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P6

  ..續本文上一頁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此事當從用功上論。不當從多少上論。此一句。若單念六字佛號。雖日念十萬。念滿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數。然則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縱有信願。未必能往生。念一生。而有信願者。決定可以往生。且依諸祖成規,念六字名號。切勿以多少計。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比一名。即圓攝十方叁世一切佛號。何止叁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耶。

  參禅與念佛

  如來一代所說法門。無量無邊。求其最直捷者。莫過于參禅。傥系上根。一聞千悟。得大總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證。能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者。末世實不多見。其他多多皆是錯認消息。其所雲悟。多是錯誤。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遠在。以雖得開悟。而曆劫以來之煩惱習氣。須以種種方便對治。令其淨盡無余。則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傥煩惱已斷若幹。猶有絲亳未盡。則生死依舊莫出。若自當做識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無所修持。則其誤非小。以識得。而無煩惱可得。則可謂得道。此人已將生死根本斬斷。故能了生脫死。若識得而煩惱未斷。何能了生脫死耶。此人雖比不識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則可怕之至。此謂真開悟者。其以誤爲悟者。更不須說矣。良以參禅一法。乃仗自力法門。故此念佛法門之利益。系啻天淵懸殊。念佛法門。乃如來一代法門中之特別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大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惡之大罪人。亦可預入其中。但具真信、切願、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或已得叁昧。及己斷煩惱者,則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薩位。一切法門。皆從此法門流出。一切法門。悉皆還歸此法門。(謂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也)。似淺而深不可測。似小而大無不包。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無不資此以爲成始成終之道。

  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

  古德釋雲,大聲念則所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佛身小。亦可雲。大心念。則所見佛身大。以大菩提心念佛。便可見佛勝妙應身。或報身耳。

  真學佛人與扶乩

  扶乩。乃靈鬼作用。其言某佛、某菩薩、某仙、皆假冒其名。真仙。或偶爾應機。恐千百不得其一。況佛菩薩乎。以乩提倡佛法。雖有小益。根本已錯。真學佛者。決不仗此以提倡佛法。何以故。以是鬼神作用。或有通明之靈鬼。尚可不致誤事。若或來一糊塗鬼。必致誤大事矣。人以其乩誤大事。逐謂佛法所誤。則此種提倡。即伏滅法之機。

  啓教童蒙

  人與天、地、並稱叁才。非徒然也。必有參贊化育之功。方不可愧。否則,行屍走肉。畢生汙穢天地。何可雲叁才乎。能體此意。以教童蒙。必能盡心竭力。因材施教。先以道德爲本。次及文芸之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常時講談。令彼知爲人之道。居心動念。作事吐語。俾各淳善。便可爲入聖之基。至于念佛。豈便有礙。朝暮隨力稱念。若于此外。則不用心思。隨便念念。但具真信切願。自可往生。

  焚化經灰及往生錢

  焚經一事。雖有功德。吾人不敢提倡。以粗心人多。每每燒于錫箔灰中。錫箔灰賣于收灰者。將紙灰簸出。而留其錫以賣之。此經灰。不同棄于拉圾中乎。誰肯細心另用器焚之。而以其灰投之于大江大海中乎。當在家中清淨處。具一大鍋。或大洋鐵盆。下鋪箔錠。置經于上。上文加箔錠。以免飛揚。候其火滅。取其灰。貯于新布袋中。又須內加淨沙。或淨石。淨磚。投于江海深處。庶可無過。若不加沙石于內。則浮而不沈。仍漂之于岸上。終遭穢汙。焚經如此用心。必有功德。必無過愆。錫箔亦不可廢。亦不一定要燒多少。須知此濟孤所用。佛菩薩。及往生之人。了無所用。亦當以佛力、法力、心力。變少成多。若人各得一。縱數千萬萬。也不能偏及。以孤魂、與鬼神遍滿虛空故也。若知變少成多之義。則濟孤之心亦盡。而且無暴殄之過。是在人各至誠以將。則心力周遍,冥資亦隨之而周遍矣。

  淨土法門與通宗通教

  淨土法門。爲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門。若非宿具慧根。實難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教之知識。亦每每以宗教之論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斷煩惑。即于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不可思議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修。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彼以宗教之義爲准。故致有此過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義。則其利大矣。聰明人。多以明理悟心爲志事,而不知念佛。乃明理悟心之捷徑。念念若能相應。自可明理悟心。即未做到。而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校彼明理悟心。唯斷煩惑。仍複輪回生死。了無出期者。已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

  女子經期亦可念佛

  天下事有定理。無定事。當以理定事。以事論理。俾合乎天理人情。則得之矣。女子經期。乃大半世之痼疾。發必數日。何可以因此逐停念佛乎。平時必須致潔致誠。至此雖身體不能致潔。當倍致誠。小衣內必厚襯布。勿令汙血流于佛堂。凡手摸下體。必須洗淨。禮拜若不便。當少禮。至于念佛、誦經。則固以至誠恭敬心行之。其功德與平常了無減少。以佛爲一切衆生之大慈悲父母。當此病發時。能至誠念佛。則當倍生憐愍。若如愚人所執。身有此不潔之病。則不可念佛。若兒女墮于圊廁之中,亦不可呼父母以求救援也。有是理乎。

