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文钞全集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P3

  ..续本文上一页儒者不深究,遂谓无此义。

  佛既广发挥,如长夜灯炬。凡有宿根人,悉皆同归趣。致彼理学家,欲阻其进辔。

  特极力辟驳,以期咸关闭。不知大根人,决不受彼制。堪嗟庸碌者,便隳其正志。

  从兹破因果,及轮回理事。谓人一死后,永灭无神智。由是作恶者,大得其覆庇。

  以致至今日,乱极无法治。幸有大心人,种种诸行诣。罗君为录辑,以贡现未世。

  故特为排印,以期广流布。愿诸见闻者,知儒释正意。展转为流通,使遍现未世。

  庶几儒道明,佛道亦无替。人民得安乐,守道而居易。生为圣贤徒,没登极乐地。

  转此浇薄俗,同敦仁恕谊。如此区区心,智者谅不弃。

  阳复斋诗偈续集题辞

  易园居士十余年来,专修净业,为一乡之善导。凡遇境逢缘,随机酬答,每为诗歌。颇能豁人心目,感发信心。去年曾为料理排印。今又有续集一本,又欲付排。寄光令阅,不禁欢喜感叹之至。惜光之精神目力不给,不能代为校对,不无遗恨。爰作俚语,以示我心。

  易园之诗直是话,妇孺闻之咸惊讶。佛意祖意悉融摄,最要尤在生净界。

  易园之诗直是画,心境性地彰纤芥。度厄普令五蕴空,归命愿王劝礼拜。

  易园之诗直是卦,祸福吉凶呈法戒。又令圆超祸福关,净念相继求西迈。

  若人常读易园诗,身口意直无瑕疵。现生优入圣贤域,临终定赴七宝池。

  我本寻常粥饭僧,除却念佛百不能。普愿法界诸贤哲,咸与海会结良朋。

  甘肃定西县郭公子固暨德配冯孺人事略题辞

   为人子者,当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道劝亲。令亲于此生中,即得高预莲池海会,亲炙弥陀世尊。使与弥陀世尊,同其寿量光明。其为孝也,方为真孝。至于传布亲之行实,虽为孝行之一,曷若自行化他,普令见闻同修净业,同生净土,同证无生,以至同成觉道之为愈乎。然郭公夫妇竭力养葬,虽为世俗之孝,似亦大不易也。今为藉转人心,特书二十八字如左。

  一乡之懿范,两间之完人。普令见闻者,咸济乎真淳。郭公夫妇,懿德堪钦。

  尘空法师创办莲社纪念题词

  老实念佛。

  尘空法师由苏至黔,创办莲社纪念,以勖莲宗同志数语。

  悲世众生,根钝业重,唯念佛定可克期生死。当观如囚赴市,步步近死。凡我念佛同志,必须念念屏息诸缘。决要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以四字洪名不离念,念佛声不断,佛心自然相契,三昧自成矣。(元月廿二日)

  莫王智睿女居士哀挽录题辞

   智睿居士能一见文钞,即生信心,持斋念佛。为期未久,即能预知时至,念佛而逝。可谓女中丈夫,不愧智睿之名。愿世之须眉丈夫,闺阁淑媛,无让彼独得解脱也。则幸甚。(民十八 己巳二月十七日)

  题高杭生居士所藏无量寿佛扇面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念佛随笔

   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吾人有志趣入,且请志诚恳切,专持阿弥陀佛圣号。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现生即可顿出五浊,高登九品,以至证无生忍,成菩提道。此语虽极平常,实为诸佛秘要。若是通家视之,必定为之一笑。(此文灵岩寺留有真迹,但无题目,此题由涛僭题。慧容识)

  净土法门说要

   (王求是 龚云伯)记

  原夫众生与佛,本性原无二无别。只以众生不守自性,为尘劳所污,习染所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迥别。惟众生迷有浅深,根有大小。如来乃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觉岸。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渐顿半满之教,随其种性,施以教化。

   宗教法门,多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然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迷。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生死了脱,是诚不易。惟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专仗弥陀愿力。无论善根之熟否,恶业之轻重,乃至五逆十恶,但得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往生净土。善根成熟者,固顿圆佛果,即恶业深重者,亦得幸预圣流。较之仗自力者,其中难易得失,不待烦言而解。故此净土法门,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顾或以净土法门至简至易,虽愚夫愚妇亦能为之,遂藐视净土。不知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十界齐收。华严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令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夫善财位登等觉,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无明证三德之人,尚尔回心念佛,愿生西方。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西方。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妙门,成佛之捷径也。

   又永明禅师,为修行人确示要道,开出四料简。(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三)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四)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永明四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先须认准如何是禅,如何是净,如何是有,如何是无,然后逐文分剖,则知字字的当,无一字能移易。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即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所谓纯真心体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有净土者,即真实发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禅与净土,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是约机约修。一理一事。理虽如是,须如理起行,行极证理。务使实有诸己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忽忽,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而因地不真,心恋尘境,乃至求来生富贵,生天求乐,皆不得名为有净土。

   (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惟以信愿念佛一法,自利利他。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而丧胆,如虎之戴角。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即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即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欤。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花开见佛,证无生忍。即最下证圆初住,能现身百界作佛,故曰,来生作佛祖。

  (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是决志净土,求生西方,志诚念佛,感应道交,定蒙摄受。力修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亦皆蒙佛化身前来接引。非万修万人去乎。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然已高预圣流,竟不退转,渐证圣果。则其开悟,可不待言。故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三)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略识心性,而见思未尽。直须磨厉净尽,至于无余,则生死方可出离。若一毫未断,六道轮回,依然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即便命终,归途莫测。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耽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眨眼之间,随其业力,便尔受生,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四)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净土,悠悠泛泛,修诸法门。(非指埋头造恶不修行者。)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不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享福愈大,恶业愈多。既造恶业,难逃果报。一息不来,即堕地狱,偿其夙债。所谓铁床并铜柱是也。如是造业之人,譬如慧日,盲者不见。虽有诸佛菩萨垂以慈悲,以彼恶业障故,不能获益,永劫受苦。故曰,没个人依怙。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可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又佛在世时,众生色心业胜,依仗自力,或可证道。今当末世,根劣障重,知识稀少,若捨净土,无由解脱。永明禅师恐世不知,故特举料简以示来兹。诚迷津之宝筏,昏衢之明灯也。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经亦然。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昔有写经者至诚写经,专心一意,只管写经,别…

《印光文钞全集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印光法师楹联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