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P12

  ..續本文上一頁平,新怨又結,始得冥誅以泄怨乎。或是作惡如服毒,必待既服入腹,始得中毒以自斃乎。

   答,未行事而即誅,乃千百萬中之一耳。已行其事而方誅,乃天理人情常法耳。

    問,謂神能護法,則何至被某帝滅卻許多寺乎,謂神不護法,則時有顯應降魔之事迹。豈護與不護,悉由衆生同分業力之淺深而行止乎。

   答,此事不可死執。蓋法運通塞,亦如寒暑之互相資成其歲序耳。

    問,曆代祖師,如蓮宗諸祖等,身後須經何人評定,始得舉世崇奉以爲祖。

   答,有大德,人自肯尊。豈崖板要人評定乎。

    問,地理學說甚繁,精通此術靡易,地理不精,擇地猶之未擇,精擇其地,而不精擇其心,終至變吉爲凶,雖得仍同未得,所謂若無心田,亦無福地也。世俗但講地理,不講天理,只慮風水有傷,不慮報應不爽,事有拂意,便咎地理之不精,慮彼礙此,無事生事,往往釀成惡劇,忘本逐末,比比皆是,較之不講天理,並不講地理者,爲弊更甚。奉佛之人,爲防微杜漸,力矯俗弊計,如遇造墳建屋,是否隨緣相宜位置。但依佛理,存天理,不依俗理講地理。

   答,雖不力講,亦不宜完全不令地師一看。所謂先盡人事也。若長年養瞎眼之地師,皆是不依天理,不明地理之狂妄人。

  答崔樹萍居士問

  問,地藏王菩薩,爲奉行佛法之人,在陰曹職司幽冥教主,系入六道度衆生者。然常人每誤爲神祇,或靈鬼者,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然則奉行佛法的菩薩,與天仙鬼神,將何由判別耶。

   答,神祇乃業報所感,可雲職司。地藏菩薩,以弘誓大願,在幽冥度脫衆生,何可雲職司乎。世人不識凡聖,一概視作神鬼,亦無怪其然。譬如小兒,只識其家之人,余一切人,彼皆完全不知,當謂一切人,皆不如彼父母之尊貴矣。既知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方爲小乘聖人。破無明,證法性者,方可謂之大乘菩薩。而未斷煩惱,仗宿福力,得爲神祇,尚與天人地位相去懸遠。況已證法身之大菩薩乎。不知佛法,縱判也不能了知。已知佛法,用不著判。

    問,感應篇,誰人著作。對于他教典籍,以何法辨別之。

   答,感應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謂爲老子所作。亦有謂本抱樸子而廣之。然不必究其爲何人所作,只取其書所說之益。所謂不以人廢言也。聖人立法,固不必定取聖人所說爲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爲事。蟲文鳥書,大開文字之端,敢以蟲鳥不足重,而不用其文字乎。舉此一事,可以息彼妄論是非者之無益繁詞。此種繁詞,尚不如春禽晝啼,秋蟲夜鳴之有天然風味也。

    問,何謂五部六冊。

   答,此外道妄著之書,分五部類,而有六冊。故名五部六冊。此種書,何須問之。問此,如不以五經四書爲是,而欲研究裏巷赤子所唱俚曲。枉費心神,了無所益。

    問,萍任律師處文牍,職司撰稿。固隨時注意,免種惡因,然爲人申抑白冤,每遇有犯罪證據充分,委提刑訴時,雖出諸委托者之意旨,然因我作稿而坐罪,于心究有未安。而今之操律務者,就滬上言,已八百余人,少存良心者,固不乏人,然多有不僅無此不安之心,甚至卑鄙不堪,直接間接蒙其禍害者,不勝屈指。敢乞開示,斯亦挽救人心之一端耳。

   答,此種事,要常常存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吾人之心,自可不造惡業。否則本爲排難解紛立此法,實爲敲詐良善,獎勵奸宄之據,可畏之至。倘有別種生計,固當脫離此範圍,爲最上一著也。

  答幻修學人問

    問,專修持名,願得念佛叁昧,期生淨土,雲何用功。

   答,以深信願念佛。念佛叁昧,亦不易得。然須常發此心。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耳。

    問,有雲出聲念追頂持,有雲金剛持,有雲默持,有雲記數,有雲隨息等。欲得一心不亂,可是專持一法否。

   答,追頂易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念,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何可死執一法,以致受病乎。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

