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二
書二
複包右武居士書一
複包右武居士書二
複永嘉某居士書一
複永嘉某居士書二
複永嘉某居士書叁
複永嘉某居士書四
複永嘉某居士書五
複永嘉某居士書六
複永嘉某居士書七
複永嘉某居士書八
複永嘉某居士書九
複何槐生居士書
複周群铮居士書一
複周群铮居士書二
複周群铮居士書叁
複周群铮居士書四
複周群铮居士書五
複周群铮居士書六
複周群铮居士書七
複洪觀樂居士書
複汪谷人居士書
複徐蔚如居士書一
與徐蔚如居士書叁
與徐蔚如居士書四
與徐蔚如居士書五
與徐蔚如居士書六
與徐蔚如居士書七
與丁福保居士書
複甯波某居士書
與友人書
複嶽仙峤居士書
與揚州萬壽寺寂山和尚書
複江西端甫黎居士書
與張連勝總戎書(代友人)
複張雲雷居士書一
複張雲雷居士書二
複張伯岩居士書
與謝融脫居士書
複顧顯微居士書
複四川謝誠明居士書
與吳璧華居士書
複馬契西居士書一
複馬契西居士書二
複馬契西居士書叁
複馬契西居士書四
複馬契西居士書五
複馬契西居士書六
複馬契西居士書七
複馬契西居士書八
複馬契西居士書九
複馬契西居士書十
與馬契西居士書十一
與馬契西居士書十二(戒磕頭布上打印)
致陝西陳柏生督軍書
複甬江某居士書
複徐蔚如居士書
複徐彥如轶如二居士書
致包師賢居士書
與弘一上人書
複法海大師書
複王與楫居士書
與永嘉某居士書
複黃涵之居士書一
複黃涵之居士書二
複黃涵之居士書叁
複黃涵之居士書四
複崇明黃玉如書
複何慧昭居士書
複湯昌宏居士書
與泉州大同放生會書
複安徽萬安校長書
複郁智朗居士書
複某居士書
複張季直先生書
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複河南第五軍副司令部楊明齋書
複周孟由昆弟書
複馮不疚居士書
複馬舜卿居士書
複裘佩卿居士書一
複裘佩卿居士書二
與方聖胤居士書
論
淨土決疑論
淨土法門普被叁根論
宗教不宜混濫論(因講經者每喜談宗而發)
佛教以孝爲本論
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
持經利益隨心論
竭誠方獲實益論
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
疏
南浔極樂寺重修放生池疏
金陵叁汊河法雲寺放生池疏
金陵叁汊河法雲寺增設佛教慈幼院疏
普勸施資助刻大藏疏
吉林哈爾濱創建極樂寺疏
杭州彌陀寺啓建蓮社緣起疏
杭州南高峰榮國禅寺重修寶塔疏(代住持振機作)
佛頂山萬年水陸募緣疏(此其懸敘下敘事不錄)
杭州石經山彌陀寺募修葺殿堂寮舍並浚放生池疏
募建普陀山輪船碼頭疏
天臺山上方廣寺募修叁聖殿疏
普陀山伴山庵募修大殿疏(代撰)
啓建普門無遮普度勝會大道場募緣疏(代撰)
上海殘疾院勸捐疏
募修永嘉羅漢山景德禅寺疏
廬山青蓮寺啓建蓮社緣起疏
普陀山法雨寺募修天王殿及鼓樓疏
嘉興真如寺開念佛堂專修淨業緣起疏
南京叁汊河法雲寺募鑄幽冥大鍾疏
法雨寺羅漢裝金募緣疏 (代撰)
法雨寺建如意寮募緣疏(代撰)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二
書二
複包右武居士書一
適接手書,不勝感愧。印光一粥飯僧耳。法門中事,概不能知。唯于淨土,頗欲自他同生。以故凡有缁素見訪,皆以此奉答。徐蔚如居士,以其于禅淨界限,分析明了。並佛力自力之難易得失,及主敬存誠等種種膚論,皆于初機稍有利益。以故雖文詞鄙拙,亦不見棄,而叁四次排印流布。以期有志了生死者,同皆納此刍議而已。然以殘羹馊飯,陳于飽餐王膳者前,則惡心發嘔矣。況敢注經乎哉。閣下既不以酸臭見棄,敬贈蕪鈔一部。此去年蔚如令商務印書館另編排印,今年所出者。彼書館恐售不出,故止印二千。出書後,尚未發行,已經售盡。雖已留板,但以彼館急于時尚之新書,至今未印二板。一二年來,亦有知友勸光刻板,光擬待商務書館編好出書後,再刻,則可省心力。去歲北地大荒,各善士設法籌捐。光遂盡數將刻款助赈矣。兩次共五百元。如以爲有益初機,肯爲刊布,未始非利人之一端也。
複包右武居士書二
生死大海,非念佛無由得度。欲知念佛之所以然,不看淨土經論,何由而知。固當日誦阿彌陀經,常看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叁經。讀此則知彌陀之誓願宏深,淨土之境緣殊勝,行人之往生行相。此外最親切開示念佛方法,有楞嚴經第五卷末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又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讀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華嚴一生成佛之末後一著。實十方叁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勝方便也。彼妄謂淨土法門,爲權漸小乘者。皆毀謗華嚴,及謗佛謗法謗僧之極重罪人也。其淨土叁經之注,並淨土諸書之宜專精看者。光文鈔中與徐女士書中備言之,此不具書。晨朝十念,當于盥漱後,功課前行之。淨土十要,西歸直指中,各有其儀,依而行之即已。但不可過十念,以多則傷氣。光文鈔中亦屢言其利害。朝暮功課,照功課中念之即已。