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P29

  ..續本文上一頁其誠心,則將無以作感佛菩薩之誠,愚人無知,縱用此以供佛,于一念誠心上論,亦有功德,喻如小兒供佛以沙,(阿育王前身事)尚得鐵輪王報。若愚人不知求生西方,用許多金錢買錫箔燒之寄庫,實則癡心妄想,以自私自利之心,欲作永遠做鬼之計,恰逢不問是非只期有佛事得經資之俗僧,便隨彼意行之,故破地獄破血湖還壽生者,實繁有徒,然君子思不出其位,但可以此理自守,及爲明理之人陳說,若固執不化之人,亦不得攻擊,以致招人怨恨,則于己于人于法皆無利益也。

  學佛之道

  學佛之道、在于實行。若只張羅門面、不修實行、則亦只得門面之空名而已。既欲往生西方、自利利人。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上自父毋伯叔、以至兄弟姊妹、妻室兒女、及諸仆使、並及鄉黨鄰裏、親戚朋友、凡一切相識之人、皆宜以如上所行爲勸。若自己實行上事、人自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世出世間事、無一不以身爲本者。若自不實行、而教人行者、唯上智之人、則可依從、只取其言之益、不計其人之能行與否。若非上智者、必腹誹背譏、反令造大口業。欲真利人、當事事盡已之分、則日用行爲、皆含化人之機。久而久之、人自見信而依從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受戒

  受戒事、隨己所願、再受也好、不再受也好。欲搭衣、當衣佛製、用缦衣、不可用五衣。缦衣、及五長條、五衣、乃一長一短、現在多亂用。在家人、不必定要搭衣。與其違佛製、何若不搭之爲愈乎。至于燃香于頂于臂、乃系發心供佛、非以爲香爲受戒也。祈務真修、勿只圖虛名與形式也、則幸甚。至于受戒一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乃叁世諸佛之總戒、誰不許汝自己發心受。即五戒、誰不許汝向佛前自誓受。何須要到普陀、方能受乎。

  如來之道

  如來之道、戒定慧而已。縱使萬聖萬佛、相繼出世、亦不能稍變章程。了此,則自知見異思遷者、皆由心中無主、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仗自力、于若禅,若教,若律,若密中、得其指歸、尚不容易、況由此證無生而了生死乎。淨土法門、乃普令一切聖凡、同于現生往生西方、了生脫死之最直捷,最圓頓、最簡易,最玄妙之法門也。

  除妄想

  妄想起時。只一個理。便不會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賴。主人若不理。彼即無勢可乘。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必益加決烈。二者皆損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五臺山人皮鼓

  牛皮爲鼓。非特爲作鼓始殺。須知牛被人殺。取其皮以爲鼓。于作佛事時擊之。于本牛有大利益。五臺山之人皮鼓。乃一僧虧空常住錢財。置私産、死而爲牛。即耕其田。至牛死。托夢于徒。令剝皮蒙鼓。送于文殊寺。上書其名與事。令作佛事擊之。則其業可以速消。否則雖其田變滄海。業尚莫能消滅也。

  鬼神

  鬼神有邪有正。邪鬼神。則真妖以求人敬者。正鬼神則護國佑民之善神。若求大士固不須求鬼神。如得其王。民自順從耳。又鬼神于小災或能救。于定業則不能救。若大士則大。小。定。不定。通能救。唯視其人之誠與否也。

  不能讀不能供經像處理方法

  經像之不能讀不能供者,固當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紙化。必須另設化器,嚴以防守,不令灰飛余處。以其灰取而裝于極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淨沙,或淨石,俾入水則沈,不致漂于兩岸。有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亦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如是行者,是爲如法。若不加沙石,決定漂至兩傍,仍成亵渎,其罪非小。而穢石穢磚,切不可用。

