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P5

  ..續本文上一頁青天徹露。親見本來,本無所見。無見是真見,有見即隨塵。到此則山色溪聲,鹹是第一義谛。鴉鳴鵲噪,無非最上真乘。活潑潑應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諸境,而了無一物。語其用,如旭日之東升,圓明朗照。語其體,猶皓月之西落,清淨寂滅。即照即寂,即寂即照。雙存雙泯,絕待圓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萬派。唯是一色,了無異味。無挂無礙。自在自如。論其利益,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唯有家裏人,方知家裏事。語于門外漢,遭謗定無疑。又問,人于日用,普應諸緣。何能觸目菩提,頭頭是道乎。答,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萬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萬境。若了心體本空,何妨該羅萬象。須知萬象如幻,生滅唯是一心。諸緣無縛,本自解脫。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心境一如,有何挂礙。不見華嚴事事無礙法界。所謂一一塵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塵覆互周,重重無盡無障礙。以故器界毛塵,雲臺寶網。鹹宣性海,悉演真乘。豎窮叁際,橫遍十方。覓一毛頭許不是道者,亦不可得。則法法頭頭,無非大寂滅場。心心念念,悉契薩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離四句,絕百非,絕待圓融,何可得而思議也哉。上來所說,如盲摸象。雖未離象,恐非全象。筆以記之,以質諸親見之者。

  末法衆生如何了生死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皆隨衆生根性而說。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機。或契機而不能徹契至理。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無一法不從此法建立。無一人不受此法薰陶。傥如來不說此法。則末法衆生。無一能于現生了生死者。

  念佛方法

  朝暮于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于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均須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

  大功德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分。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又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滿所願。

  禅家參究

  法身菩薩。未成佛前。皆須仗佛威力。何況業力凡夫。侈談自力。不仗佛力。其語雖高超。其行實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淵之別。是故念佛人。不可涉于禅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于信願求生。

  念佛禁忌

  學佛之人。一舉一動。皆須留心。至于念佛。必須至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也是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事。不可過于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于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靜坐時。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念佛用功妙法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繼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爲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叁昧。均可漸得矣。

  佛力與自力

  當今之世。縱是己成正覺之古佛示現。決不另于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別有所提倡也。使達摩大師現于此時。亦當以仗佛力法門而爲訓導。

  求生西方淨土,第一勝妙方法

  倘汝年己將至古稀。來日無多。若欲廣讀大乘經論。則無此精神。無此智識。又複無此光陰。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是爲無上第一勝妙法門。當死盡偷心。一肩擔荷。決定可于現生。俯謝五濁。高登九品。又當發大慈悲心。爲一切相識者。說此法門之利益。俾彼等同得修習。則自己功德愈加廣大矣。

  臨終示要

  念佛之人。若已證道。則臨命終時。任彼刀割香塗。了無動念之事。則無所謂爲損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業盡情空地位。則臨終得人助念。即可決定往生。若遇無知眷屬。預于未死以前。爲之洗沐換衣。令其搬動受苦。縱不受苦。一經搬動。心便不能歸一于佛。(以動其軀體。心便不能徹底清淨純一。)若再向之哭泣。則自己亦生愛戀。便與佛不相應。欲得往生。莫由也已。

  不二法門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以通身業力之凡夫。現生即得了生脫死。離此信願念佛求生西一法。佛也說不出第二個法門了。其余一切法門。皆須修到業盡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不了。若論業盡情空。現今恐舉世亦難得其一二。若以信願念佛求生。則萬不漏一。

  念佛人

  凡念佛人。各須務實克己習氣。與人方便。凡可說者。雖與我有仇。亦須爲說。令其趨吉而避凶。離苦而得樂。平時侃侃鑿鑿。與人說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並念佛了生死之道。與教兒女。立太平之基。心如弦直。語無模棱。居心可以質鬼神。作事決不昧天理。若到臨終。決無可憐可憫之現象。

