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义理▪P31

  ..续本文上一页刚 经》上说了:“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其义是:实际上并没有众生进入涅槃,没有证悟涅槃的人。因为诸法的真相是不 生不灭,里面找不到一个“我”。诸法无我,又是不生不灭,所以没有人进入涅 槃。觉悟者证悟涅槃时,并不是感受到“我”证悟到涅槃,因为当有“我”的概 念生起时,它就生起凡夫见了,所以涅槃者很肯定,也不觉得有“我”证悟涅槃。 在这世间里,凡夫一直执著又“我”,认为“我”这个众生坐在大悲殿里听法, 当你证悟涅槃,就很清楚的知道没有我坐在大悲殿里。者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实 际上就是如此。因为刚才我们是用一念一念生灭的心,正忙着在身体内、心念中、 身体外、不是身体不是心以外寻找“我”。这样,我们的心就一念一念的在生灭, 这些生灭的心都找不到我。那么,当修行者证悟诸法不生不灭时,它知道这个生 灭的心都是不生不灭时,那个我去了那里呢?根本没这回事,好像刚才我问那位 居士,他真的见到它家里的猪没有猪,也不叫做什么名字;同样的,真正见到涅 槃者,他就知道根本没有“我”这回事,也没有想起有没有我进入涅槃,所以证 悟涅槃是没有人证悟涅槃。经中说没有中生灭度,既是说没有众生进入涅槃。觉 悟就是无人,也无我在轮回。觉悟者真正觉悟到没有人,也没有我,所以没有证 悟涅槃者。这样的觉悟者,他内心归于平静无生、清凉自在、无为、离一切妄想。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离一切“妄想”。“妄想”就是众生种种的心念,根据佛 法说我们众生从出世到现在都在妄想中,这些妄想告诉我们世间种种的事情。比 如刚才所讲的“雨水”,你认为天上有雨水落下,这就是妄想,实际上只不过是 某种因缘形成“水”从天上掉下来,并没有雨水,雨水只不过是一个名称罢了; 进一步说“水”也是一个名称。我们在名称里面生起种种妄想,所以当一个人没 有种种妄想之后,就不会认为有雨水掉下来,那时候他内心归于平静,称为寂静, 所以涅槃是离一切妄想。一切妄想都包括在语言当中,凡夫执著语言,依据种种 名称,分别种种事物,是我们坠入种种语言、事物当中。因为涅槃是离开妄想, 不在语言范围里面,所以涅槃不可以用语言来阐释。《法华经》上说:“诸法寂 灭相,不可义言宣。”既是此意。

  虽然没有证悟涅槃的人,但是凡夫的我们还是要依赖语言来了解它,结果佛 陀慈悲,巧妙的运用语言来告诉我们,有所谓证悟涅槃的圣者,他们是:

  佛陀--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得觉者。 菩萨--证悟到无生法忍、无住涅槃的圣者。 辟支佛--证悟涅槃的圣者。

  佛陀运用语言宣说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圣者,但是学佛者千万不要执著有阿 罗汉进入涅槃,因为阿罗汉没有说他进入涅槃,而是凡夫认为有“人”进入涅槃。 我在举一个例子:天上的雨水滴下来,刚好滴在一朵花上,这跟你用浇花器浇花 是一样的,而你却认为是“雨水”滴在花上;进入涅槃只不过是诸法的因缘已经 散离了,他进入涅槃,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进入涅槃;既是说一个人的生死因 缘已经没有了,我们说他进入涅槃,但是并没有“人”进入涅槃。

  我们学佛者,或时在座各位总会有一些疑问,那就是诸佛、菩萨、阿罗汉死 后何去何从?佛陀去了哪里?现在在何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没来救度我们?佛陀说这些疑问是迷者的无明妄想,对事物如实知见的证悟者来说,在他们的智慧中并没有此烦恼。凡夫有无明妄想,认为有“我”,有“我”就有“他”,那他 是谁?他就是佛陀,所以我们要找佛陀去了哪里?如果没有“我”,没有“他”, 有谁去了哪里?所以我们不可以说证悟涅槃的佛、菩萨,他们现在在哪里?根本 没有这回事。打一个比喻:比如我把一朵花放在眼镜上,叫做“眼镜花”。因为我们凡夫把在湖里的水叫做“湖水”;在海里的水叫做“海水”;在河里的水叫 做“河水”,所以这朵花在我的眼镜上,我把他叫做“眼镜花”。我把花从眼镜 上拿下,你就认为“眼镜花”不见了。但是当我们认真、理智的想一想,并没有 这回事,只不过我们凡夫执著名称里面有一实体,就有东西来,就有东西去,眼 镜花亦复如是。如果你认为有眼镜花,那就是执著眼镜花这个名称,而生起妄想。 因为这些妄想,所以我们就生起佛陀入涅槃后去了哪里的疑问,证悟涅槃者离一 切妄想,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我们凡夫没有办法知道涅槃的境界,唯有智者内证,不可以凡夫的戏论来了解。佛陀把凡夫的妄想称为戏论,我们不可以此来分别、了解涅槃,以及证悟涅 槃者何去何从。生死来去是众生无明的妄想,这是我们凡夫迷惑之所见,把一切 看成是实在。比如刚才我讲的眼镜花就是这样产生的。因为我们执著种种妄想而 迷惑,见到有生、有死、有众生、有我,认为实在有而生起执著,就看到生、灭。 实际上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所以涅槃并不是生、灭幻相以外,还有个不生不灭 的境界。既是说:我们往往误会在生、灭中没有涅槃,而在生、灭以外可以得到 涅槃,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妄想执著有生、灭,而看到生、灭之相,实际上在 生灭当中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三法印的第三个法印是涅槃寂静,它是指万法 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但是凡夫不知不觉,大慈大悲的佛陀却为愚昧、执著的我们 开示诠释。

