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
书二
复包右武居士书一
复包右武居士书二
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复永嘉某居士书七
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复何槐生居士书
复周群铮居士书一
复周群铮居士书二
复周群铮居士书三
复周群铮居士书四
复周群铮居士书五
复周群铮居士书六
复周群铮居士书七
复洪观乐居士书
复汪谷人居士书
复徐蔚如居士书一
与徐蔚如居士书三
与徐蔚如居士书四
与徐蔚如居士书五
与徐蔚如居士书六
与徐蔚如居士书七
与丁福保居士书
复宁波某居士书
与友人书
复岳仙峤居士书
与扬州万寿寺寂山和尚书
复江西端甫黎居士书
与张连胜总戎书(代友人)
复张云雷居士书一
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复张伯岩居士书
与谢融脱居士书
复顾显微居士书
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与吴璧华居士书
复马契西居士书一
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复马契西居士书三
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复马契西居士书五
复马契西居士书六
复马契西居士书七
复马契西居士书八
复马契西居士书九
复马契西居士书十
与马契西居士书十一
与马契西居士书十二(戒磕头布上打印)
致陕西陈柏生督军书
复甬江某居士书
复徐蔚如居士书
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致包师贤居士书
与弘一上人书
复法海大师书
复王与楫居士书
与永嘉某居士书
复黄涵之居士书一
复黄涵之居士书二
复黄涵之居士书三
复黄涵之居士书四
复崇明黄玉如书
复何慧昭居士书
复汤昌宏居士书
与泉州大同放生会书
复安徽万安校长书
复郁智朗居士书
复某居士书
复张季直先生书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复河南第五军副司令部杨明斋书
复周孟由昆弟书
复冯不疚居士书
复马舜卿居士书
复裘佩卿居士书一
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与方圣胤居士书
论
净土决疑论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宗教不宜混滥论(因讲经者每喜谈宗而发)
佛教以孝为本论
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
持经利益随心论
竭诚方获实益论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
疏
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金陵三汊河法云寺放生池疏
金陵三汊河法云寺增设佛教慈幼院疏
普劝施资助刻大藏疏
吉林哈尔滨创建极乐寺疏
杭州弥陀寺启建莲社缘起疏
杭州南高峰荣国禅寺重修宝塔疏(代住持振机作)
佛顶山万年水陆募缘疏(此其悬叙下叙事不录)
杭州石经山弥陀寺募修葺殿堂寮舍并浚放生池疏
募建普陀山轮船码头疏
天台山上方广寺募修三圣殿疏
普陀山伴山庵募修大殿疏(代撰)
启建普门无遮普度胜会大道场募缘疏(代撰)
上海残疾院劝捐疏
募修永嘉罗汉山景德禅寺疏
庐山青莲寺启建莲社缘起疏
普陀山法雨寺募修天王殿及鼓楼疏
嘉兴真如寺开念佛堂专修净业缘起疏
南京三汊河法云寺募铸幽冥大钟疏
法雨寺罗汉装金募缘疏 (代撰)
法雨寺建如意寮募缘疏(代撰)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
书二
复包右武居士书一
适接手书,不胜感愧。印光一粥饭僧耳。法门中事,概不能知。唯于净土,颇欲自他同生。以故凡有缁素见访,皆以此奉答。徐蔚如居士,以其于禅净界限,分析明了。并佛力自力之难易得失,及主敬存诚等种种肤论,皆于初机稍有利益。以故虽文词鄙拙,亦不见弃,而三四次排印流布。以期有志了生死者,同皆纳此刍议而已。然以残羹馊饭,陈于饱餐王膳者前,则恶心发呕矣。况敢注经乎哉。阁下既不以酸臭见弃,敬赠芜钞一部。此去年蔚如令商务印书馆另编排印,今年所出者。彼书馆恐售不出,故止印二千。出书后,尚未发行,已经售尽。虽已留板,但以彼馆急于时尚之新书,至今未印二板。一二年来,亦有知友劝光刻板,光拟待商务书馆编好出书后,再刻,则可省心力。去岁北地大荒,各善士设法筹捐。光遂尽数将刻款助赈矣。两次共五百元。如以为有益初机,肯为刊布,未始非利人之一端也。
复包右武居士书二
生死大海,非念佛无由得度。欲知念佛之所以然,不看净土经论,何由而知。固当日诵阿弥陀经,常看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读此则知弥陀之誓愿宏深,净土之境缘殊胜,行人之往生行相。此外最亲切开示念佛方法,有楞严经第五卷末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著。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胜方便也。彼妄谓净土法门,为权渐小乘者。皆毁谤华严,及谤佛谤法谤僧之极重罪人也。其净土三经之注,并净土诸书之宜专精看者。光文钞中与徐女士书中备言之,此不具书。晨朝十念,当于盥漱后,功课前行之。净土十要,西归直指中,各有其仪,依而行之即已。但不可过十念,以多则伤气。光文钞中亦屡言其利害。朝暮功课,照功课中念之即已。如公事多端,不暇念功课,则但用十念亦可。此外则但止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已。