    問,時而金剛,時而默持,時而記數,時而隨息等,不知于一心有礙否。

   答,一心在念,不在念的聲音。何可雲礙。記數,亦只可動時記。靜坐時,只可默念。不可掐珠。掐珠必受傷。

    問,學人現在于靜坐時,出聲持四字洪名,攝心切念,以心口分明,清楚執持,用耳谛聽之法,稍覺輕安,欲修一心不亂,專行此法,可能達到否。

   答,此法甚好。靜坐宜默持。出聲亦可。一心不亂,在心專注與懇切耳。

    問,隨息一法,尊鈔頗極提倡,但未說明如何念法。寶王論雲,此法大有恃怙,亦只雲稱佛名號,隨之于息,仍未詳如何念法。惟饬終津梁雲,隨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學人疑吸息不念,豈非間斷,每每試練一呼一句,頗覺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隨吸時,念阿彌,隨呼時,念陀佛,既不間斷,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時,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雲間斷。一呼念一句,吸則不念。呼吸俱念,必傷氣。若只念二字,則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則無礙。

    問,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雲何行持。

   答,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叁,爲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于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叁根攝于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則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爲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叁昧,均可漸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則業消智朗,心地開通。何愁不解經義乎哉。祈勉力。

  答周文珊居士問

  茲有所詢各節列左,敬求示答,功德無量。

  (一)老法師念佛,是發何大志願。 

  答,願生西方,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回入娑婆,普度衆生。

  (二)人身求了脫到何處去。 

  答,到極樂世界去。

  (叁)佛雲衆生皆有如來智慧,是包括信願行在內否。 

  答,如來智慧,無法不包。在衆生分上,只是理性而已。切勿錯認。

  (四)娑婆衆生妄想,是我見乎,非我見乎。 

  答,妄想包括一切凡情。我見乃其最甚者。

  答俞大錫居士問

  謹將平時疑義,開列十四條于左,伏乞誨正。

  (一)修行人止惡行善,是分內事,允當加勉。惟功課及二六時中,過現未叁心憧憧往來,總不能除。心業未淨,于往生有無妨礙。

  答,功課宜專不宜繁。專易攝心。繁難歸一。往生在信願真切。倘無真信切願,縱心能清淨,亦難往生。不可不知。

  (二)古德雲,愛不重不生娑婆,愛之宜除,固是理所必然。乃兒孫之間,利害之際,總不能漠然忘情,將何道以禦之。

  答,愛兒孫,要愛之以道。令彼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戒殺護生,信願念佛。則愛便爲淨業助行矣。此又禦害獲利之大根據。

  (叁)紫柏老人雲,夢中作得主,則臨終作得主,是夢境甚關緊要。乃上床欲睡,亦曾默念,至夢時,仍是紛亂與念佛無關,甚且有吃葷之時,或即覺,或不即覺,誠爲可恨可愧。將何法以挽回之。

  答,欲夢境相應,當于日間力求相應。若醒時常相應,夢中自可相應矣。

  (四)修行有得好境界者,或夢到西方,或面見彌陀,或聞異香,或見蓮花。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見到。乃念佛十年,並無瑞相發現,設臨終亦如此,豈非難到極樂。究竟可否聽其自然,不生希望。

  答,但求心與佛合。不須致力于見境界。心與佛相應,有真信願,決定往生。心若希求境界,或未相應,有境界現,或致著魔。

    (五)年齡衰老,不能夜分即起,可否盡一, , 日之長,盡心竭力以用功。至須誠敬之處,心不可見,多拜以表之,十大願王禮敬爲第一,其利益何如。

  答,年老體健,多拜固好。否則但一切時一切處,常存敬畏。亦即意業禮敬。

  (六)念佛時跏趺對像坐,口念耳聽,手數珠,心想無量光佛,以冀叁密相應,乃昏散仍不能免。將從容以待其純熟,抑有何法以資都攝。

  答,跏趺坐念,不宜掐珠。掐珠則心難靜息,或致受病。宜按鍾計數,一刻鍾念若幹佛,即與掐珠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最妙之製心法。

  (七)好善似出性成。只以力不從心,不能財施,亦無可法施,惟遇人勸導念佛吃素,兼前五年上午功課,下午出門,拾遺棄字紙。近來精力較弱,功課亦增,不及專誠出外去拾,惟于行路時注意檢取,究于念佛有無妨礙。

   答,念佛人宜修一切善行,然須分出主伴正助。倘主伴倒置,則其利甚少。若能令伴助主,如一人垂拱,百辟布政,何妨礙之可雲。

  (八)觀經叁福叁心,素所謹守,惟稍縱即逝,未免有不實踐處,每自怨自艾,所以常念忏悔文,究竟其罪愆可否消除。

   答,罪愆消除,不可籠統說。若罪愆淨盡,非圓成佛道不可。吾人之消除多少,惟其誠之淺深上見之。

  (九)年老人即健亦不足恃,身後辦法,宜先預備,擬不開吊,殓時完全用布,只穿海青一件,其五衣臥具,安在旁邊,按佛製此不隨殓,今皆隨殓,可不拘,戴僧帽,穿僧鞋,一切均用素,做七請僧念經。

   答,當將光文鈔臨終種種誡饬,預與兒孫談說,必須照此而行。庶不致兒孫破壞正念。

  (十)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課非但無力,且無時間,如長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決計欲生,究用何法,能萬分可靠。

   答,…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印光法師楹聯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