  生産念佛

  凡女子于幼時。即當念佛。及念觀世音。以期消除業障。增長福壽。果于平時能念。自可消此産難。若至臨産。仍須至誠懇切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則決定易生。不會受苦。若平素不念佛。及念觀音者。臨産肯念。亦決平安而生。若有難産者。即教彼念。並在旁照應之人。同爲彼念。亦決定即平安而生。且勿謂臨産裸露汙穢。念則獲罪。須知此性命相關之時。不可以平常道理論。平常凡念佛人。若衣冠不整齊。或睡眠、洗澡、抽解等。只可心中默念,不可出聲朗念。若生産。不可心中默念。必須出聲朗念。以默念力微。若心中努力。或致受病。朗念則氣息舒暢。其益甚大。

  通家

  末世善知識。多多均主張淨土。以淨土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每有聰明人。稍明教義。或稍知禅理。便以通家自居。藐視念佛。謂念佛爲愚夫愚婦之所爲者。此皆不知自反。以知文義爲實證之狂徒。定規說空行有。以身謗法。將來必墮叁惡道。爲愚夫愚婦念佛往生所憐憫。而莫能救濟也。

  枉死鬼

  念佛之人。不複作生死業。然宿業未盡。何能即得往生,若厭世心切。竭誠盡敬。專志念佛。求佛垂慈。早來接引。則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其往生。則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當其正戕時。已經心失正念。況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也。

  禮佛、繞佛

  禮佛菩薩。心中默念。啓口稱念均可。繞佛當如日月之由東、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東、至北、至西、至南。以順繞有功德。逆繞有罪過。圍繞之法。西域最重。與禮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隨順于佛也。

  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

  近來人每每好高骛勝。稍聰明。便學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將念佛看得無用。彼只知禅家機語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廣大。而不知禅。縱到大徹大悟地位。若煩惑未淨。則依舊生死不了。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縱明白種種名相。如說食數寶。究有何益。密宗。雖雲現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須專趣于念佛一門。爲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

  一心不亂與往生

  念佛一法。注重在信、願、行、叁法。只知念而不生信、發願、縱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願、雖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淨土法門—自力與佛力

  淨土法門。乃極難極易之法門。說其難。則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尚不信。說其易。則愚夫愚婦。至誠懇切念。即能臨終現諸瑞相。往生西方。彼大徹大悟。深通經論者。猶不能望其肩背。良以一則棄佛力。以專主自力。一則專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發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叁法契合。故得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此法最要在信願。有信願。則決定肯認真修持。肯修持。則即可得往生之益。

  飲食與節欲保身

  重重病災,總由宿業深。而現行不謹所致。人生欲得無病健康。必須極力節欲。欲事一多。則種種毛病悉皆發生。世人以行欲爲樂。不知樂只一彈指頃。苦便一生常膺也。念佛。乃求諸佛。己不節欲。佛也不易保祐。己肯節欲。再加至誠念佛。定規會諸病不生。當吃淨素。勿以口腹爲心性累。凡屬有知覺者。皆不宜食。雖無知覺。然有生機。如各種蛋。亦不宜食。牛奶食之無礙。然亦系取彼脂膏。補我身體。亦宜勿食。黃豆、豆油、補料最多。宜常取之。早間粥中。宜下磨破之黃豆。平常食油。專用豆油。校比豬油。補力更大。何苦用錢買禍。而求補益耶。

  舍邪皈正

  現今邪魔外道。不勝其多。彼皆自謂最爲第一。諸位莫被此種魔子所惑。若前已經入過其門。則當舍之淨盡。切勿謂入時已發咒。恐舍之。或致遭禍。須知舍邪皈正。何得有禍。不但無禍。尚有功德。

  閉目念佛

  念佛閉目。易入昏沈。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簾。則心便沈潛不浮動。亦不生頭火。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製等。此系念佛時心朝上想。至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切不可認此爲工夫。又不可怕此爲魔境。但至誠攝心而念。並想自身在蓮花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之蓮花。則自可頓愈矣。(若不敢作蓮花上坐立。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腳底下想。此種心火頭火。均可不生矣。)

  南無叁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與六字洪名

  龍舒文。令念叁十六萬億一十一…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