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文钞全集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P12

  ..续本文上一页平,新怨又结,始得冥诛以泄怨乎。或是作恶如服毒,必待既服入腹,始得中毒以自毙乎。

   答,未行事而即诛,乃千百万中之一耳。已行其事而方诛,乃天理人情常法耳。

    问,谓神能护法,则何至被某帝灭却许多寺乎,谓神不护法,则时有显应降魔之事迹。岂护与不护,悉由众生同分业力之浅深而行止乎。

   答,此事不可死执。盖法运通塞,亦如寒暑之互相资成其岁序耳。

    问,历代祖师,如莲宗诸祖等,身后须经何人评定,始得举世崇奉以为祖。

   答,有大德,人自肯尊。岂崖板要人评定乎。

    问,地理学说甚繁,精通此术靡易,地理不精,择地犹之未择,精择其地,而不精择其心,终至变吉为凶,虽得仍同未得,所谓若无心田,亦无福地也。世俗但讲地理,不讲天理,只虑风水有伤,不虑报应不爽,事有拂意,便咎地理之不精,虑彼碍此,无事生事,往往酿成恶剧,忘本逐末,比比皆是,较之不讲天理,并不讲地理者,为弊更甚。奉佛之人,为防微杜渐,力矫俗弊计,如遇造坟建屋,是否随缘相宜位置。但依佛理,存天理,不依俗理讲地理。

   答,虽不力讲,亦不宜完全不令地师一看。所谓先尽人事也。若长年养瞎眼之地师,皆是不依天理,不明地理之狂妄人。

  答崔树萍居士问

  问,地藏王菩萨,为奉行佛法之人,在阴曹职司幽冥教主,系入六道度众生者。然常人每误为神祇,或灵鬼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然则奉行佛法的菩萨,与天仙鬼神,将何由判别耶。

   答,神祇乃业报所感,可云职司。地藏菩萨,以弘誓大愿,在幽冥度脱众生,何可云职司乎。世人不识凡圣,一概视作神鬼,亦无怪其然。譬如小儿,只识其家之人,余一切人,彼皆完全不知,当谓一切人,皆不如彼父母之尊贵矣。既知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方为小乘圣人。破无明,证法性者,方可谓之大乘菩萨。而未断烦恼,仗宿福力,得为神祇,尚与天人地位相去悬远。况已证法身之大菩萨乎。不知佛法,纵判也不能了知。已知佛法,用不著判。

    问,感应篇,谁人著作。对于他教典籍,以何法辨别之。

   答,感应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谓为老子所作。亦有谓本抱朴子而广之。然不必究其为何人所作,只取其书所说之益。所谓不以人废言也。圣人立法,固不必定取圣人所说为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为事。虫文鸟书,大开文字之端,敢以虫鸟不足重,而不用其文字乎。举此一事,可以息彼妄论是非者之无益繁词。此种繁词,尚不如春禽昼啼,秋虫夜鸣之有天然风味也。

    问,何谓五部六册。

   答,此外道妄著之书,分五部类,而有六册。故名五部六册。此种书,何须问之。问此,如不以五经四书为是,而欲研究里巷赤子所唱俚曲。枉费心神,了无所益。

    问,萍任律师处文牍,职司撰稿。固随时注意,免种恶因,然为人申抑白冤,每遇有犯罪证据充分,委提刑诉时,虽出诸委托者之意旨,然因我作稿而坐罪,于心究有未安。而今之操律务者,就沪上言,已八百余人,少存良心者,固不乏人,然多有不仅无此不安之心,甚至卑鄙不堪,直接间接蒙其祸害者,不胜屈指。敢乞开示,斯亦挽救人心之一端耳。

   答,此种事,要常常存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吾人之心,自可不造恶业。否则本为排难解纷立此法,实为敲诈良善,奖励奸宄之据,可畏之至。倘有别种生计,固当脱离此范围,为最上一著也。

  答幻修学人问

    问,专修持名,愿得念佛三昧,期生净土,云何用功。

   答,以深信愿念佛。念佛三昧,亦不易得。然须常发此心。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耳。

    问,有云出声念追顶持,有云金刚持,有云默持,有云记数,有云随息等。欲得一心不乱,可是专持一法否。

   答,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致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