  凡夫二病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是狂妄。二是愚癡。狂妄人。謂我本是佛。何須念佛。心淨則土淨。何須求生淨土。此系執理而廢事。其弊至撥無因果。壞亂佛法。疑誤衆生。此人必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以善因而招惡果。誠可憐憫。愚癡人。謂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脫死。超凡人入聖。不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但以煩惱惑業障蔽。故令即心本具的佛性功德。不能顯現。譬如大寶銅鏡。經劫蒙塵。智慧人知是寶鏡。愚人認爲廢物。佛憫衆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的緣故。以最愛惜衆生的本有佛性。恐其永遠迷失。故令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庶可親證此本具佛性。尚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災及不失人身。猶如以無價的摩尼寶珠。換取一根糖吃。

  求生西方比來生做人容易

  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別的罪有無且無論。從小吃肉殺生的罪。實在多的了不得。要發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見佛得道後。度脫此等衆生。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因系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況汝從無量劫來。不知造到多少罪業。宿業若現。叁途惡道。定規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是故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還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容易消。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

  仗自力了生死

  仗自力了生死法門,雖高深玄妙。欲依此了生死,又不知要經若幹劫數。以約大乘圓教論,五品位尚未能斷見惑。初信位方斷見惑,便可永無造惡業墮惡之慮,然須漸次進修。已證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議,尚須至七信位,方了生死。了生死事豈易言乎。即約小乘藏教論。斷見惑即證初果,任運不會行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甯肯舍命,絕不犯戒。初果有進無退,未證初果,則不定。今生修持好極,來生會造大惡業。亦有前半生好,後半生便壞者,初果尚須七生天上,七返人間,方證四果。天壽甚長,不可以年月論,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難也。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將業帶到西方去。)無論工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

  一念

  修習淨土,隨分隨力,豈必屏除萬緣,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親,淫人思美女,雖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無時或忘也。修淨土人,亦複如是。任憑日用紛繁,決不許忘其佛念,則得其要矣。

  念佛兩示

  攝心念佛。爲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爲第一。念佛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以菩提心爲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爲因赅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爲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不負此生矣。

  示念佛人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克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盡報投誠,乃吾人所應遵之道。滅壽取證,實戒經所深呵之言。(梵綱經後偈雲,計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不當克期定欲即生。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偏執或致喪心病狂。則不唯無益,而又害之矣。淨業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長。誠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無知鹹退信心,謂念佛有損無益,某人即是殷鑒,則其害實非淺鮮。祈將決定克期之心,改成唯願速往之心,即不速亦無所憾。但至誠至敬,以期盡報往生則可。無燥妄團結,致招魔事之禍。

  回向

  回向者,以已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翼望出世之方。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衆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又叁種義,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叁回向法界衆生,同生淨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回向之義大矣哉。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爲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複回向淨土也。

  念觀音

  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者,(感應之迹,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見正編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嘗無感應也。觀音聖號,乃現今之大恃怙,當勸一切人念。若修淨業者,念佛之外,兼念。未發心人,即令專念。以彼志蒙大士被而消禍耳。待其信心已生,則便再以念佛爲主,念觀音爲助。然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如願耳。念佛念觀音,均能消災免難。平時宜多念佛,少念觀音。遇患難,宜專念觀音。以觀音悲心甚切,與此方衆生宿緣深故。不可見作此說,便謂佛之慈悲,不及觀音,須知觀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釋迦佛在世時,亦嘗令苦難衆生念觀音,況吾輩凡夫乎。

  禅宗明心見性尚是凡夫

  禅宗每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乃大撤大悟也。言見性成佛者,以親見自性天真之佛。名爲成佛,乃理即佛與名字佛也,非福慧圓滿之究竟佛也。此人雖悟到極處,親見佛性,仍是凡夫,不是聖人。若廣修六度,于一切境緣,治煩惱習氣,令其清淨無余,則可了生脫死,超出叁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種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則大徹大悟,尚不易得,況煩惱淨盡者乎密。宗現身作佛,或雲即生成佛,此與禅宗見性作佛之話相同。皆稱其工夫湛深之謂,不可認做真能現身成佛…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