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須知現身成佛唯釋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現,亦無現身成佛之事。
通宗通教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
修淨業人,著不得一點巧。倘或好奇厭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爲有實益。若肯守此平淡樸實家風,則極樂之生,定可預斷。否則不生極樂,亦可預斷矣。
白鵝往生
雲南張拙仙次女出嫁時婿家送雙鵝行奠雁禮,彼即放生于華亭山雲淒寺,已叁年矣。彼二鵝每于晨昏上殿做課誦時,站殿外延頸觀佛。今年四月,雄者先亡,人不介意。後雌者不食數目,彼來觀佛,維那開示,令求往生,不可戀世。逐爲念佛數十聲。鵝繞叁匝,兩翅一拍即死。拙仙因作雙白鵝往生記。噫,異哉。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鵝尚如是,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情愛一起正念即失
有淨業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念,眷屬助念,何慮不生。所不生者,由情愛一起,正念即失。勿道功夫淺。即功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與佛聖氣分相隔故也。
華嚴大意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如來初成正覺。稱法界性。與一切破無明證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如來自己所證。及一切衆生性本自具之菩提覺道也。以故華嚴一經。王于叁藏。而一切諸經、皆從此經流出。彼凡夫二乘。雖同在菩提場中。場中。畢竟不見不聞。以非彼境界也。雖則凡夫二乘不見不聞。實爲普度人天六道衆生之根本*輪。何以故?一切法門。皆使自力。斷或證真。方了生死。念佛法門。但具信願。持佛名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斷惑證真。末世衆生。頗不易到。舍此念佛一門。則芸芸衆生。出苦無期矣。此經于入法界品。善財以十信滿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最初于德雲座下。即聞念佛法門。及至末後。至普賢所。普賢以威神加被。俾善財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名等覺菩薩。普賢乃爲稱贊如來勝妙功德。令生欣樂。隨即令其發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華藏海衆。一切法身大士。夫華藏海衆。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等諸大菩薩。尚須回向往生西方,方可以親證即心本具之菩薩覺道。況其下焉者乎。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數聲。亦可往生西方。得預末品。若非華嚴所說。一生成佛之法。末後歸宗。歸于往生西方。彼世之禅教諸知識。能不以念佛法門爲權小方便。非究竟道乎。而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礙智即得現前。由聞此義故。一切凡夫。當不至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也。是知此經。乃十方叁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究竟法門。無論何種根性。皆當依之修習。而其最切要者。唯在念佛一門。良由全性成修。故上上根不能踰其阃。全事即理。故下下根亦臻其域。此經乃一大藏教之本源。一切法門之歸宿也。
護教
一切諸佛。莫不以流通法道爲囑。流通之法。最初須以建立塔廟。印造經像爲始。以若無塔廟經像。則無由奉尊儀而修淨行。闡佛道以導群迷。而一切含識。俱無由瞻禮聖容。培植善根。聞法修持。開發心地也。流通之人。須真修實踐之僧。及有勢力財力之王臣紳商。一名內護。一曰外護。內護則嚴持禁戒。笃修淨業。于禅教律密淨土。或專主一門。或兼修各宗。必使自他得益。幽顯蒙庥。陰翼治道。潛淑民情而後已。外護則不惜資財。廣種福田。普令同人發起信心。內外相資。法逐流通。若無有道德之內護。則師表未立。人將安仰。若無有勢力之外護。則資斧無出。外侮莫禦。以故如來將入涅槃。以法付囑國王大臣。並及諸天善神。令于後世乘願示生。一切國土。流通佛法。
論禅淨之權實頓漸
權者,如來俯順衆生之機,曲垂方便之謂也。實者,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之謂也。頓者,不假漸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謂也。漸者,漸次進修,漸次證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親證實相之謂也。彼參禅者,謂參禅一法,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固爲實爲頓。不知參禅,縱能大澈大悟,明心見性,但見即心本具之理性佛。若是大菩薩根性,則即悟即證,自可永出輪回,高超叁界,從茲上求下化,用作福慧二嚴之基。此種根性,就大澈大悟人中之論之,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其或根器稍劣,則縱能妙悟,而見思煩惱未能斷除,仍須在叁界中,受生受死,既受生死,從悟入迷者多,從悟入悟者少。是則其法雖爲實爲頓,苟非其人,亦不得實與頓之真益,仍成權漸之法而已。何以故?以其仗自力故。自力若十分具足,則何幸如之。稍一欠缺,則止能悟理性,而不能親證理性。今時則大澈大悟者,尚難其人,況證其所悟者哉?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皆須修習。(此徹上徹下之謂也)如來爲衆生說法,惟欲令衆生了生脫死耳。其余法門,上根則即生可了,下根則累劫尚難得了。惟此一法,不論何種根性,皆于現生往生西方,則生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爲漸。雖其有機。不如尋常圓頓之機,有似乎漸。而其法門威力。如來誓願,令此等劣機,頓獲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處。凡禅講之人,若未深研淨宗,未有不以爲淺近而藐視者。若深研淨宗,則當竭盡心力,而爲宏揚。豈複執此權實頓漸之謬論而自誤誤人哉?
