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現代文明(魏承思)▪P2

  ..續本文上一頁出來,在涅槃寂靜之中獲得無邊的歡樂與永恒的幸福。可見,強調自己救自己的佛教更能契合現代人的精神需要。

  重個體,輕群體,乃是現代文明的第叁大傾斜。在現代社會裏,把個體的活力、個體的創造性以及個體之間的競爭,作爲社會發展的基礎。崇尚個性解放、個人奮鬥和個人利益至上,結果導致個人與群體嚴重對立的極端利己主義和人際關系的冷漠和隔絕。人類被封閉在“自我”之中,與社會疏離,與人群疏離,甚至與家庭疏離,內心沒有一絲溫情,哀怨和寂寞的情緒時時洶湧而來。佛教從因果學說出發,認爲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人也是如此,人是整體,不是個體。個人所造之業産生的力量(即別業)固然能決定他的命運,但千百萬人彙聚起來的“共業”更是一股巨大無匹的力量,它推動人生,推動曆史與宇宙的流行運轉,這種共業所形成的局面即是人類共同遭受的果報,決非個人之努力所能挽回。因此,要使人類進入極樂淨土,不能單獨行動,而要全體都行動起來,以普度衆生爲目標,自利利他,甚至要以他爲己,把自己融合在衆生的汪洋大海之中。佛教啓發人類偉大的同情心,引導人們發揚無私奉獻、大慈大悲的菩薩精神。這對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友愛、相互幫助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質特征之一,它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迄今爲止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高水平,它應該具有現代文明的一切優點,而擯絕現代文明的一切弊端。人類文明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過去、現在、未來是不可能完全割斷的。我們要吸取以往人類創造的文明中一切有價值的精華來充實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自然也應該包括佛教文化的精華在內。

  叁

  無可諱言,佛教作爲一種傳統的信仰模式,一種傳統文化的積澱,它在某些方面已經同現代人的生活、現代社會、現代文明産生了一定的距離。佛教要適應現代文明,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必須順應時代潮流, 不斷地實行變革和創新。“人間佛教”的弘揚正是從契合現代人的生活需要出發的。“人間佛教”的倡導者認爲,釋迦牟尼佛降迹人間,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間。說法度生,都以人類爲主要對象;所說教理也都以人生現實爲依據,以覺悟人群爲中心。因此,自從人間有了佛陀 和佛陀的教法,佛教就是屬于人間的;佛教的思想必須紮根于現實人生;離開人生的現實,佛教便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礎。他們批評有些所謂的佛教徒,不熱心弘揚佛陀的根本教義,漠視了佛陀偉大崇高的人格,不在自己的人格修養上下功夫,也不願意以純潔無瑕的慈善心利益他人,而是專門進行超度亡魂之事。這些人的行爲實際上是與佛陀的言教相違背的。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有一位著名高僧——太虛大師,對人間佛教作了理論概括。他把全部佛法的目的與效果分爲四個層次,即人間改善、後世勝進、生死解脫、法界圓明。認爲這四個層次是全部佛法所包容的目的。其中成就法界圓明的佛果是全部佛教終極的真正的目的,前叁層都是達到此目的之途徑。從人生改善開始,才能進至于成佛。但是有些佛教徒厭離現實人生之心切,偏重于求後世勝業或生死解脫,這種與現實脫節的做法決不能顯示佛法的功效。 “今倡人生佛教,旨在以現實人生爲基礎,改善之,淨化之。以 實踐人乘行果,而圓解佛法真理,引發大菩提心,學修菩薩勝行,而隱攝天乘、二乘在菩薩中,直達法界圓明之極果。”另一位當代高僧印順法師說得更明白:“人類學佛,只是依于人的立場,善用人的特性,不礙人間正行,而趨向于佛性的完成。”他們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人格的完成即佛道的完成。太虛大師還說道:“佛教的本質是平實切近而適合現實人生的,不可以中國流傳的習俗習慣來誤解佛教是玄虛而渺茫的;于人類現實生活中了解實踐,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這裏說的“合理化”與“道德化”,據他本人解釋是指合理的思想、道德的行爲。他說“若以合理的思想,道德的行爲,推動整個人生向上進步,向上發達,就是菩薩,亦即一般所謂賢人君子;再向上進步到最高一層,就是佛,亦即一般所謂大聖人。”他還強調,“在人類生活中,做到一切思想行爲漸漸合于真理,這就是了解了佛教,也就是實行了佛教。因爲佛陀教人持戒修善,息滅煩惱,就在使人類的生活合理化。……學佛,並不一定要住寺廟,做和尚,敲木魚,果能在社會中時時以佛法爲軌範,日進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學佛。”後來,趙樸初居士又把人間佛教的內容具體化,指出人間佛教的基本內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主張發揚佛教切合人生現實的進取精神,積極投身改善社會、淨化人生的善業。人間佛教實際上是一種以人爲中心的人道主義宗教。它重視人生,強調以人類的生活和諧、精神淨化爲宗旨,從而使佛教在現代生活裏找到了生存和發展的立足點。這就爲佛教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作用提供了可能性。

  

《佛教與現代文明(魏承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