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法语 摄心念佛法▪P2

  ..续本文上一页,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给,已经拒绝一切信札。愍汝之诚,为汝说其摄心,及请经书之办法。然经书已久,恐无存者,即借不到,亦有利益。若借得到,当依之而行,则往生便可决得矣。文钞三编卷四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念佛贵乎摄心,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可知念佛时,宜万缘放下,都摄六根。绵绵密密,蓦直念去。自有得三摩之时。三摩,此翻正修正见,或译正定。文钞三编卷四复刘观善居士书一念佛一法,彻上彻下,非此法唯被下根也。下根于他法不能修者,于此法固无一不能修之,此所以为如来最大慈悲普度之法门也。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

  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念佛必须摄心,使杂念无由而起。若欲摄心,则当谛听。若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自然心不至于大散。虽不作观,亦同作观。若心不能摄,观境不清,理性不明。妄欲得生上品,任己意以作观,则着魔发狂者多多矣。往生上品,岂作观方能哉。念至一心,并有大菩提心,又复自行化他,广行六度,谁不能登上品。而以作观为上品之因,亦一往之说也。摄心念,为上中下共修之道。其得益则随人而分大小。作观,则不知所以然者,断断不可盲修,以其或致著魔也。

  文钞三编卷三复李吉人居士书

  光现在打七,祈勿来书。纵有商量,且待明年三月。若于三月前来书,概不奉复。祈慈谅。念佛一法,当依净土经论为准。末世众生,业重障深,依观经修观,尚难成就。是以莲宗诸祖,多皆专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续即生。至于摄心方法,种种不一。随其人之根器用之,自得其益。若夫最为切要之法,总不过大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字。大心念佛三昧法门,虽各有见处,不堪普遍教人。以下根不能修,而上根虽能修,固不须用此方法也。至于书额,佛之一字,写得潦草古怪。足见其人之平日,实未能于佛分上至诚恳切矣。凡此恶套,须力戒之。

  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七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亿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祈二次再版,删去此四大要诀。庶初机不至受病,而通人无由见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

  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汝父年高,当令即刻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时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不开口,心中默念,亦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朗朗。能常听得清楚,则心归一处,神不外驰。故眼也不他视,鼻也不他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摄六根。如此念佛,名为净念。(此三句、师自加密圈、)以摄心于佛号,则杂念虽尚未全无,然已轻減多多矣。若能常常相继,便可浅得一心不乱,深则得念佛三昧矣。此系平日勖令专心致志之要义。

  文钞三编卷一复夏寿祺居士书

  唯净土特别法门,仗弥陀慈悲誓愿,与自己信愿忆念之力,于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俾上上根人,速证无生,即下下根人,亦预圣流。其为利益,何可名言。此义乃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切不可以光之人微,而谓为谬妄也。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

  文钞续编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

  人生世间,第一要亲近良师善友。有良师善友,便可归于正道。否则,燕朋相聚,便日沦于下流,而疾病亦因之常不愈也。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无知识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归一,以业障深故。念时,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声出于口,音入于耳。要使句句听清楚,从朝至暮,无用心事,则常念。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以心一起念,便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里之声,乃极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课,或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赞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随各人工夫立。若忙极,即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课外,行、住、坐、卧、都要念。只求心归于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归一,自与心浮散时不同。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诚恳切听,决不至起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

  文钞续编卷上复吴希道居士书

  闻居士久已念佛,不知曾注意于信、愿、求生西方否。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夫,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故念佛决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彼离信愿以教人念佛求开悟之开示,切不可依。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摄六根之下手处。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无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本欲详说,以为时无几,恐误归期,故略取要义书之。余详文钞、嘉言录,阅之自可悉知。

  文钞续编卷上与张静江居士书(民国二十四年)

  语云,富翁不知贫人之苦,壮夫不知老人之苦。汝意光之拒绝,不过为静修耳,不知真是目力、精神、不给耳。祇汝之来函,并此回字,乃手、眼、二镜并用,方能看写。雪白纸耀目,一字不能写。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切须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所言蕅益警策,当请善书者,写作恭楷大字,张之庭壁,以发起一切人之信心,实为要义。至祈另作警策,文钞中所说,均不足以警策乎。现在时局,危岌之极,当劝家属老幼人等,同念南无阿弥陀佛,并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以作预防之计。否则,祸来时,避无可避,防无可防,为之柰何。当以此语,与一切有知见之人说之,庶令闻者,种出世之善根。此后切勿来信,凡题跋校勘,概不能应酬。

  文钞续编卷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文钞续编卷上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果能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文钞续编卷下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民二十四年)

  须知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论行住坐卧,常念佛号,或声成默,皆须听己念佛之声。傥能如是,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凡所作为,皆悉顺遂。士农工商之职业,不但了无妨碍,且能启发心灵,精于本业。以心不散乱,作事有主,如理乱丝,神凝则易,心躁则难。所以古之建大功,立大业,功勋遍四海,言行垂千秋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也。

  文钞续编卷下阜宁合兴镇净念莲社缘起序(民二十四年)

  三持名,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此三种念佛,法虽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愿,方可与佛感应道交,方可决定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此四种念佛,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于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上品。纵根机陋劣,未证三昧,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

《印光大师法语 摄心念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