    问,时而金刚,时而默持,时而记数,时而随息等,不知于一心有碍否。

   答,一心在念,不在念的声音。何可云碍。记数,亦只可动时记。静坐时,只可默念。不可掐珠。掐珠必受伤。

    问,学人现在于静坐时,出声持四字洪名,摄心切念,以心口分明,清楚执持,用耳谛听之法,稍觉轻安,欲修一心不乱,专行此法,可能达到否。

   答,此法甚好。静坐宜默持。出声亦可。一心不乱,在心专注与恳切耳。

    问,随息一法,尊钞颇极提倡,但未说明如何念法。宝王论云,此法大有恃怙,亦只云称佛名号,随之于息,仍未详如何念法。惟饬终津梁云,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学人疑吸息不念,岂非间断,每每试练一呼一句,颇觉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随吸时,念阿弥,随呼时,念陀佛,既不间断,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时,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云间断。一呼念一句,吸则不念。呼吸俱念,必伤气。若只念二字,则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

    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云何行持。

   答,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则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业消智朗,心地开通。何愁不解经义乎哉。祈勉力。

  答周文珊居士问

  兹有所询各节列左,敬求示答,功德无量。

  (一)老法师念佛,是发何大志愿。 

  答,愿生西方,见佛闻法,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

  (二)人身求了脱到何处去。 

  答,到极乐世界去。

  (三)佛云众生皆有如来智慧,是包括信愿行在内否。 

  答,如来智慧,无法不包。在众生分上,只是理性而已。切勿错认。

  (四)娑婆众生妄想,是我见乎,非我见乎。 

  答,妄想包括一切凡情。我见乃其最甚者。

  答俞大锡居士问

  谨将平时疑义,开列十四条于左,伏乞诲正。

  (一)修行人止恶行善,是分内事,允当加勉。惟功课及二六时中,过现未三心憧憧往来,总不能除。心业未净,于往生有无妨碍。

  答,功课宜专不宜繁。专易摄心。繁难归一。往生在信愿真切。倘无真信切愿,纵心能清净,亦难往生。不可不知。

  (二)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之宜除,固是理所必然。乃儿孙之间,利害之际,总不能漠然忘情,将何道以御之。

  答,爱儿孙,要爱之以道。令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信愿念佛。则爱便为净业助行矣。此又御害获利之大根据。

  (三)紫柏老人云,梦中作得主,则临终作得主,是梦境甚关紧要。乃上床欲睡,亦曾默念,至梦时,仍是纷乱与念佛无关,甚且有吃荤之时,或即觉,或不即觉,诚为可恨可愧。将何法以挽回之。

  答,欲梦境相应,当于日间力求相应。若醒时常相应,梦中自可相应矣。

  (四)修行有得好境界者,或梦到西方,或面见弥陀,或闻异香,或见莲花。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见到。乃念佛十年,并无瑞相发现,设临终亦如此,岂非难到极乐。究竟可否听其自然,不生希望。

  答,但求心与佛合。不须致力于见境界。心与佛相应,有真信愿,决定往生。心若希求境界,或未相应,有境界现,或致著魔。

    (五)年龄衰老,不能夜分即起,可否尽一, , 日之长,尽心竭力以用功。至须诚敬之处,心不可见,多拜以表之,十大愿王礼敬为第一,其利益何如。

  答,年老体健,多拜固好。否则但一切时一切处,常存敬畏。亦即意业礼敬。

  (六)念佛时跏趺对像坐,口念耳听,手数珠,心想无量光佛,以冀三密相应,乃昏散仍不能免。将从容以待其纯熟,抑有何法以资都摄。

  答,跏趺坐念,不宜掐珠。掐珠则心难静息,或致受病。宜按钟计数,一刻钟念若干佛,即与掐珠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最妙之制心法。

  (七)好善似出性成。只以力不从心,不能财施,亦无可法施,惟遇人劝导念佛吃素,兼前五年上午功课,下午出门,拾遗弃字纸。近来精力较弱,功课亦增,不及专诚出外去拾,惟于行路时注意检取,究于念佛有无妨碍。

   答,念佛人宜修一切善行,然须分出主伴正助。倘主伴倒置,则其利甚少。若能令伴助主,如一人垂拱,百辟布政,何妨碍之可云。

  (八)观经三福三心,素所谨守,惟稍纵即逝,未免有不实践处,每自怨自艾,所以常念忏悔文,究竟其罪愆可否消除。

   答,罪愆消除,不可笼统说。若罪愆净尽,非圆成佛道不可。吾人之消除多少,惟其诚之浅深上见之。

  (九)年老人即健亦不足恃,身后办法,宜先预备,拟不开吊,殓时完全用布,只穿海青一件,其五衣卧具,安在旁边,按佛制此不随殓,今皆随殓,可不拘,戴僧帽,穿僧鞋,一切均用素,做七请僧念经。

   答,当将光文钞临终种种诫饬,预与儿孙谈说,必须照此而行。庶不致儿孙破坏正念。

  (十)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课非但无力,且无时间,如长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决计欲生,究用何法,能万分可靠。

   答,…

《印光文钞全集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印光法师楹联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