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義理▪P24

  ..續本文上一頁使整日、整月,或整年去讀誦,就是無法誦完整個偈誦。而今,縱使他們的心四處飄蕩,還是誦完了,因爲他們是從記憶中去讀誦整個偈誦。

  同樣的,有些修行人計劃在齋戒日找一處安甯的地方,來觀想身體的叁十二部位,例如“頭發”、“體毛”等,或者憶念佛陀的神聖特質,不過,卻因爲身處親友的團體中而中斷,這是由於他們無法控製心念,任由思緒起伏的緣故。當他們參加誦經活動,嘗試把他們的心念導向四無量心的禅定工夫,例如讀誦慈悲的經句。但是,他們無法控製住他們的心,思想無法集中,漫無目的地飄蕩,他們只是完成了表面的讀誦行爲而已。

  這些事實充分顯示出,許多人在從事惡業的時候,極像心智不健全的人。

  正如水自然地從高處流往低處,有情衆生,如果放任心不加以控製,會很自然地趨向於惡,這就是心的傾向。

  現在,我應該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明沒有能力控製心的人與上面提到的心智不全的人之間的比較。

  這裏有一條急湍的河流。一位不熟悉如何掌舵的船夫,隨流而下,他的船只裝滿了下遊城鎮買賣所需要的有價商品。當他隨流而下,經過沿岸都是山谷森林的地區,而無法下錨卸貨,因此,他又繼續隨流而下,無法靠岸。當黑夜降臨,他經過可以停泊的村鎮,卻由於身陷黑夜之中,無法看見這些村鎮,於是又繼續不停地順流而下。破曉時分,當他抵達有村鎮的地方,由於沒有能力掌控船舵,無法向岸邊推進,下錨靠岸。因此,他迫不得已又隨流而下,最後航向汪洋大海。

  無止盡的輪回就像這條急湍的河流,無力控製心念的衆生就像無力掌舵的船夫,心靈就像船。在沒有佛法的"空"世界中,從某一存在漂流到另一存在的衆生,就像船夫途經沿岸盡是山谷與森林的地區,缺乏靠岸的碼頭。有時生在有佛法的世界,卻沒有機緣認識到,這是因爲他們處在"八難"之中,就像船夫途經有靠岸碼頭的村鎮,卻因爲天黑的緣故,沒有辦法看見。在另一段時間,他們在佛法中生爲人類、天人或梵天,可是,由於他們無力控製住他們的心靈,並且持續努力修持四念住的直觀法門,便無法確保修行的道與果,因此,依舊在輪回中飄蕩,他們就像船夫看見村鎮靠岸的碼頭,可是沒有能力掌舵往前推進,因此,迫不得己航向大海。在無止盡的輪回中,身處在有佛法的時期又能從世間的病苦中解脫出來的衆生,其數目超越了恒河沙灘的沙粒,這些衆生是經過四念住的修習,有能力控製住心靈,並且有能力將心念貫注於任何想要注意的對象上。

  這就表現出沒有修習四念住的衆生,飄蕩的傾向或者“存在的趨勢”。當他們開始修習禅定與直觀的時候,才知覺到無力控製住心念的事實。

  這些比較也可以運用到馴服公牛,以便上套犁田、駕車,和馴服大象供國王驅使或上戰場打戰來做比喻。

  在公牛的例子,年幼的小牛必須按時放牧和關在牛欄,然後用鼻索貫穿鼻孔,並且綁在樁上,以利繩索的控製。接著,用牛轭加以訓練,當它順從了牛轭的重擔,才能夠耕耘、拉車,因此能夠在商場賣出,獲取利潤,這是公牛的例子。

  在這個例子中,就像這位主人的利潤與成就,決定於公牛接受馴服、順從牛轭後,能夠從事耕田與拉車工作。因此,身處現階段佛法時期的凡夫與比丘,他們的真實利益是依賴禅定與直觀的訓練。

  在現今的佛法時期當中,修習"戒清淨"就像馴服小牛一樣,須先關在牛欄當中。如果年幼的小牛沒有關在牛欄中,它會損毀別人的財産,因而帶給主人負擔。所以,如果一位修行人欠缺“戒清淨”,叁業(身業、口業、意業)就會騷動,順從世間的邪惡並且産生“法”中明示的惡業。

  開發“身念住”的努力,也像馴服小牛,以繩索貫穿鼻孔,用樁綁住。當用牛樁綁住小牛後,主人想要小牛去哪裏,小牛就往哪裏,無法脫逃。所以,當用"念住"這條繩索把心靈綁在身體上,心靈就不會四處飄蕩,而是順主人的欲望,想往何處,就往何處去;在無止盡的輪回中,心靈謎亂的習慣會平息下來。

  一位修行人,如果沒有先修習“身念住”,就著手修習禅定與直觀,這種情形就像一頭沒套上鼻索的公牛去耕耘或拉車,這位主人會發現無法依照自己的欲望來驅使公牛。因爲這頭公牛還是狂野的,沒有套上鼻索,它或是想逃走,或是想弄斷牛轭,掙脫出來。

  相反的,一位修行人在將心靈轉過來修習禅定與直觀之前,就先行觀想“身念住”,淨化心靈,讓心靈平靜下來,那麼,他的專注力會很穩定,修行工夫會非常有成就。

  在大象的例子中,一只剛從森林帶出來的野象,首先要關起來,系住它成爲一只馴服的大象。因此,它會被用木柵緊緊圍起來,直到馴服爲止。當它完全的馴服、祥和,便可訓練它從事許多工作,來替國王服務。到了那個時候,它才能在正式的場所被運用以及在戰場上驅使。

