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诚心,则将无以作感佛菩萨之诚,愚人无知,纵用此以供佛,于一念诚心上论,亦有功德,喻如小儿供佛以沙,(阿育王前身事)尚得铁轮王报。若愚人不知求生西方,用许多金钱买锡箔烧之寄库,实则痴心妄想,以自私自利之心,欲作永远做鬼之计,恰逢不问是非只期有佛事得经资之俗僧,便随彼意行之,故破地狱破血湖还寿生者,实繁有徒,然君子思不出其位,但可以此理自守,及为明理之人陈说,若固执不化之人,亦不得攻击,以致招人怨恨,则于己于人于法皆无利益也。
学佛之道
学佛之道、在于实行。若只张罗门面、不修实行、则亦只得门面之空名而已。既欲往生西方、自利利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上自父毋伯叔、以至兄弟姊妹、妻室儿女、及诸仆使、并及乡党邻里、亲戚朋友、凡一切相识之人、皆宜以如上所行为劝。若自己实行上事、人自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出世间事、无一不以身为本者。若自不实行、而教人行者、唯上智之人、则可依从、只取其言之益、不计其人之能行与否。若非上智者、必腹诽背讥、反令造大口业。欲真利人、当事事尽已之分、则日用行为、皆含化人之机。久而久之、人自见信而依从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受戒
受戒事、随己所愿、再受也好、不再受也好。欲搭衣、当衣佛制、用缦衣、不可用五衣。缦衣、及五长条、五衣、乃一长一短、现在多乱用。在家人、不必定要搭衣。与其违佛制、何若不搭之为愈乎。至于燃香于顶于臂、乃系发心供佛、非以为香为受戒也。祈务真修、勿只图虚名与形式也、则幸甚。至于受戒一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乃三世诸佛之总戒、谁不许汝自己发心受。即五戒、谁不许汝向佛前自誓受。何须要到普陀、方能受乎。
如来之道
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纵使万圣万佛、相继出世、亦不能稍变章程。了此,则自知见异思迁者、皆由心中无主、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仗自力、于若禅,若教,若律,若密中、得其指归、尚不容易、况由此证无生而了生死乎。净土法门、乃普令一切圣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之最直捷,最圆顿、最简易,最玄妙之法门也。
除妄想
妄想起时。只一个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赖。主人若不理。彼即无势可乘。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必益加决烈。二者皆损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五台山人皮鼓
牛皮为鼓。非特为作鼓始杀。须知牛被人杀。取其皮以为鼓。于作佛事时击之。于本牛有大利益。五台山之人皮鼓。乃一僧亏空常住钱财。置私产、死而为牛。即耕其田。至牛死。托梦于徒。令剥皮蒙鼓。送于文殊寺。上书其名与事。令作佛事击之。则其业可以速消。否则虽其田变沧海。业尚莫能消灭也。
鬼神
鬼神有邪有正。邪鬼神。则真妖以求人敬者。正鬼神则护国佑民之善神。若求大士固不须求鬼神。如得其王。民自顺从耳。又鬼神于小灾或能救。于定业则不能救。若大士则大。小。定。不定。通能救。唯视其人之诚与否也。
不能读不能供经像处理方法
经像之不能读不能供者,固当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纸化。必须另设化器,严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则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亦可。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若不加沙石,决定漂至两傍,仍成亵渎,其罪非小。而秽石秽砖,切不可用。
凡夫二病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是狂妄。二是愚痴。狂妄人。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愚痴人。谓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人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以烦恼惑业障蔽。故令即心本具的佛性功德。不能显现。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智慧人知是宝镜。愚人认为废物。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的缘故。以最爱惜众生的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尚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的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
求生西方比来生做人容易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业。不知多少。别的罪有无且无论。从小吃肉杀生的罪。实在多的了不得。要发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见佛得道后。度脱此等众生。则仗佛慈力。即可不偿此债。若求来生、则无大道心。纵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因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故莫有大功德。况汝从无量劫来。不知造到多少罪业。宿业若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想再做人。千难万难。是故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还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恶业容易消。纵未能消尽。以佛力故不致偿报。
仗自力了生死
仗自力了生死法门,虽高深玄妙。欲依此了生死,又不知要经若干劫数。以约大乘圆教论,五品位尚未能断见惑。初信位方断见惑,便可永无造恶业堕恶之虑,然须渐次进修。已证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议,尚须至七信位,方了生死。了生死事岂易言乎。即约小乘藏教论。断见惑即证初果,任运不会行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宁肯舍命,绝不犯戒。初果有进无退,未证初果,则不定。今生修持好极,来生会造大恶业。亦有前半生好,后半生便坏者,初果尚须七生天上,七返人间,方证四果。天寿甚长,不可以年月论,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难也。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
一念
修习净土,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
念佛两示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
示念佛人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克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纲经后偈云,计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克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克期之心,改成唯愿速往之心,即不速亦无所憾。但至诚至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燥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
回向
回向者,以已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翼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又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
念观音
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之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彼不见感应者,(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见正编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尝无感应也。观音圣号,乃现今之大恃怙,当劝一切人念。若修净业者,念佛之外,兼念。未发心人,即令专念。以彼志蒙大士被而消祸耳。待其信心已生,则便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然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耳。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不可见作此说,便谓佛之慈悲,不及观音,须知观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释迦佛在世时,亦尝令苦难众生念观音,况吾辈凡夫乎。
禅宗明心见性尚是凡夫
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乃大撤大悟也。言见性成佛者,以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圆满之究竟佛也。此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治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种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则大彻大悟,尚不易得,况烦恼净尽者乎密。宗现身作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作佛之话相同。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不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
《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