如公事多端,不暇念功課,則但用十念亦可。此外則但止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已。所謂十念者,以盡一口氣爲一念。如是念十口氣,名爲十念。如氣壯之人,一口氣多念一二十句。氣弱之人,只能數句。不論佛數多少,但以一口氣,至十口氣,爲度耳。其法之妙處,文鈔亦說之。若多念,則又傷氣受病矣。不可不知。古語雲,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回。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爲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通州王鐵珊,前清曾作廣西藩臺。其地土匪甚多,彼設計剿滅,所殺無算。前年得病,合眼即見在黑屋中。其鬼甚衆,皆來逼惱,隨即驚醒。如是叁晝夜,一合眼即見此象。人已困極,奄奄一息。其夫人勸令念佛,隨念數十聲即睡著,因睡一大覺。而精神漸健,病遂痊愈,即長齋念佛。使此時無人以念佛告之,恐萬不能至今日也。故知教人念佛,功德無量。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所示令親之事,甚爲希奇,可謂宿有善根。然又須兢兢業業以自修持,庶不虛此一夢。倘以凡夫知見,妄謂我已蒙叁寶加被,已入聖流,從茲生大我慢,未得謂得,未證言證,則是由善因而招惡果。末世之人,心智下劣,每受此病。楞嚴經所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者。此也。請以力修淨土法門自勉,則將來決定獲大利益矣。須知淨土一法,乃十方叁世諸佛,烹凡煉聖之大爐韛。九法界衆生,無一不入其中,能出其外者。以出則究竟成佛矣。能如是信,方名正信,方名有淨土耳。
複永嘉某居士書一
昨接來書,言及教女爲齊家治國之本,可謂見理透徹。周之開國,基于叁太。而文王之聖,由于胎教。是知世無聖賢之士,由世少聖賢之母之所致也。使其母皆如叁太,則其子縱不爲王季文王周公。而爲非作奸,蓋亦鮮矣。而世人只知愛女,任性驕慣,不知以母儀爲教。此吾國之一大不幸也。人少時常近于母,故受其習染最深。今日之人女,即異日之人母。人欲培植家國,當以教女爲急務。勿曰此異姓之人,吾何徒受此憂勞哉。須知爲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屬莫大功德。況女能德鎮坤維,其子女必能肖其懿範。榮何如之。況自己子孫之媳,亦人家之女乎。欲家國崛興,非賢母則無有資助矣。世無良母,不但國無良民,家無良子。即佛法中賴佛偷生之蟒流僧,一一皆非好母所生。使其母果賢,斷不至下劣一至于此。惜哉。佛法大無不包,細無不舉。譬如一雨普潤,卉木同榮。修身齊家治國親民之道,無不具足。古今來文章蓋一時,功業喧宇宙者。與夫至孝仁人,千古景仰。人徒知其迹,而未究其本。若詳考其來脈,則其精神志節,皆由學佛以培植之。他則不必提起。且如宋儒發明聖人心法,尚資佛法,以爲模範。況其他哉。但宋儒氣量狹小。欲後世謂己智所爲,因故作辟佛之語,爲掩耳盜鈴之計。自宋而元而明,莫不皆然。試悉心考察,誰不取佛法以自益。至于講靜坐,講參究,是其用功之發現處。臨終預知時至,談笑坐逝,乃其末後之發現處。如此諸說話,諸事迹,載于理學傳記中者,不一而足。豈學佛即爲社會之憂乎。宋葛繁之日行利人事。趙閱道之日之所爲,夜必焚香告帝。袁了凡之立命,周夢顔之著書。莫不汲汲然企人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明因果,示罪福。使人知舉心動念,天地鬼神,無不悉知悉見。雖欲欺人,以天地鬼神悉知悉見,而有所不敢。從茲勉力爲善,實心戒惡。雖最剛強難化,不可以理喻者。聞叁世因果之道,必漸行戢斂,以致轉暴惡爲良善者,不知其幾。竊謂父母愛子,無所不至。唯疾病患難,更爲嬰心。小兒甫能言,即教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禍消于未萌,福臻于不知。而關煞病苦等險難,可以無慮矣。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殺放生,及叁世因果之明顯事迹。俾習以成性。在兒時不敢殘暴微細蟲蟻,長而斷不至作奸作惡,爲父母祖先之辱。佛法遇父言慈,遇子言孝,遇兄言友,遇弟言恭,夫唱婦隨,主義仆忠。雖統名爲出世之法,實具足乎經世良谟。經世良谟,亦同儒教。但儒教只令人盡義,而佛教一一各言因果。盡義則可教上智,難化下愚。因果則上智下愚,無不受益。今之社會,專以智巧而爲主體。故發而爲事,則借爲民作共和幸福之名,成同室操戈之實。使國勢日危,人民日益困悴于爭意氣爭權力中。若是結果,總以不知因果報應。使人人知因果,則自利利他,己立立人矣。何至如此其極乎。所謂小兒學佛者,學其前來所說數義而已。豈即令其參禅悟性,閱教觀心等耶。王君未知佛法,所以過慮如是之甚。若即其言而推之,殆將畢世不敢言及佛法矣。答王君書,當並光所說之意而融會之,則更闊大矣。法名如數寫來。竊謂小兒取一名,恰當即已,何必定取叁名。孔子之名,原是乳名。豈乳名便只可兒時用乎。法名亦後世所立。佛諸弟子,莫不皆是在家俗…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