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全面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在重建印度的唯识哲学▪P15

  ..续本文上一页因风波动,起了生灭,这里的「风」意指无明、业力、徧计所执和依他起。如此一来,水相和风相(风与波动)便不相舍离。水(真如)原来是不动的,是静的,因风才动、才不静。水的动是风相,动也好,静也好,水一直是湿的,湿是水相(水性),重要的不在动与静,而在水性。水性本湿,也就是真如自性本来清净,这就是为什么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一起始就说真入道要「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一旦因风,水动了,水便不离风相,但不论如何动,水总是湿的,同时动也不离水相。我们的「心」也是这种情况,一旦当我们的不生灭心(真如)起动,我们的心便与生灭和合,烦恼便起来了。

  以上是生灭不离于本来心相(清净心)这就叫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佛法所称的随缘门道理在此,旨在说明非指向真如门也。

  下面解释非一非异。

  「非一」语言的意义是指不是一,也就是不是同一的A就是A;「非异」则是指虽不是同一的A就是A,但并非是相异的。在此所称的非异,系指心与生灭不是相异的,心动就是生灭,但虽生灭,其不变真如(非生灭法│本觉)则恒不变(注意:莫因此语而生和执着常论),正因不变真如恒不变其性(「性」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以无性为性也),所以真如与生灭法为不一也(不是同一的A就是A)。

  在禅门印心经典的《楞伽经》中,认为第七识(末那识│俱生情执)染法为生灭法,如来藏净法则为不生灭。两者和合谓之阿赖耶。因为是和合的,所以就非一非异也。不过,这里要注意一点的是,《楞伽经》虽言不生灭的如来藏虽与染法和合,却又言超越净与垢、回归净之佛,也是为幻的。要点在《楞伽经》一开始就强调:智不得有无,大悲心必须兴起来也。

  进一步说,非异有三方面意义:

  一、如来藏乃善不善因,六道趣生,皆因有如来藏而兴起,从这一理解来说,是因有如来藏才有趣生。这里又要注意的是:在唯识系统的解释中,阿赖耶识(有时也称如来藏),它本身却是非善非恶的(即无覆无记),这里说如来藏是善恶趣生之因,非言如来藏本身有善恶也。要在如来藏一旦发动(即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方落在善恶中也。这里又可以理解告子和孟子讨论善恶问题,关键在什么地方。孟子当然知道且证到这方面道理,孟子直言其强调善,乃不得不之事,正因为其「不得不」,孟子绝对为悟道者,佛学大家杨仁山先生却说孟子未悟,杨氏说法是不成立的。

  二、佛法最后是归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即佛法所称之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为佛法究竟。此第一义谛或究竟,佛法有时也称作其为如来。而所称「如来」者,《金刚经》说得好,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就叫做如来。

  如来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如来。

  此如来或一真法界究竟是什么呢?

  一真法界是《华严经》至理之极。华严所开展的系统,在体、相、用上,是三即一、一即三,所以华严强调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存在是互为因果、互为融摄的。正因为一切的存在是互为融摄无碍,而吾人之「心」、吾人之「识」,无不是遍法界的,所以就说: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中,其中之「真」(一真法界)绝待而又融彻,一切平等,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且又超越思议。「唯识」也者,是强调境外无识(「境外无识」要从净色根和胜义根作理解),它是属于我们主体存在的起始、过程、归结与轮转,是对于我们的存在和外界存在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来作解释的。「唯心」则是指我们主观活动的内在意涵。用逻辑的述语来说,「唯心」的内涵大于「唯识」,「唯识」的外延却又大于「唯心」。不过,如果就佛法「唯心」、「唯识」语做全体比较的研究,它们实在又是同义语。「唯心」、「唯识」是同义语也好,彼此解释的内容有差异也好,在此我们又要特别注意的是:语言非实相,实相又不是语言,这就难怪释迦牟尼佛说:

  一切语言皆为戏论!

  不过,虽然一切语言皆为戏论,却又说了那样多生灭法,且有时又将生灭法说为「佛性」,例如以悟十二因缘的独觉为例,十二因缘是属于生死轮转之生灭法的,然在《涅槃经》中,祂却将其说为「佛性」。正因为有这种说法,所以祂又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一切众生之所以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者,理由有二:

  1、在本体上(也就是在存在的共同根源和归宿上),我们本为如来。

  2、在因地上,我们可趣向善因,回归不生不灭入净又超越净之本体。

  十二因缘相对于本体(如来)来说,它是生灭法,而如来是非生灭法。但生灭法可转化、扬弃、回归非生灭法,所以说生灭法与本体(如来藏│真如)非异也。

  三、《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从我们存在的净色根和胜义根来说的,净色根是和一切存在之净色根相同的,因为相同,所以是法平等。但要证到净色根,非从转色身而证色身不可,悟道的《楞严经》二十五位圆通,要旨全在此。胜义根则为在修持上所成就果位性状。不过,在此又要注意的是,即使成就了胜义根,胜义根也无相,亦即胜义亦空也。

