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到此则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又问,人于日用,普应诸缘。何能触目菩提,头头是道乎。答,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万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万境。若了心体本空,何妨该罗万象。须知万象如幻,生灭唯是一心。诸缘无缚,本自解脱。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心境一如,有何挂碍。不见华严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覆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以故器界毛尘,云台宝网。咸宣性海,悉演真乘。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觅一毛头许不是道者,亦不可得。则法法头头,无非大寂灭场。心心念念,悉契萨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离四句,绝百非,绝待圆融,何可得而思议也哉。上来所说,如盲摸象。虽未离象,恐非全象。笔以记之,以质诸亲见之者。
末法众生如何了生死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随众生根性而说。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机。或契机而不能彻契至理。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无一法不从此法建立。无一人不受此法薰陶。傥如来不说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于现生了生死者。
念佛方法
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大功德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又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
禅家参究
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是故念佛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
念佛禁忌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至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也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著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著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念佛用功妙法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继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佛力与自力
当今之世。纵是己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
求生西方净土,第一胜妙方法
倘汝年己将至古稀。来日无多。若欲广读大乘经论。则无此精神。无此智识。又复无此光阴。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是为无上第一胜妙法门。当死尽偷心。一肩担荷。决定可于现生。俯谢五浊。高登九品。又当发大慈悲心。为一切相识者。说此法门之利益。俾彼等同得修习。则自己功德愈加广大矣。
临终示要
念佛之人。若已证道。则临命终时。任彼刀割香涂。了无动念之事。则无所谓为损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业尽情空地位。则临终得人助念。即可决定往生。若遇无知眷属。预于未死以前。为之洗沐换衣。令其搬动受苦。纵不受苦。一经搬动。心便不能归一于佛。(以动其躯体。心便不能彻底清净纯一。)若再向之哭泣。则自己亦生爱恋。便与佛不相应。欲得往生。莫由也已。
不二法门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不了。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亦难得其一二。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则万不漏一。
念佛人
凡念佛人。各须务实克己习气。与人方便。凡可说者。虽与我有仇。亦须为说。令其趋吉而避凶。离苦而得乐。平时侃侃凿凿。与人说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并念佛了生死之道。与教儿女。立太平之基。心如弦直。语无模棱。居心可以质鬼神。作事决不昧天理。若到临终。决无可怜可悯之现象。
生产念佛
凡女子于幼时。即当念佛。及念观世音。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寿。果于平时能念。自可消此产难。若至临产。仍须至诚恳切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则决定易生。不会受苦。若平素不念佛。及念观音者。临产肯念。亦决平安而生。若有难产者。即教彼念。并在旁照应之人。同为彼念。亦决定即平安而生。且勿谓临产裸露污秽。念则获罪。须知此性命相关之时。不可以平常道理论。平常凡念佛人。若衣冠不整齐。或睡眠、洗澡、抽解等。只可心中默念,不可出声朗念。若生产。不可心中默念。必须出声朗念。以默念力微。若心中努力。或致受病。朗念则气息舒畅。其益甚大。
通家
末世善知识。多多均主张净土。以净土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每有聪明人。稍明教义。或稍知禅理。便以通家自居。藐视念佛。谓念佛为愚夫愚妇之所为者。此皆不知自反。以知文义为实证之狂徒。定规说空行有。以身谤法。将来必堕三恶道。为愚夫愚妇念佛往生所怜悯。而莫能救济也。
枉死鬼
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其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
礼佛、绕佛
礼佛菩萨。心中默念。启口称念均可。绕佛当如日月之由东、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东、至北、至西、至南。以顺绕有功德。逆绕有罪过。围绕之法。西域最重。与礼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随顺于佛也。
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
近来人每每好高骛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著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趣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一心不乱与往生
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净土法门—自力与佛力
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彼大彻大悟。深通经论者。犹不能望其肩背。良以一则弃佛力。以专主自力。一则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
饮食与节欲保身
重重病灾,总由宿业深。而现行不谨所致。人生欲得无病健康。必须极力节欲。欲事一多。则种种毛病悉皆发生。世人以行欲为乐。不知乐只一弹指顷。苦便一生常膺也。念佛。乃求诸佛。己不节欲。佛也不易保祐。己肯节欲。再加至诚念佛。定规会诸病不生。当吃净素。勿以口腹为心性累。凡属有知觉者。皆不宜食。虽无知觉。然有生机。如各种蛋。亦不宜食。牛奶食之无碍。然亦系取彼脂膏。补我身体。亦宜勿食。黄豆、豆油、补料最多。宜常取之。早间粥中。宜下磨破之黄豆。平常食油。专用豆油。校比猪油。补力更大。何苦用钱买祸。而求补益耶。
舍邪皈正
现今邪魔外道。不胜其多。彼皆自谓最为第一。诸位莫被此种魔子所惑。若前已经入过其门。则当舍之净尽。切勿谓入时已发咒。恐舍之。或致遭祸。须知舍邪皈正。何得有祸。不但无祸。尚有功德。
闭目念佛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帘。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亦不生头火。念佛头上若有物摩抚。及牵制等。此系念佛时心朝上想。至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帘。及心向下想。则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灭矣。切不可认此为工夫。又不可怕此为魔境。但至诚摄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莲花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之莲花。则自可顿愈矣。(若不敢作莲花上坐立。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脚底下想。此种心火头火。均可不生矣。)
南无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与六字洪名
龙舒文。令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
《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