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太商業化對佛教有很大負面影響
訪談要點:
主持人:還有一個問題想問您,如果佛門是清淨地的話,那爲什麼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報道,比如某個寺院,燒一柱高香就達到6000塊錢,剛才也有網友在問:大師,您覺得修行的人跟名利靠得太近,好嗎?
明舒法師:修行首先要有點心不爲物欲,不爲外物屈死,如果你放不下物欲,那就是心爲物欲,這在修行上你還沒有真正起步,名和利不能放下的話,修行就不好談了。財色未空先問道。至于大家到寺院燒香、拜佛,燒香是爲了表示對佛的一種恭敬,對寺院的捐獻是隨份隨力,我們佛教一直提倡這樣,應該說一元錢不算少,一百萬也不能算多,這要根據你自己的心態的。所以像有些寺院,如果說太商業化了,這不是一種很好的現象。
主持人:不光是剛才提到的一些寺院,在南方的一些寺院裏,重財利的現象也是非常多的,佛門出現大量的商業行爲,而且以出錢的多少來诠釋對佛的信仰程度,您覺得是不是一種亵渎呢?
明舒法師:這對佛教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因爲過度商業化就有走向世俗化的危險,宗教在這個社會上存在,需要體現一種教化功能。如果這個方面弱化了,那就動搖了根本。
主持人:那些弱化了教化功能同時被商業行爲大量滲透了寺院,還能被稱爲佛門淨地嗎?
明舒法師:希望能夠有所轉變吧。本身寺院還是叁寶地,按照佛教來說,這個寺院不是某一批僧人在那裏,而應該是所有僧人共同的,在那裏的一批僧人只是現在代表管理這個寺院,所以同樣還是可以稱爲佛門靜地。大家在那裏捐獻的錢財如果用來修寺院了,那這個錢財還是屬于佛法叁寶共同所有的,並不是屬于某一個僧人或者某一批僧人所有,大家可以分清。
主持人:各位網易的網友大家好,歡迎作客網易新聞中心聊天室,我是主持人曉虹。今天來到聊天室的是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來自陝西省金臺區金頂寺的明舒法師。
明舒法師:非常高興在這裏和大家見面。
主持人:剛才通過線下聊天我們和明舒法師交流過,明舒法師說,他是頭一次在網站做訪談,我們看到聊天室裏已經有很多熱情網友了,紛紛對明舒法師提出了問題,我們回頭會將網友的問題提交給明舒法師。今天的訪談分爲叁個部分,一個介紹一下明舒法師的個人經曆;第二是談談關于做住持以及金頂寺的發展,大家很想知道,經濟學碩士的頭銜是否能夠讓一個曾經破敗的寺廟起死回生?另外我們想和少林寺做一下相關對比。媒體現在對明舒法師的報道主要集中在他是以經濟學碩士研究生的身份出家的,爲什麼明舒法師要遁入空門呢?他從舒雪松轉變爲釋明舒到底有哪些過程?今天就請明舒法師講講他自己的故事。
主持人:我們想先從您的名字開始,明舒這個法號有什麼特殊含義沒有?
明舒法師:我出家是在雲門寺,我師傅的弟子都是明字輩,師傅給我起的名字,我覺得這個名字很好,明就是光明的意思,舒就是舒展,好象放光明的意思。
因爲信仰,所以出家
主持人:您當時爲什麼出家呢?
明舒法師:還是因爲信仰,信仰佛教之後,自己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有一個選擇。我自己覺得最大的價值就在于修行,獲得生的解脫,求得正果。我們在世間的任何追求,不管有多大,和這個來比都變得很小,因爲前者是無窮大的價值。從數學上來說,和無窮大相比,任何一個有限的數值,不管它多大,最後它都等于無窮小。所以世間的一切和這個相比就變得沒有什麼意義。
主持人:也就是說您抛下了一個小我,投入到了一個大我當中了,可以這樣理解嗎?
明舒法師:可以這樣,但不是說抛棄小我,投入大我,還可以說要征得自我的本心。
修行修的是“心”,修行需要“看破”,“放下”同過去沒有關系
主持人:修行修的是什麼呢?
明舒法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修行會不同,但最後的目的都是一樣,修行成佛都是要明心堅信,修的都是心,但最初的階段要打很多基礎。
主持人:剛才您大概介紹了一下爲什麼選擇出家,您說是因爲信仰的問題,好象您在沒有正式剃度之前(92年正式剃度)就已經對佛學有相當研究和親近了,是什麼時候開始對佛教感興趣的?
明舒法師:談不上相當研究,87年開始介入佛教,開始對佛教感興趣,90年正式皈依。
主持人:很多網友有這樣的猜測,您出家是不是因爲被情所傷,或者有什麼背後的故事?因爲那時候您讀大學,後來又讀了碩士,您可以跟網友說一下嗎?
明舒法師:一般人很容易這樣去猜想,但作爲一個出家人,他要修行,肯定需要時間,看破、放下一些東西,但這個看破、放下,同他過去有沒有一段感情經曆其實不相幹,比如釋迦牟尼出家,他是王子。有情場失意出家,如果你是因爲放不下而出家,那這個出家幫助你看破也是可以的。對我個人來說沒有什麼曾經滄海難爲水的經曆,或者刻骨銘心的感情。
主持人:我們現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您是什麼感覺呢?有一個網友問一個問題,入世更能普渡終生,功德般若其倍才能得到正果,年輕又有能力就出家,是不是厭世了呢?
