身念處--觀身不淨:

  是以修不淨觀之慧力,對治“緣身執淨”的顛倒妄見。試想我們的身體是否乾淨?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觀,當你滿身大汗時,便會覺得臭氣難堪,何況唾涕便溺等,皆是不淨。當人死後,大家更怕看死人。人到死後,屍體腐爛,遍體生蛆,穿筋齧骨,最後成爲白骨一堆,這個身體的生存,實在不淨。故能觀身不淨,則貪愛渴想,戀慕豔麗色相等煩惱,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二、受念處--觀受是苦:

  是以觀苦之慧力,對治“緣受執樂”的顛倒妄見。受乃領納爲義,也即感受外界的印象。當我們與境界接觸時,所領納的不論是苦、樂、舍的感覺,在無常的法理看來,苦受固然是苦,而樂受以至于樂極生悲,仍是逃不了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樂的感覺。因衆生外有生住異滅四相遷流,內有意念中的諸想不斷,到底也是苦(即行苦)。故人生是苦,這世界充滿著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麼,知苦而不貪欲樂,就不爲境界所轉移,則"緣受執樂"的錯見,便不能存在了。

  叁、心念處--觀心無常:

  是以觀心無常之慧力,對治“緣心執常”的顛倒妄見。"心"是生命的本質,同時是衆生的中心,但心不是固定獨存物,而是因緣和合而有的。因緣和合的心物世界,即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世界,五蘊的身心世界是無常的,會壞滅的,故我們的心是無實體的,不過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緣關系的發展而已,絕無實體可捉取;而且心的現象,是念念生滅、刹那不住。怎麼可執它爲常?由此觀心無常之慧力,能使心念遠離執常妄見的過患。

  四、法念處--觀法無我:

  以觀法無我之慧力,對治“緣法執我”的顛倒妄見。宇宙萬法,都是因緣互相依存,我們的身體是五蘊四大(地、水、火、風)組合的軀體,一旦四大不調,五蘊離散,生命便死亡。佛說五蘊的我是"假我",不可執爲真我。但衆生無知,于無我法中,妄執有我,這種妄執叫做"我見",有了我見,則有種種偏執煩惱,便不能接受正法。故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便要以"觀法無我"之慧力,消除"緣法執我"的錯誤。

  修四念處觀時,如上述將各分開作觀,叫做別相念處。如修四念處觀時,每作一觀,並作其余叁觀,叫做總相念處。例如觀法無我時,並觀此身不淨,是苦,是無常,或並觀身、受、心,皆是無我。觀身不淨時,並觀此身是苦,無常,無我,或並觀受、心、法,亦皆不淨,余類推。

  四念處又名四念住,修此四念處,重在智慧,以慧爲體,慧之力能使:身、受、心、法四種觀想,常住于正念的道法中。故在修此四念處階段上,已經趣向真實智慧,此後由于更加精進因緣,智慧力則越增多,再接再勵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走上八正道!

  叁、四念住的修法實踐

  “念住”的本義是全心全意、安穩地警覺。共有四種念住,分別是:

  1、身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身體現象上,例如呼氣與吸氣。

  2、受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感受上。

  3、心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思想或精神的曆程上,例如有貪或者離貪。

  4、法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觀法,例如五蓋等。

  關於這四種念住,如果全心全意安住在身體的某部位上,例如吸氣與呼氣,就等於安住在一切事物上。因爲修行人有能力依照他的意願專注在任何對象上。

  "安住"意指如果一位修行人想要在吸氣與呼氣上專注一個小時,在這段時間,他的專注力仍然能夠穩定地固守在呼吸上。如果想要專注兩個小時,他的專注力還是會穩定地固著兩個小時。由於思緒上的不穩定,使得專注力從他固著的對象上脫離,這種情形是不會發生的。

  爲什麼要將心安住在吸氣與呼氣上,不要陷入其他的對象

  這是因爲對我們而言,有必要集中控製“六識”,“六識”在過去無數無盡的輪回中騷動地漂流。

  我應該陳述得更清晰一些。心靈習慣從“六根”的六種對象中,迅速地從某一對象至另一對象。

  例如無法控製心靈的瘋子,他不知道用餐的時間,毫無目的地四處遊蕩。父母親找到他,供他用餐,吃了五、六口,他就翻倒盤子,揚長而去,因此,不能好好享用一餐。到了這種程度,他已經喪失心神,甚至無法用完一餐。在交談的時候,因喪失心神,無法完整說出一句話。從談話開始、過程到結束,他都無法認同別人。他的談話,毫無意義,不能承擔世間的任何事務,也不能完成任何工作。這種人不能真正稱爲人了,他已經完全無知了。

  如果這位瘋子遇到一位優秀的醫生,並接受了嚴苛的治療方法,將他捆綁和監禁,經過治療,變爲一位神智健全的正常人。經過如此的治療,在用餐的時候,他可以控製住心,那時候可以飽餐了。在其他事物上,他也可以控製得宜,就像其他人一樣,可以勝任工作,完整說出一句話。這就是一個例子。

  在這個世界上,心智散亂的人,就像喪失心神的瘋子,直到他接觸到禅定與直觀爲止。就像瘋子雖然想用餐,僅僅吃了五、六口就推倒餐盤走開一樣;這些心智散亂的人,發現他們的心念四處飄蕩,這是因爲他們沒有辦法控製住。每當他向佛陀禮敬,憶念佛陀殊勝的特質時,就是無法把心念集中在這些神聖的特質上,反而逃到思想的其他對象上,所以甚至無法誦完一個長句。

  就像患有恐水症的人,口乾舌燥,四處尋找水源;當他找到一泓清澈的泉水,由於恐水症,還是逃走了。又像一位病人,面對一盤特別調理的豐盛食物,可是卻對這些食物反胃,無法下咽,只好嘔吐出來。同樣的道理,這些人發現自己無法有效地憶念佛陀的神聖特質,心念無法安住在上面。

  如果讀誦某個偈頌,他們的心每一次都會飄蕩出去,使得讀誦中斷,如果他們重新開始讀誦,每一次都會中斷,縱…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苦(明旸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