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法語 攝心念佛法▪P2

  ..續本文上一頁,淨念相繼,爲得叁昧之第一妙法。故雲,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叁摩地,即叁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給,已經拒絕一切信劄。愍汝之誠,爲汝說其攝心,及請經書之辦法。然經書已久,恐無存者,即借不到,亦有利益。若借得到,當依之而行,則往生便可決得矣。文鈔叁編卷四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念佛貴乎攝心,大勢至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叁摩地,斯爲第一。可知念佛時,宜萬緣放下,都攝六根。綿綿密密,蓦直念去。自有得叁摩之時。叁摩,此翻正修正見,或譯正定。文鈔叁編卷四複劉觀善居士書一念佛一法,徹上徹下,非此法唯被下根也。下根于他法不能修者,于此法固無一不能修之,此所以爲如來最大慈悲普度之法門也。攝心念佛,爲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爲第一。

  文鈔續編卷上複修淨師書

  念佛必須攝心,使雜念無由而起。若欲攝心,則當谛聽。若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自然心不至于大散。雖不作觀,亦同作觀。若心不能攝,觀境不清,理性不明。妄欲得生上品,任己意以作觀,則著魔發狂者多多矣。往生上品,豈作觀方能哉。念至一心,並有大菩提心,又複自行化他,廣行六度,誰不能登上品。而以作觀爲上品之因,亦一往之說也。攝心念,爲上中下共修之道。其得益則隨人而分大小。作觀,則不知所以然者,斷斷不可盲修,以其或致著魔也。

  文鈔叁編卷叁複李吉人居士書

  光現在打七,祈勿來書。縱有商量,且待明年叁月。若于叁月前來書,概不奉複。祈慈諒。念佛一法,當依淨土經論爲准。末世衆生,業重障深,依觀經修觀,尚難成就。是以蓮宗諸祖,多皆專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續即生。至于攝心方法,種種不一。隨其人之根器用之,自得其益。若夫最爲切要之法,總不過大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字。大心念佛叁昧法門,雖各有見處,不堪普遍教人。以下根不能修,而上根雖能修,固不須用此方法也。至于書額,佛之一字,寫得潦草古怪。足見其人之平日,實未能于佛分上至誠懇切矣。凡此惡套,須力戒之。

  文鈔叁編卷一複丁福保居士書七

  玉峰法師行持雖好,見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執之語,未免有大妨礙。即如《念佛四大要訣》,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詞立論,直與從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經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豈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勢至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彼極力教人散心念,不贊揚攝心念。念佛雖一切無礙,然欲親證叁昧,能靜固好。不能靜,亦無妨即動而靜。彼直以靜爲邪,謂大違執持名號億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且念佛一法,圓該一代一切法門。而靜之一字,尚隔其外。豈可謂爲淨宗真善知識。祈二次再版,刪去此四大要訣。庶初機不至受病,而通人無由見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執,其弊叢生,不可不慎。

  文鈔叁編卷一複丁福保居士書十

  汝父年高,當令即刻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時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不開口,心中默念,亦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朗朗。能常聽得清楚,則心歸一處,神不外馳。故眼也不他視,鼻也不他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攝六根。如此念佛,名爲淨念。(此叁句、師自加密圈、)以攝心于佛號,則雜念雖尚未全無,然已輕減多多矣。若能常常相繼,便可淺得一心不亂,深則得念佛叁昧矣。此系平日勖令專心致志之要義。

  文鈔叁編卷一複夏壽祺居士書

  唯淨土特別法門,仗彌陀慈悲誓願,與自己信願憶念之力,于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俾上上根人,速證無生,即下下根人,亦預聖流。其爲利益,何可名言。此義乃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切不可以光之人微,而謂爲謬妄也。吾人果能具真信切願,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久而久之,則即衆生業識心,成如來秘密藏,所謂以果地覺,爲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有緣遇者,幸勿忽諸。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況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

  文鈔續編卷下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衆讀誦序

  人生世間,第一要親近良師善友。有良師善友,便可歸于正道。否則,燕朋相聚,便日淪于下流,而疾病亦因之常不愈也。淨土法門,其大無外。無知識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歸一,以業障深故。念時,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聲出于口,音入于耳。要使句句聽清楚,從朝至暮,無用心事,則常念。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以心一起念,便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裏之聲,乃極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課,或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叁遍,即念贊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隨各人工夫立。若忙極,即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課外,行、住、坐、臥、都要念。只求心歸于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歸一,自與心浮散時不同。若不以心歸一爲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誠懇切聽,決不至起魔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

  文鈔續編卷上複吳希道居士書

  聞居士久已念佛,不知曾注意于信、願、求生西方否。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均須以戒、定、慧,斷貪、瞋、癡,令其淨盡無余,方可了生脫死。此則難如登天,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則生死已了,煩惱不生,已與在此地久用功夫,斷煩惱淨盡了生死者相同。故念佛決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彼離信願以教人念佛求開悟之開示,切不可依。念佛之要,在于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攝耳谛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能志心谛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無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本欲詳說,以爲時無幾,恐誤歸期,故略取要義書之。余詳文鈔、嘉言錄,閱之自可悉知。

  文鈔續編卷上與張靜江居士書(民國二十四年)

  語雲,富翁不知貧人之苦,壯夫不知老人之苦。汝意光之拒絕,不過爲靜修耳,不知真是目力、精神、不給耳。祇汝之來函,並此回字,乃手、眼、二鏡並用,方能看寫。雪白紙耀目,一字不能寫。念佛叁昧,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叁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叁昧爲志事,不複以信、願、淨念、爲事。(都攝六根而念,爲淨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衆生耳。所言蕅益警策,當請善書者,寫作恭楷大字,張之庭壁,以發起一切人之信心,實爲要義。至祈另作警策,文鈔中所說,均不足以警策乎。現在時局,危岌之極,當勸家屬老幼人等,同念南無阿彌陀佛,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以作預防之計。否則,禍來時,避無可避,防無可防,爲之柰何。當以此語,與一切有知見之人說之,庶令聞者,種出世之善根。此後切勿來信,凡題跋校勘,概不能應酬。

  文鈔續編卷上複郁智朗居士書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叁,爲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于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叁根攝于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爲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叁昧,均可漸得矣。

  文鈔續編卷上複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叁年)

  諸大乘經,帶說淨土者,多難勝數。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爲念佛最妙開示。果能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

  文鈔續編卷下靈岩山笃修淨土道場啓建大殿記(民二十四年)

  須知念佛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念佛之要,在于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論行住坐臥,常念佛號,或聲成默,皆須聽己念佛之聲。傥能如是,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爲,皆悉順遂。士農工商之職業,不但了無妨礙,且能啓發心靈,精于本業。以心不散亂,作事有主,如理亂絲,神凝則易,心躁則難。所以古之建大功,立大業,功勳遍四海,言行垂千秋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也。

  文鈔續編卷下阜甯合興鎮淨念蓮社緣起序(民二十四年)

  叁持名,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此叁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傥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必于現生親證念佛叁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縱根機陋劣,未證叁昧,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

《印光大師法語 攝心念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