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P3

  ..續本文上一頁儒者不深究,遂謂無此義。

  佛既廣發揮,如長夜燈炬。凡有宿根人,悉皆同歸趣。致彼理學家,欲阻其進辔。

  特極力辟駁,以期鹹關閉。不知大根人,決不受彼製。堪嗟庸碌者,便隳其正志。

  從茲破因果,及輪回理事。謂人一死後,永滅無神智。由是作惡者,大得其覆庇。

  以致至今日,亂極無法治。幸有大心人,種種諸行詣。羅君爲錄輯,以貢現未世。

  故特爲排印,以期廣流布。願諸見聞者,知儒釋正意。展轉爲流通,使遍現未世。

  庶幾儒道明,佛道亦無替。人民得安樂,守道而居易。生爲聖賢徒,沒登極樂地。

  轉此澆薄俗,同敦仁恕誼。如此區區心,智者諒不棄。

  陽複齋詩偈續集題辭

  易園居士十余年來,專修淨業,爲一鄉之善導。凡遇境逢緣,隨機酬答,每爲詩歌。頗能豁人心目,感發信心。去年曾爲料理排印。今又有續集一本,又欲付排。寄光令閱,不禁歡喜感歎之至。惜光之精神目力不給,不能代爲校對,不無遺恨。爰作俚語,以示我心。

  易園之詩直是話,婦孺聞之鹹驚訝。佛意祖意悉融攝,最要尤在生淨界。

  易園之詩直是畫,心境性地彰纖芥。度厄普令五蘊空,歸命願王勸禮拜。

  易園之詩直是卦,禍福吉凶呈法戒。又令圓超禍福關,淨念相繼求西邁。

  若人常讀易園詩,身口意直無瑕疵。現生優入聖賢域,臨終定赴七寶池。

  我本尋常粥飯僧,除卻念佛百不能。普願法界諸賢哲,鹹與海會結良朋。

  甘肅定西縣郭公子固暨德配馮孺人事略題辭

   爲人子者,當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道勸親。令親于此生中,即得高預蓮池海會,親炙彌陀世尊。使與彌陀世尊,同其壽量光明。其爲孝也,方爲真孝。至于傳布親之行實,雖爲孝行之一,曷若自行化他,普令見聞同修淨業,同生淨土,同證無生,以至同成覺道之爲愈乎。然郭公夫婦竭力養葬,雖爲世俗之孝,似亦大不易也。今爲藉轉人心,特書二十八字如左。

  一鄉之懿範,兩間之完人。普令見聞者,鹹濟乎真淳。郭公夫婦,懿德堪欽。

  塵空法師創辦蓮社紀念題詞

  老實念佛。

  塵空法師由蘇至黔,創辦蓮社紀念,以勖蓮宗同志數語。

  悲世衆生,根鈍業重,唯念佛定可克期生死。當觀如囚赴市,步步近死。凡我念佛同志,必須念念屏息諸緣。決要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爲先導,念佛爲正行。信願行叁,乃念佛法門宗要。以四字洪名不離念,念佛聲不斷,佛心自然相契,叁昧自成矣。(元月廿二日)

  莫王智睿女居士哀挽錄題辭

   智睿居士能一見文鈔,即生信心,持齋念佛。爲期未久,即能預知時至,念佛而逝。可謂女中丈夫,不愧智睿之名。願世之須眉丈夫,閨閣淑媛,無讓彼獨得解脫也。則幸甚。(民十八 己巳二月十七日)

  題高杭生居士所藏無量壽佛扇面

  外息諸緣 內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念佛隨筆

   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吾人有志趣入,且請志誠懇切,專持阿彌陀佛聖號。若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自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現生即可頓出五濁,高登九品,以至證無生忍,成菩提道。此語雖極平常,實爲諸佛秘要。若是通家視之,必定爲之一笑。(此文靈岩寺留有真迹,但無題目,此題由濤僭題。慧容識)