  四、总结

  佛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如果有人演说佛法,其佛法中包含这三个真理, 那么,这些佛法就是属于出世间法,称为究竟、了义法。既是说他所演说的佛法已经彻底地讲到究竟处了;如果不符合这三法印,那么,这些佛法只是属于世间 法的范围而已。如果彻底、清楚地阐释佛法的话,那必定具足这三法印。比如有 人说一切都无常,那是讲错了,因为诸行无常不是一切无常。如果一切都无常, 那岂不是佛无常,涅槃也无常吗?所以我们用此三法印来分辨佛法是否究竟,是 否了义。

  有些佛法并不包含三法印,比如:佛陀告诉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如要离苦, 就要行善,行善能使修行者升天,这只是佛法中的善法,属于世间法,它并不在三法印的范围。这些佛法不究竟,它只能使我们升天,不能朝向解脱,所以三法印是用来印证佛法是否究竟不究竟的。

  学会这三法印,以后有人问你佛教讲演些什么道理?你就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他,究竟佛法都离不开这三法印,它是宇宙的真理,我们凡夫对它不知不觉,伟大的佛陀就为我们阐释。三法印并非属于佛陀、佛教、或是任何宗教,但是发现 此真理的人是释迦牟尼佛,从佛陀的口中讲演出来,所以称它为佛法。佛法亦是 一个名称,就如“眼镜花”一样,我们不要被这个名称所束缚,不论何人讲出的 道理符合真理,它就是真理,不一定由佛说,真理任何人都可以演说,所以我们听闻佛法时,要依法不依人。既使是杀人魔说三法印,只要说对;不是因为他是 杀人魔,就认为他演说的三法印是错的。因为真理就是真理,绝不因为是谁讲演 就是对或错,所以我们要确认、辨别佛法真理的中心--三法印。

  第二十节 四依止

  人生如大海,如何从痛苦的此岸到达快乐的彼岸,必须依靠佛法的慈航普渡。所谓“欲无痛苦须学佛,各有因缘莫羡人。”每个人学佛的因缘虽然不一样,但是学佛的态度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要依止四法修学,称为“四依止”也叫四依四不依。

  依法不依人

  依智不依识

  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一)依法不依人:法是指真理;学佛应该以真理为依据,凡事按真理行事,人不足以为依,因为人的思想、见解互异,人有生老病死、去来迁流,而法(真理)则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学法求学,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关键是法。凡夫所说,若能契於正法,也应信受奉行。假令有人虽能显现如佛之相好,但所说不契正法,於其所说,也应舍离,万不可依靠。我们寻求善知识,不是看他是什么地位。这位是佛学权威,那位是佛教团体的首长。专去听这些头衔,这就是依人。应该不论这些。我们只是看他的法任何,是不是契理契机。《圆觉经》告诉我们,凡夫想要得成圣道,首须寻求正知正见的人。经云:“末法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怎么认清善知识呢?应从他的正知正见,而不是从别的条件来选择的……时下一些人喜欢到各个寺院走动、应酬,到头来终被人情包围,而不能选择真正的信仰,殊为可惜。因此佛陀明示要依法不依人,就是要我们依据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证”,不要因人的优劣而放弃信仰,或只做某一个寺院、某一个僧众的信徒,而置整个佛法于不顾。

  (二)依智不依识:智指无漏的般若智慧,识是指有漏的分别意识。因为世相虚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分别、认识的现象,时刻都随着虚幻的世相而变化,所以以识来分别、认识世间的森罗万象、千差万别,毕竟不够彻底。在人的八识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赖耶识都没有问题,出生毛病的在於第六和第七识。第六识就是要分别,第七识就要执我。如果依第六识第七识当家作主,那就是忍贼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而无漏般若是本性上的大圆镜智,好比一面镜子,可以如实照见世间万象;又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大智度论》说:“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与法性契合。学人宜定止妄识,策发真智。”所以学佛不仅要“依智不依识”,还要进一步“转识成智”,如此才不会被世间幻象所迷惑。

  (三)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是使我们获得知识,帮助我们获证真理的方便,是一种假名,是用来诠释道理的工具,而非真理的本体。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樑,但也可能因为断章取义,或因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而造成误解。世法尚且如此,何况微妙甚深的佛法真理。所以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甚至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微妙的法门和真理,无法只靠文字来表现传达,所以学佛应该从义理上去了解佛法,而不应该在语言上推敲、计较、执着、否则造成文字障,只会与道相去日远。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宝积经》说:“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分别,是名了义。”佛法有世俗谛与第一义谛之分。世俗谛是不究竟的方便法,第一义谛是究竟绝对的真理。方便法门是佛陀为适应众生的程度、根机而施设,我们不能把方便法当成究竟,最究竟的是与佛心相应,所以学佛应该依了义佛心, 不依不了义之方便。

  “四依止”是学佛应知的道理,并且要确实实行。《金刚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佛陀说种种法,是为了帮助众生找到自己的真如佛性,譬如以指头指我们见到月亮。所以修学佛法要能“因指见月”,千万不能执着指头,反遮蔽双目而见不到月亮,徒然空费宝贵光阴。

  (全文终)

  

《佛法义理》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八苦(明旸法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