禅與淨土
禅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禅非澈悟澈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沩山雲: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雲: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性自性,與佛同俦。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長沙岑謂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上涅槃,以功未齊于諸聖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東坡,草堂清複爲魯公。古今宗師,徹悟而未徹證者,類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淨土則具信願行叁,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所以華藏海衆,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墾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爲今之計,宜屏除禅錄,專修淨業。于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于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叁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禅,孰妙于是。
四料簡
若論自力他力,禅淨難易,講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壽大師的四料簡。照四料簡說來,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亦要念。雖通沒有證,總要念佛了脫生死。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大慈大悲,開化衆生。其四料簡是:“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將來作佛祖。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督爾隨他去。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以上十六句四料簡偈真是慈航。望大家注意些呢!要明白這四料簡的意思,先要明白怎麼叫做禅?怎麼叫淨?怎麼叫做有?怎麼叫做無?拿這禅淨有無四個字看清楚,就明白四料簡的意思。所以將禅有無。略爲抉擇一下。所謂禅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教中明。大開圓解,澈證一念靈智,本覺理體也。所以要親見本來面目,方能算有禅。否則不能算有。所謂淨者,是淨土叁經深信切願求生淨土的法門。要信得真,願得切,行得精進勇猛。所以須有決定不疑的信心,至誠墾切的發願,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才算有淨土。否則不能算有。世人每以爲枯坐看看死話頭,就算有禅,悠悠揚的念幾句佛,就算有淨。乃是大錯而特錯了。總而言之,有禅,乃是有明心見性的功夫。有淨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這是最要緊的道路。然而明心見性,只是開悟。還沒有證。總不能了生死。“悟得就無生死。”非門內語。當知悟是開眼,悟後才有真修實證的徑路。不悟者未免盲修瞎練,墮坑落坎,因是之故,先須開悟。這是初步功夫。若論要證到家,正須火上添油,加功進步呢。四料簡第一句有禅有淨土者。既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功夫,更能真信切願,求生西方。大徹大悟,力猛如虎。再有念佛了生死的把握,豈非如虎生角麼?曰:“猶如戴角虎。”以自己所悟的,自己所行的,拿出來教化衆生。開衆生眼目,做人天師範。故曰:“現世爲人師。”以明心見性人,念佛求生,臨命終時,上品上生。一彈指頃,花開見佛,便證圓教初住位。百佛世界,分身作佛,隨類應現,化度衆生。故曰:“將來作佛祖。”第二偈料簡者,謂未曾大徹大悟,仗自己的力量,難望了生死。所以發願求佛接引,修行淨土法門。故曰:“無禅有淨土。”只要能深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無論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萬修萬人去。”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求富貴,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淨土。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發願,不能怪彌陀慈父不接引。若能發願求生。總是能去的。既得往生,親見彌陀,聽受妙法,一生便證阿鞞跋致,不退轉位。故曰:“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從此看起來,淨土法門,真是再好沒有的了。第叁偈料簡謂雖能大徹大悟,若不發願求生淨土,因未證道,不得安身立命的受用。故雲:“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夫所謂十人九蹉路者,謂雖能開悟,而未能實證。故雲蹉路。或雲:“十人九錯路”者,錯路二字誤也。豈有大徹大悟之禅家,而錯路者乎?大徹大悟的人,未有安身立命的真地位。恐怕生死關頭,未必確能作主。臨命終時,循業流轉,隨多生之善惡業而受生去。可懼可畏!誠不如求佛接引,爲最穩當,最靠得住也。…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