明舒法師:佛教分爲大乘和小乘,小乘主要是講世間很苦,厭棄世間,求得個人的解脫,而大乘佛教在認識到世間充滿痛苦的時候,還要有一個入世的精神,不能完全舍棄世間。我有一個師兄弟曾經寫了一副對聯:心懷膽魄入世間,不即不離。我覺得這就是很好的態度。
如果不出家,我覺得會是很後悔的一件事
主持人:那麼您潛心向佛,爲什麼不用自己所學去幫助世人,從俗世當中更好地修行呢?
明舒法師:幫助世人有各種各樣的方式,現在我覺得也給有些人提供了幫助,特別是給一些學佛的居士,如果有緣分的,也能在佛法上提供一些幫助。
主持人:還是講究有緣。您出家的時候,碩士研究生的學曆會不會讓您在同進的人當中顯得出類拔萃,這是不是給您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明舒法師:有一些幫助,因爲我出家之後就到佛學院去教書,我出家之前就已經聯系好了到雲門佛學院出家,當時國內有一位挺知名的佛教學者,中國佛教專業的佛學博士生導師。
主持人:您覺得通過這個得到您想要的生活了嗎?
明舒法師:可以說是得到了,而且如果不出家的話,我覺得是很後悔的一件事。
主持人:如果您不出家的話,那您覺得您的人生軌迹會是怎樣的?
明舒法師:那看得到的,我從其他同學那裏,從社會那裏都可以看得到。也就是工作、成家、開創某一個事業,但是這些都好象是肥皂泡一樣,總會破的,不管肥皂破再美麗,也會破的。
主持人:這樣說起來好象對我們的人生是一種否定了,或者說因爲您選擇了這種生活,您覺得這種生活更加積極向上嗎?
明舒法師:對出家人來說,這是積極向上的。看破是爲了放下,放下是爲了提起,要放得下才能提得起,提得起才能打得破。
主持人:不舍不得不破不立。(笑)說禅的話我肯定說到一邊去了。
明舒法師:你說得很好。
真正的佛是我們的自心
主持人:明舒法師在鼓勵我。謝謝。還有一個問題,佛在您心目中的樣子,從最初到現在是不是有什麼樣的改變?因爲學佛是有一個漸進過程的,您學得越深,感悟可能也就越不同,在您的心目當中認識是怎樣的?
明舒法師:認識是有深化了,但要說什麼樣子,經書裏面講佛有32相,80(?),這是外表的形象,但《金剛經》裏也講了,你不能用32相、80(?)就說是佛的樣子,如果這樣的話你認識不到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我們的自心。
主持人:我想到比較有名的一個,般若波羅密心經。
明舒法師:這是一個梵文詞語,唐代翻譯是音譯過來的,而“般若”兩個字在唐代音裏就讀“Bo Ruo”。
主持人:您作爲一個住持都需要做哪些工作?
明舒法師:我自己是早晚自修,早晚各堅持兩個小時的自修。上午是看看書,佛學方面的,學習學習。早晚只是打坐,會見一些重要的客人,處理一些事情,下午是會客的時間,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外出的情況下,我就在會客廳,也是隨意看看一些書,如果有人來了就接待,有電話就接聽電話。
爲改變出家人形象,所以把“碩士”頭銜打在名片上
主持人:下面要問的這個問題是在相關新聞在網易出現後網友的評論,新聞裏介紹,您在給人的名片上,會在您的“明舒法師”的法號後面加上一個“碩士”頭銜的後綴”,這個網友就問了,既然您是爲了修行,爲什麼您會在您的法號後面印上碩士學曆呢?他認爲這是未脫俗的表現。
明舒法師:過去也有人提出這個問題,社會上可能有些人認爲我們出家人普遍文化程度比較低,需要改變出家人的形象,所以我把“碩士”頭銜打在上面了。
主持人:也有這方面的想法。
明舒法師:因爲如果完全藏在深山,也不用印名片了。
主持人:對,就像您剛才說的那樣,如果我們完完全全很安靜地進行古寺當中的修行,可能也就不用在意外面人對我們評價。您覺得現在媒體對您的報道,外界對聽的評價,對您的生活有沒有造成一些困擾?
明舒法師:沒有産生什麼太大的印象,媒體報道的規模最初我也不了解,是後來有些人逐步告訴我我才知道的。最開始是華商報的記者,他叫謝振剛(同音),因爲他在寶雞聽到一些人的評價之後,和區政府聯系,然後區政府辦公室聯系采訪的。由華商報報道之後可能轉載比較多,規模我也沒有想到。但是對我自己沒有什麼影響,因爲我在寺院裏,好象還感受不到。我覺得我們社會上對出家人,僧人,我們是一個特殊群體,不是了解得不多,而是了解得太少。從這件事情上也能看出來,因爲僧人當中學曆高的其實不乏,還有很多的。但華商報對我報道了以後好象大家才發現,其實還有很多碩士學位出家的,博士學位出家的,而且不是一兩個、兩叁個。
主…
《寺院太商業化對佛教有很大負面影響(明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