  人可以成就回归胜义根,那为什么我们老是在非胜义根的垢法中呢?唯识系统的解说设计,最令人值得研究和自省的是,它提出了第七识(末那识)。

  人的问题之根本,为我法二执,之所以有我法二执,因为有第七识,第七识恒抓第八识(唯识的术语是说,第七识恒抓第八识的「见分」,执以为我)。所称第八识的见分,意指第八识存在功能的根源性,这种存在的根源性,用普通话来说,就是我要活下去。若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要依盲目意志的冲动活下去。这种我要活下去的本能根源性,就为第八识(生命的种子)的见分。第七识抓第八识的见分为我,大问题就来了,什么问题呢?原来盲目意志的冲动要活下去,只是要活下去,要是没有第七末那识,这种要活下去的冲动,既盲目又朦胧,但是,一旦有第七识的俱生我执,这种盲目和朦胧的要活下去,就成为:

  我要活下去!我要按照自己贪与痴的内容和形式活下去。这样一来,就知道:

  哪个人生不为痴,

  哪个人生不老子第一也!

  释迦牟尼佛在《解深密经》中说,阿赖耶识(如来藏)非常深细,是非凡夫所能理解的。只有成大菩萨或佛才能体认其中的事相。同时如来藏又与无明七识共俱。无明七识,相对于阿赖耶识来说,就像波浪之于大海水,或未转识成智,那就是波浪与大海水不断绝,这就是变易(无明七识)与不变易(如来藏)不异的另一层意义。因此在佛法上说,只有「真」是不能生的,单有「妄」也是不成,要真妄和合,才有所成。但是妄(无明变易)却是烦恼的根源,不了无明,则又永远不生不灭是不生不灭,生灭是生灭。而要完全且彻底归到不生灭却又要三大阿僧祇劫。同时为什么妄却又与真如合,也要成佛才能知晓。所以唐玄奘的《八识规矩颂》在结论中便说:

  十地菩萨所被机。

  呜呼:

  众生之不得不活、不得不耐烦,问题在此也。   

  

  附件五

  「无语」中的「无题」;「无题」中的「无语」│有语即无语;无语、无语也。

  张尚德

  一、有(因缘所生法│互为涵摄、互为条件、互为变化、互为生灭。)

  二、空(因为是因缘所生法,且展示出「有」中种种,即成住坏空,所以「空」。)

  三、存在为「有」,且「有」必归「空」,其次只要是人和其它一切存在一样,必定是「即有即空」,只是在时空中的转化而已。

  四、既然「有」必然展示为「空」,则「空」当然为存在之必然现象,所以「即空即有」。│问题就在这里,一般人在凡夫种性的「有」与「空」,和「空」与「有」存在中,把一种似是而非的执着(即永恒),落入其中自缚。

  五、佛非生灭法,不在「有」与「空」,或「空」与「有」中,而是在常乐我净的常寂光(十二光)中,普「照」一切。

  六、就凡夫修持经过罗汉、辟支佛、菩萨而成佛来说,它是:

  a、即有即空,即空即有;

  b、非有非空,非空非有;

  c、透过果位,超越a、b;

  d、在一切中,又超越一切;

  e、成就而又超越a、b、c、d ,即契入或相应着「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是成佛的境界。只有自己成佛后,才知道其为何,佛经如此说而已。成其为「佛」,是超越有为,以无为法为「鉴」,实则有些佛法大经说「佛」亦为幻│这就「不可说了」,所以文殊菩萨至为称赞维摩诘「无语」。

  结论:

  一、《楞伽经》:「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二、因此不可以落在有与空中。

  三、不仅不可以落在有与空中,而且要将自己永远交给众生。

  四、交给众生的方法,首先是要打好禅定基础,修天台智者大师所述的「四念处」与「小止观」,其次深入《楞伽经》所述的证道次第和修道次第,这些为经验过程,盖佛法非迷信,全为实修实证,最后成就契入「宇宙三昧」。

  附记:

  二零零七年农历新年正月初二起,在苗栗县狮潭乡达摩书院静坐七日,首日恭读智者大师所著《修习止观静坐法要》法本,当敬提『智者大师』时,禅堂屋顶上空忽起两声惊雷,十八震动之「徧吼震动」示现,全体在禅堂礼佛参禅者,既感动又感恩,知佛法为不可思议乃超验经验也。

  更知智者大师所言,「禅即智,智即禅」之为不虚。智之最高境界为「无语」,真人「无语」必「无题」,由是知「无语」即「无题」,「无题」必「无语」 也。

  

《全面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在重建印度的唯识哲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