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太商业化对佛教有很大负面影响
访谈要点: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想问您,如果佛门是清净地的话,那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报道,比如某个寺院,烧一柱高香就达到6000块钱,刚才也有网友在问:大师,您觉得修行的人跟名利靠得太近,好吗?
明舒法师:修行首先要有点心不为物欲,不为外物屈死,如果你放不下物欲,那就是心为物欲,这在修行上你还没有真正起步,名和利不能放下的话,修行就不好谈了。财色未空先问道。至于大家到寺院烧香、拜佛,烧香是为了表示对佛的一种恭敬,对寺院的捐献是随份随力,我们佛教一直提倡这样,应该说一元钱不算少,一百万也不能算多,这要根据你自己的心态的。所以像有些寺院,如果说太商业化了,这不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主持人:不光是刚才提到的一些寺院,在南方的一些寺院里,重财利的现象也是非常多的,佛门出现大量的商业行为,而且以出钱的多少来诠释对佛的信仰程度,您觉得是不是一种亵渎呢?
明舒法师:这对佛教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过度商业化就有走向世俗化的危险,宗教在这个社会上存在,需要体现一种教化功能。如果这个方面弱化了,那就动摇了根本。
主持人:那些弱化了教化功能同时被商业行为大量渗透了寺院,还能被称为佛门净地吗?
明舒法师:希望能够有所转变吧。本身寺院还是三宝地,按照佛教来说,这个寺院不是某一批僧人在那里,而应该是所有僧人共同的,在那里的一批僧人只是现在代表管理这个寺院,所以同样还是可以称为佛门静地。大家在那里捐献的钱财如果用来修寺院了,那这个钱财还是属于佛法三宝共同所有的,并不是属于某一个僧人或者某一批僧人所有,大家可以分清。
主持人:各位网易的网友大家好,欢迎作客网易新闻中心聊天室,我是主持人晓虹。今天来到聊天室的是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来自陕西省金台区金顶寺的明舒法师。
明舒法师: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
主持人:刚才通过线下聊天我们和明舒法师交流过,明舒法师说,他是头一次在网站做访谈,我们看到聊天室里已经有很多热情网友了,纷纷对明舒法师提出了问题,我们回头会将网友的问题提交给明舒法师。今天的访谈分为三个部分,一个介绍一下明舒法师的个人经历;第二是谈谈关于做住持以及金顶寺的发展,大家很想知道,经济学硕士的头衔是否能够让一个曾经破败的寺庙起死回生?另外我们想和少林寺做一下相关对比。媒体现在对明舒法师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他是以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出家的,为什么明舒法师要遁入空门呢?他从舒雪松转变为释明舒到底有哪些过程?今天就请明舒法师讲讲他自己的故事。
主持人:我们想先从您的名字开始,明舒这个法号有什么特殊含义没有?
明舒法师:我出家是在云门寺,我师傅的弟子都是明字辈,师傅给我起的名字,我觉得这个名字很好,明就是光明的意思,舒就是舒展,好象放光明的意思。
因为信仰,所以出家
主持人:您当时为什么出家呢?
明舒法师:还是因为信仰,信仰佛教之后,自己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有一个选择。我自己觉得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修行,获得生的解脱,求得正果。我们在世间的任何追求,不管有多大,和这个来比都变得很小,因为前者是无穷大的价值。从数学上来说,和无穷大相比,任何一个有限的数值,不管它多大,最后它都等于无穷小。所以世间的一切和这个相比就变得没有什么意义。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抛下了一个小我,投入到了一个大我当中了,可以这样理解吗?
明舒法师:可以这样,但不是说抛弃小我,投入大我,还可以说要征得自我的本心。
修行修的是“心”,修行需要“看破”,“放下”同过去没有关系
主持人:修行修的是什么呢?
明舒法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修行会不同,但最后的目的都是一样,修行成佛都是要明心坚信,修的都是心,但最初的阶段要打很多基础。
主持人:刚才您大概介绍了一下为什么选择出家,您说是因为信仰的问题,好象您在没有正式剃度之前(92年正式剃度)就已经对佛学有相当研究和亲近了,是什么时候开始对佛教感兴趣的?
明舒法师:谈不上相当研究,87年开始介入佛教,开始对佛教感兴趣,90年正式皈依。
主持人:很多网友有这样的猜测,您出家是不是因为被情所伤,或者有什么背后的故事?因为那时候您读大学,后来又读了硕士,您可以跟网友说一下吗?
明舒法师:一般人很容易这样去猜想,但作为一个出家人,他要修行,肯定需要时间,看破、放下一些东西,但这个看破、放下,同他过去有没有一段感情经历其实不相干,比如释迦牟尼出家,他是王子。有情场失意出家,如果你是因为放不下而出家,那这个出家帮助你看破也是可以的。对我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经历,或者刻骨铭心的感情。
主持人:我们现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您是什么感觉呢?有一个网友问一个问题,入世更能普渡终生,功德般若其倍才能得到正果,年轻又有能力就出家,是不是厌世了呢?