  佛菩薩與怨家對頭顯相

  佛菩薩既現。必明了。能見其面目等。怨家。當現其可畏之相。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見好境界。不生歡喜。見不好境界。不生畏懼。能如是。則所見境界。皆作助道之緣。否則,皆作障道之緣。

  薦亡之法

  溺人之處。常有人溺。即所謂求替死鬼。當于其處。立一木標。上用極厚白洋鐵板。刻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字要大。要看得遠,要能經久。可息此禍。以刻此人之悲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後決保無有此禍。即此可見佛慈悲力。不可思議。薦亡之法。唯念佛最爲第一。現世之施食。皆場面而已。固不如求佛僧夜放蒙山。爲有實益。道家之經忏法事。通竊取佛法中之名義而杜撰之。僧之施食。尚難得真益。道之會長。豈即能度亡乎。不過借此以欺人而已。

  祭祖

  佛弟子祭祖先。固當以誦經。持咒、念佛、爲主。焚化箔錠。亦不宜廢。以不能定其即往生也。即定其往生。亦不妨令來往生者資之以用耳。

  故鄉風月

  欲學佛。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方可。不能爲世間賢人善人。何能得佛法真實利益乎。又雲。縱然生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果能老實念佛。乘彌陀之願船。歸極樂淨土家鄉。是可預蔔。此乃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若不此是歸。定如貧子。不識故土。不憶慈父。而甘漂泊他鄉。以轉于滿壑也。若不擬不議。一心歸去。始知自性本來清淨。又何處求歸相淨相耶。古文雲。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念佛解怨

  病。乃宿世。或現生。有害人性命之事。此業不消。病決難好。倘若吃藥無效。即可不吃。但息心念佛。念觀世音。以期超度怨家。念佛雖不見效。仍有利益。不可與吃藥同作一例。念佛當生慚愧心。不可生憤恨心。生慚愧。則怨家之怨恨可解。生憤恨。則是欲解更結矣。

  在家人念蒙山

  誠之所至。金石爲開。在家人念蒙山。有何不可。此系普結孤魂緣者。小者蒙山。中則焰口。大則水陸。同是一事。常結孤魂緣。則常吉祥矣。人不敢念者。意恐招鬼。不知鬼與人混處。無地無鬼,即不招鬼。誰家無鬼乎。鬼比人當多百千倍。人若怕鬼。當積德行善。則鬼便敬而護之。人若做暗昧事。鬼便爭相揶揄。故難吉祥。人若知此。雖在暗室。亦不敢起壞念頭。況壞事乎。善鬼。人來則讓開。人去則又遍占其地。厲鬼則大不吉祥。放蒙山。若至誠。雖厲鬼。亦當謹遵佛勒。不複厲鬼。凡怨業病。醫不能愈者。至誠念佛、念觀音。即可速愈。乃怨鬼蒙念佛恩。得生善道而去耳。可知人人面前。常有許多善鬼、或惡鬼。怕鬼之人。當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所有之鬼。通成衛護之人矣。

  禅淨雙修

  淨土法門。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爲宗旨。世人每每以此爲平常無奇。逐以宗門參究之法爲殊勝。而注重于開悟。不注重信願求生。美其名。曰禅淨雙修。究其實。則完全是無禅無淨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徹大悟。不名有禅。今之參禅者。誰是真到大徹大悟地位。由注重于參。逐將西方依正莊嚴。通通會歸自心。則信願求生之念毫無,雖名之曰念佛。實則與念佛之道相反。或又高張其辭曰。念實相佛。實相。雖爲諸法之本。凡夫業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歸宗。禅也靠不住。仗自力。即到大徹大悟地位。以惑業未斷。不能了生死。未悟到大徹者。更不須論。仗佛力。須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以一向以西方淨土。無量壽。無量光。一一通會歸自心。而自心只是徒執其名。未證其實。西方之佛。無感不能有應。自心之佛。在因無有威德。世之好高鹜勝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墬。而知識欲人以圓融見稱。亦絕不肯作如是說。致如來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衆生。現生即了生死。而依舊不能了。此生即不能了。將來或可能了。而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輪回六道中者。當居多數也。如真能識得此種利害。再息心看淨土各經書。方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無外。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無不資此以成始成終也。

  外道

  外道名目。累百成千。然其用功。總不外煉丹運氣。即彼令人看經念佛。皆是門庭場面。彼固不以此爲道。欲得彼之道。必須懇切至極。夜間獨入其室。關閉門窗。外派巡者。只許一人入室。須先發極惡極慘之咒。若違彼教。定受此種慘報。發咒已。爲其點竅指穴。惑在頭面。或在身中。身中之穴。必須脫去大衣。靠參之衣。僚起而指。此種做作。實皆迷惑人之圈套。而一切外道。最初以一經傳過道。不修即可成。使去秘密而明示于人。不發咒…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