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现代文明(魏承思)▪P2

  ..续本文上一页出来,在涅槃寂静之中获得无边的欢乐与永恒的幸福。可见,强调自己救自己的佛教更能契合现代人的精神需要。

  重个体,轻群体,乃是现代文明的第三大倾斜。在现代社会里,把个体的活力、个体的创造性以及个体之间的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崇尚个性解放、个人奋斗和个人利益至上,结果导致个人与群体严重对立的极端利己主义和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隔绝。人类被封闭在“自我”之中,与社会疏离,与人群疏离,甚至与家庭疏离,内心没有一丝温情,哀怨和寂寞的情绪时时汹涌而来。佛教从因果学说出发,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人也是如此,人是整体,不是个体。个人所造之业产生的力量(即别业)固然能决定他的命运,但千百万人汇聚起来的“共业”更是一股巨大无匹的力量,它推动人生,推动历史与宇宙的流行运转,这种共业所形成的局面即是人类共同遭受的果报,决非个人之努力所能挽回。因此,要使人类进入极乐净土,不能单独行动,而要全体都行动起来,以普度众生为目标,自利利他,甚至要以他为己,把自己融合在众生的汪洋大海之中。佛教启发人类伟大的同情心,引导人们发扬无私奉献、大慈大悲的菩萨精神。这对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友爱、相互帮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它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它应该具有现代文明的一切优点,而摈绝现代文明的一切弊端。人类文明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可能完全割断的。我们要吸取以往人类创造的文明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自然也应该包括佛教文化的精华在内。

  三

  无可讳言,佛教作为一种传统的信仰模式,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它在某些方面已经同现代人的生活、现代社会、现代文明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佛教要适应现代文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必须顺应时代潮流, 不断地实行变革和创新。“人间佛教”的弘扬正是从契合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出发的。“人间佛教”的倡导者认为,释迦牟尼佛降迹人间,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间。说法度生,都以人类为主要对象;所说教理也都以人生现实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因此,自从人间有了佛陀 和佛陀的教法,佛教就是属于人间的;佛教的思想必须扎根于现实人生;离开人生的现实,佛教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础。他们批评有些所谓的佛教徒,不热心弘扬佛陀的根本教义,漠视了佛陀伟大崇高的人格,不在自己的人格修养上下功夫,也不愿意以纯洁无瑕的慈善心利益他人,而是专门进行超度亡魂之事。这些人的行为实际上是与佛陀的言教相违背的。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有一位着名高僧——太虚大师,对人间佛教作了理论概括。他把全部佛法的目的与效果分为四个层次,即人间改善、后世胜进、生死解脱、法界圆明。认为这四个层次是全部佛法所包容的目的。其中成就法界圆明的佛果是全部佛教终极的真正的目的,前三层都是达到此目的之途径。从人生改善开始,才能进至于成佛。但是有些佛教徒厌离现实人生之心切,偏重于求后世胜业或生死解脱,这种与现实脱节的做法决不能显示佛法的功效。 “今倡人生佛教,旨在以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 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天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另一位当代高僧印顺法师说得更明白:“人类学佛,只是依于人的立场,善用人的特性,不碍人间正行,而趋向于佛性的完成。”他们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人格的完成即佛道的完成。太虚大师还说道:“佛教的本质是平实切近而适合现实人生的,不可以中国流传的习俗习惯来误解佛教是玄虚而渺茫的;于人类现实生活中了解实践,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这里说的“合理化”与“道德化”,据他本人解释是指合理的思想、道德的行为。他说“若以合理的思想,道德的行为,推动整个人生向上进步,向上发达,就是菩萨,亦即一般所谓贤人君子;再向上进步到最高一层,就是佛,亦即一般所谓大圣人。”他还强调,“在人类生活中,做到一切思想行为渐渐合于真理,这就是了解了佛教,也就是实行了佛教。因为佛陀教人持戒修善,息灭烦恼,就在使人类的生活合理化。……学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后来,赵朴初居士又把人间佛教的内容具体化,指出人间佛教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主张发扬佛教切合人生现实的进取精神,积极投身改善社会、净化人生的善业。人间佛教实际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宗教。它重视人生,强调以人类的生活和谐、精神净化为宗旨,从而使佛教在现代生活里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这就为佛教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提供了可能性。

  

《佛教与现代文明(魏承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