明舒法师: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小乘主要是讲世间很苦,厌弃世间,求得个人的解脱,而大乘佛教在认识到世间充满痛苦的时候,还要有一个入世的精神,不能完全舍弃世间。我有一个师兄弟曾经写了一副对联:心怀胆魄入世间,不即不离。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态度。
如果不出家,我觉得会是很后悔的一件事
主持人:那么您潜心向佛,为什么不用自己所学去帮助世人,从俗世当中更好地修行呢?
明舒法师:帮助世人有各种各样的方式,现在我觉得也给有些人提供了帮助,特别是给一些学佛的居士,如果有缘分的,也能在佛法上提供一些帮助。
主持人:还是讲究有缘。您出家的时候,硕士研究生的学历会不会让您在同进的人当中显得出类拔萃,这是不是给您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明舒法师:有一些帮助,因为我出家之后就到佛学院去教书,我出家之前就已经联系好了到云门佛学院出家,当时国内有一位挺知名的佛教学者,中国佛教专业的佛学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您觉得通过这个得到您想要的生活了吗?
明舒法师:可以说是得到了,而且如果不出家的话,我觉得是很后悔的一件事。
主持人:如果您不出家的话,那您觉得您的人生轨迹会是怎样的?
明舒法师:那看得到的,我从其他同学那里,从社会那里都可以看得到。也就是工作、成家、开创某一个事业,但是这些都好象是肥皂泡一样,总会破的,不管肥皂破再美丽,也会破的。
主持人:这样说起来好象对我们的人生是一种否定了,或者说因为您选择了这种生活,您觉得这种生活更加积极向上吗?
明舒法师:对出家人来说,这是积极向上的。看破是为了放下,放下是为了提起,要放得下才能提得起,提得起才能打得破。
主持人:不舍不得不破不立。(笑)说禅的话我肯定说到一边去了。
明舒法师:你说得很好。
真正的佛是我们的自心
主持人:明舒法师在鼓励我。谢谢。还有一个问题,佛在您心目中的样子,从最初到现在是不是有什么样的改变?因为学佛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您学得越深,感悟可能也就越不同,在您的心目当中认识是怎样的?
明舒法师:认识是有深化了,但要说什么样子,经书里面讲佛有32相,80(?),这是外表的形象,但《金刚经》里也讲了,你不能用32相、80(?)就说是佛的样子,如果这样的话你认识不到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我们的自心。
主持人:我想到比较有名的一个,般若波罗密心经。
明舒法师:这是一个梵文词语,唐代翻译是音译过来的,而“般若”两个字在唐代音里就读“Bo Ruo”。
主持人:您作为一个住持都需要做哪些工作?
明舒法师:我自己是早晚自修,早晚各坚持两个小时的自修。上午是看看书,佛学方面的,学习学习。早晚只是打坐,会见一些重要的客人,处理一些事情,下午是会客的时间,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外出的情况下,我就在会客厅,也是随意看看一些书,如果有人来了就接待,有电话就接听电话。
为改变出家人形象,所以把“硕士”头衔打在名片上
主持人:下面要问的这个问题是在相关新闻在网易出现后网友的评论,新闻里介绍,您在给人的名片上,会在您的“明舒法师”的法号后面加上一个“硕士”头衔的后缀”,这个网友就问了,既然您是为了修行,为什么您会在您的法号后面印上硕士学历呢?他认为这是未脱俗的表现。
明舒法师:过去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社会上可能有些人认为我们出家人普遍文化程度比较低,需要改变出家人的形象,所以我把“硕士”头衔打在上面了。
主持人:也有这方面的想法。
明舒法师:因为如果完全藏在深山,也不用印名片了。
主持人:对,就像您刚才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完完全全很安静地进行古寺当中的修行,可能也就不用在意外面人对我们评价。您觉得现在媒体对您的报道,外界对听的评价,对您的生活有没有造成一些困扰?
明舒法师:没有产生什么太大的印象,媒体报道的规模最初我也不了解,是后来有些人逐步告诉我我才知道的。最开始是华商报的记者,他叫谢振刚(同音),因为他在宝鸡听到一些人的评价之后,和区政府联系,然后区政府办公室联系采访的。由华商报报道之后可能转载比较多,规模我也没有想到。但是对我自己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我在寺院里,好象还感受不到。我觉得我们社会上对出家人,僧人,我们是一个特殊群体,不是了解得不多,而是了解得太少。从这件事情上也能看出来,因为僧人当中学历高的其实不乏,还有很多的。但华商报对我报道了以后好象大家才发现,其实还有很多硕士学位出家的,博士学位出家的,而且不是一两个、两三个。
主…
《寺院太商业化对佛教有很大负面影响(明舒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