  淨土法門說要

   (王求是 龔雲伯)記

  原夫衆生與佛,本性原無二無別。只以衆生不守自性,爲塵勞所汙,習染所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迥別。惟衆生迷有淺深,根有大小。如來乃隨機設教,對病發藥。爲實施權,開權顯實。于一乘法,作種種說。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覺岸。惡業深厚者,令其漸出塵勞。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漸頓半滿之教,隨其種性,施以教化。

   宗教法門,多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徹悟自心。倘見思二惑稍有未盡,則生死輪回依然莫出。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迷。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迷者多。上根猶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生死了脫,是誠不易。惟念佛求生淨土法門,專仗彌陀願力。無論善根之熟否,惡業之輕重,乃至五逆十惡,但得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接引,往生淨土。善根成熟者,固頓圓佛果,即惡業深重者,亦得幸預聖流。較之仗自力者,其中難易得失,不待煩言而解。故此淨土法門,乃叁世諸佛度生之要道,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諸大乘經,鹹啓斯要。曆代祖師,莫不遵行。

  顧或以淨土法門至簡至易,雖愚夫愚婦亦能爲之,遂藐視淨土。不知淨土一門,叁根普被,十界齊收。華嚴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于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衆,令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夫善財位登等覺,華藏海衆無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無明證叁德之人,尚爾回心念佛,願生西方。又華藏海中,淨土無量,而必回向西方。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妙門,成佛之捷徑也。

   又永明禅師,爲修行人確示要道,開出四料簡。(一)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二)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叁)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四)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此永明四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鑒。先須認准如何是禅,如何是淨,如何是有,如何是無,然後逐文分剖,則知字字的當,無一字能移易。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即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所謂純真心體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有禅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本來面目,明心見性。有淨土者,即真實發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禅與淨土,是約教約理。有禅有淨土,是約機約修。一理一事。理雖如是,須如理起行,行極證理。務使實有諸己也。倘參禅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爲有禅。倘念佛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忽忽,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而因地不真,心戀塵境,乃至求來生富貴,生天求樂,皆不得名爲有淨土。

   (一)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禅宗,明心見性,又複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于諸法之中,惟以信願念佛一法,自利利他。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而喪膽,如虎之戴角。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禅淨雙修接者,即以禅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即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欤。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花開見佛,證無生忍。即最下證圓初住,能現身百界作佛,故曰,來生作佛祖。

  (二)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是決志淨土,求生西方,志誠念佛,感應道交,定蒙攝受。力修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亦皆蒙佛化身前來接引。非萬修萬人去乎。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然已高預聖流,竟不退轉,漸證聖果。則其開悟,可不待言。故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叁)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其人雖略識心性,而見思未盡。直須磨厲淨盡,至于無余,則生死方可出離。若一毫未斷,六道輪回,依然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即便命終,歸途莫測。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耽擱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曆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眨眼之間,隨其業力,便爾受生,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四)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淨土,悠悠泛泛,修諸法門。(非指埋頭造惡不修行者。)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不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隨福轉。享福愈大,惡業愈多。既造惡業,難逃果報。一息不來,即墮地獄,償其夙債。所謂鐵床並銅柱是也。如是造業之人,譬如慧日,盲者不見。雖有諸佛菩薩垂以慈悲,以彼惡業障故,不能獲益,永劫受苦。故曰,沒個人依怙。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可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又佛在世時,衆生色心業勝,依仗自力,或可證道。今當末世,根劣障重,知識稀少,若捨淨土,無由解脫。永明禅師恐世不知,故特舉料簡以示來茲。誠迷津之寶筏,昏衢之明燈也。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爲宗。信者,當笃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攝受衆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禅師四料簡所言。較諸余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雖有余師稱贊余法,不爲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于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複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衆生。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叁根。二叁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裏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切莫一路看一邊分別,則獲益少而情想多。昔有寫經者至誠寫經,專心一意,只管寫經,別…

《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印光法師楹聯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