  快樂感受的領域,就像一頭野象在森林中自得其樂。佛法,就像剛被帶出來的野象所進入的訓練場。心靈,就像狂野的大象。佛法中的"信心"與"意欲",就像野象被拉往馴服大象的訓練場。“戒清淨”,就像用木柵圍起來的地方。身體或身體的部位,例如吸氣與呼氣,就像圍住大象的木樁。“身念住”,就像把野象拴在木樁上的繩索。朝向禅定與直觀的前加行,就像大象的預備訓練工作。修習禅定與直觀,就像國王的遊行盛典或戰場。

  其他觀點的比較,現在可以輕易地辨識出來。

  誠如上面在瘋子、船夫、公牛、大象的例子中所指出的,按照古代的傳統教義,過去無盡輪回中所出現的佛法揭示,“身念住”的重點,第一步是從修習“戒清淨”出發。

  根本的要義是,無論是藉由呼氣或吸氣,或者四威儀(行住坐臥),或者正知,或者四大界(地水火風)的思惟作意,或者骸骨觀,一位修行人必須努力精進,希望在清醒的時刻,日以繼夜地專注用功,以便能夠把自己的專注力安住在身體及其姿勢上。如果可以隨心所欲,長久專注,那麼,就可以全然支配心靈了,因而可以從瘋子的狀態中解脫出來。現在,一位修行者就像船夫可以掌舵,或者像擁有馴服公牛的主人,或者像國王可以驅使受過訓練的大象。

  支配心靈,有許多不同的方法與等級。在佛法中,成功修習“身念住”是支配心靈的第一個階段。

  那些不想通過禅定就追尋純粹直觀道路的修行人,是一條獨特的“幹觀者”的道路(指僅僅修習直觀法門的人),他們應該在成就“身念住”之後,就直接進展到直觀法門。

  如果他們不想個別地修習“身念住”,而是想要以勤奮修習直觀法門,來領悟“身念住”,他們也會有所成就的。不過,他們真的必須充滿智慧與勤奮。身念住與“生滅智”(由觀察身心現象的生滅所生起的知識)息息相關,修行人可以清楚地看到生起與消逝,真的非常有價值。

  在禅定的法門中,藉由修習呼氣與吸氣的“身念住”,一位修行人可以達到四禅中的色界;藉由修習“身念住”當中的“色之作意思惟”,觀照身體的叁十二個部分,例如頭發、體毛等,一位修行人可以達到八種正受(八定)。同樣的,修習“身念住”的“不淨作意思惟”,一位修行人可以達到初禅。如果在修習過程中,成就了直觀,一位修行人也可以達到道與果。

  即使在修習禅定與直觀時沒有澈底證悟,如果一位修行人可以控製住自己的心靈,能夠隨意將專注力安住在任何地方,按照佛陀的教誨,這種人還是可以品嘗到不滅涅槃的法味。

  “沈浸身念住的修行人,可以享受涅槃之樂。”在此,涅槃是指心靈的大平靜或澄澈。

  從原始的狀態來看,心靈的傾向是非常不穩定的,而其本質是燥熱的。就好像生活在辣椒種子內的昆蟲不知道辣椒的辛辣,追逐愛欲的衆生不知道愛欲的灼熱,容易受憤怒與驕傲支配的衆生不知道驕傲與憤怒的燥熱,因此,衆生不知道不安心靈的燥熱;只有藉由“身念住”,心靈的不安消除了,才會意識到不安心靈的燥熱。想要消除這種燥熱的現象,他們開發出對於燥熱現象重新複發的畏懼。在已經達到初禅或生滅智的修行人的例子中,他們藉由"身念住"已經消除這種燥熱現象了,不需要再去精心經營什麼了。

  因此,一位修行人的成就愈高,就愈難與“身念住”分離。聖人們將四念住視爲心靈上的營養品,直到他們證入涅槃。

  一位修行人有能力把專注力安住在身體的某些位上,例如安住在吸氣與呼氣上,長達一小時或兩小時,那麼,這位修行人就有能力在七天,或十五天,或一個月、兩個月、叁個月、四個或五個月、六個月、一年、或二年,或叁年當中,把修持的工夫帶入頂點,不過這必須視這位修持人的努力程度了。

  第十四節 四正勤

  一、四正勤

  四正勤是指勤于增長善法、舍離惡法(正則不邪,勤則不怠)的四種正確的努力。四正勤又作四正斷、四正勝、四意斷、四意端。由精進力能斷自所除的懈怠障礙法,故四正斷。 以正策勵身語意,于此最勝,謂之四正勝。 意中決斷而斷行之,謂之四意斷。

  毗婆沙論雲:“斷已生惡法,猶如除毒蛇。斷未生惡法,如預防流水。增長已生善,如溉甘果栽。未生善令生,如鑽木出火。故名四正勤。”四正勤即是一心精進勤勞,修行此四道法。故名四正勤,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故名正勤。此四法爲:

  (一)勤于滅已生之惡:

  對已生之惡,使永除斷,爲勤精進也。又謂五蓋等煩惱心,離五種善根故,一心勤精進,方便斷除,不令更生也。

  (二)勤于使未生之惡不生:

  對未生之惡,使更不生,爲勤精進也。又謂五蓋等煩惱惡法,今雖未生,後若生時,能遮五種善根故,一心勤精進,方便遮止,不令生也。

  (叁)勤于使未生之善生起:

  對已生之善使增長,爲勤精進也。又謂五種善根已生,爲令增長故,一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令不退失也。…

《佛法義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苦(明旸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