所谓十念者,以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念十口气,名为十念。如气壮之人,一口气多念一二十句。气弱之人,只能数句。不论佛数多少,但以一口气,至十口气,为度耳。其法之妙处,文钞亦说之。若多念,则又伤气受病矣。不可不知。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通州王铁珊,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地土匪甚多,彼设计剿灭,所杀无算。前年得病,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鬼甚众,皆来逼恼,随即惊醒。如是三昼夜,一合眼即见此象。人已困极,奄奄一息。其夫人劝令念佛,随念数十声即睡著,因睡一大觉。而精神渐健,病遂痊愈,即长斋念佛。使此时无人以念佛告之,恐万不能至今日也。故知教人念佛,功德无量。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所示令亲之事,甚为希奇,可谓宿有善根。然又须兢兢业业以自修持,庶不虚此一梦。倘以凡夫知见,妄谓我已蒙三宝加被,已入圣流,从兹生大我慢,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则是由善因而招恶果。末世之人,心智下劣,每受此病。楞严经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也。请以力修净土法门自勉,则将来决定获大利益矣。须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诸佛,烹凡炼圣之大炉韛。九法界众生,无一不入其中,能出其外者。以出则究竟成佛矣。能如是信,方名正信,方名有净土耳。
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昨接来书,言及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可谓见理透彻。周之开国,基于三太。而文王之圣,由于胎教。是知世无圣贤之士,由世少圣贤之母之所致也。使其母皆如三太,则其子纵不为王季文王周公。而为非作奸,盖亦鲜矣。而世人只知爱女,任性骄惯,不知以母仪为教。此吾国之一大不幸也。人少时常近于母,故受其习染最深。今日之人女,即异日之人母。人欲培植家国,当以教女为急务。勿曰此异姓之人,吾何徒受此忧劳哉。须知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属莫大功德。况女能德镇坤维,其子女必能肖其懿范。荣何如之。况自己子孙之媳,亦人家之女乎。欲家国崛兴,非贤母则无有资助矣。世无良母,不但国无良民,家无良子。即佛法中赖佛偷生之蟒流僧,一一皆非好母所生。使其母果贤,断不至下劣一至于此。惜哉。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譬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修身齐家治国亲民之道,无不具足。古今来文章盖一时,功业喧宇宙者。与夫至孝仁人,千古景仰。人徒知其迹,而未究其本。若详考其来脉,则其精神志节,皆由学佛以培植之。他则不必提起。且如宋儒发明圣人心法,尚资佛法,以为模范。况其他哉。但宋儒气量狭小。欲后世谓己智所为,因故作辟佛之语,为掩耳盗铃之计。自宋而元而明,莫不皆然。试悉心考察,谁不取佛法以自益。至于讲静坐,讲参究,是其用功之发现处。临终预知时至,谈笑坐逝,乃其末后之发现处。如此诸说话,诸事迹,载于理学传记中者,不一而足。岂学佛即为社会之忧乎。宋葛繁之日行利人事。赵阅道之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袁了凡之立命,周梦颜之著书。莫不汲汲然企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明因果,示罪福。使人知举心动念,天地鬼神,无不悉知悉见。虽欲欺人,以天地鬼神悉知悉见,而有所不敢。从兹勉力为善,实心戒恶。虽最刚强难化,不可以理喻者。闻三世因果之道,必渐行戢敛,以致转暴恶为良善者,不知其几。窃谓父母爱子,无所不至。唯疾病患难,更为婴心。小儿甫能言,即教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祸消于未萌,福臻于不知。而关煞病苦等险难,可以无虑矣。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杀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显事迹。俾习以成性。在儿时不敢残暴微细虫蚁,长而断不至作奸作恶,为父母祖先之辱。佛法遇父言慈,遇子言孝,遇兄言友,遇弟言恭,夫唱妇随,主义仆忠。虽统名为出世之法,实具足乎经世良谟。经世良谟,亦同儒教。但儒教只令人尽义,而佛教一一各言因果。尽义则可教上智,难化下愚。因果则上智下愚,无不受益。今之社会,专以智巧而为主体。故发而为事,则借为民作共和幸福之名,成同室操戈之实。使国势日危,人民日益困悴于争意气争权力中。若是结果,总以不知因果报应。使人人知因果,则自利利他,己立立人矣。何至如此其极乎。所谓小儿学佛者,学其前来所说数义而已。岂即令其参禅悟性,阅教观心等耶。王君未知佛法,所以过虑如是之甚。若即其言而推之,殆将毕世不敢言及佛法矣。答王君书,当并光所说之意而融会之,则更阔大矣。法名如数写来。窃谓小儿取一名,恰当即已,何必定取三名。孔子之名,原是乳名。岂乳名便只可儿时用乎。法名亦后世所立。佛诸弟子,莫不皆是在家俗…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