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灭。佛性是不灭的。世人迷失了本真,只为假体的追求,吃喝玩乐,迷真逐妄。所谓十缠十使积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迷沦苦海,深溺邪途,这是张家为男,下世李家作女,天上人间,驴胎马腹,六道轮转,永无出期。没在生死苦海中。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学佛的人,就是遵循我们伟大的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走出四生六道的苦海,到永远超出三界之外的极乐世界,就的真正的解脱。什么十四生六道呢?我们世间的生命有四种:(1)胎生;(2)卵生;(3)湿生(4)化生。胎因情有,卵惟想生、湿以合感。化以离应。六道通四生。
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称三善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谓三恶道。合称曰:六道轮回(详看六道轮回导论)。
有人问,我们这个色身是假的,真的在什么地方呢?要晓得人是生不认魂,死不认尸的。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充塞宇宙的。儒教云:放之弥漫六和,卷之则退藏於密。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奔运。明白曰“佛性”,不明白谓之“精魂”。色身中有它在,是活人。它若离去,即死尸了。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力寸步难行”。世人只逐妄迷真,不晓得舍妄存真。佛教是真妄不二。真因妄有妄依真立,真妄不二。故曰心性之中不曾少一物,心性之上不可添一物,即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也。
色身虽然是假躯壳、臭皮囊,也是来之不易的。佛在世时,有一天,与阿难尊者有段对话,佛用小拇指甲在地上挖了点土问阿难曰:你说是大地土多,还是爪甲土多?阿难答曰:世尊,大地土多,爪甲土少。佛说:答的很对,一点不错,你要晓得,人身难得嘛。得人身者如爪甲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为什么呢?人身是从五戒中来的,现在我们能得到人身,前世是遵守了五戒,所以今生能转入了人道,得到了人身。(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什么人道中有富贵贫贱,智愚贤傻等苦乐不同的差异呢?五戒全则富贵,五戒缺则贫贱。我们佛弟子知道遵守三皈五戒。不学佛的人试问有几人能遵守五戒呢?故曰:“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要明白现在我们在人道中的色身是来之不易的。希望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利用它来为我们培福修慧。不可随它造业。故曰“借假修真”。我们的假躯壳,譬如是汽车,真如佛性比喻是司机。汽车是一部机器,有司机在才能前进,后退,奔驰活动。如果汽车坏了,就要到厂里修理,修好了还可以用,如果修理不好,零件不能使用了,就是废铁。汽车坏了而司机并没有死,就又开另一部汽车去了。
我们色身假体亦复如是。身体比喻汽车,佛性比喻司机,我们有了病要到医院中医治,病痊愈就能继续工作,治不好,就死了,色身死了,佛性未灭,又转世投胎了。故曰之分段生死,此乃自然规律,所以说生死不二。
以上色身与汽车、佛性与司机是一种比喻,我们从比喻中悟明些道理。 假如我们真如佛性来运用色身,为大家做好事,勤奋工作,就能受到表扬、奖励、荣誉,得到幸福的乐果。如果终日为非作歹、干坏事、吸毒等,自然会得到恶报的苦果,汽车的运用亦复如是。司机会运用他的汽车,搞运输开出租,能挣钱养家致富,假若用它来防毒走私,搞违法活动,必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停运扣留。
故曰:“祸福无门,为人自招”(《太上感应篇》)。以上说的人身难得的道理。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既得人身更应运用这易失而得得假体,追求永久的解脱。
欲达解脱之道,除了学修佛法之外,别无它门可求。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可真难闻了,佛经云,世人闻到佛法,比喻盲龟遇浮木。“盲龟”喻人,“浮木”喻佛法,人能遇到佛法,如大海洋中一直瞎眼盲龟,一口咬着了一块漂浮的木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呀!若随便丢掉,是再难遇上的了。遇到佛法有八难,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俱泸州,以乐报殊胜,而总无苦也。五长寿天、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之处。六聋盲喑哑。七世智辨聪。八佛前佛后、二佛中间无佛法之处。谓见佛闻法有障难八处也。世智边聪难。也就是说,知识分子信佛是较难的,因为知识分子一般来说有固步自封的习气,误以为佛教是迷信、落后、无知,总想到这些都是愚夫愚妇所为之事,是一种精神寄托,所以不值一晒。但知识界的古往今来的学者,信仰佛教的人,如唐朝李白,清莲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近代的有康有为,梁启超、鲁迅、赵朴初、启功等。有识之士精研佛学的人很多。不可例举。
盲聋喑哑难,边地下贱难,三途恶道难,佛前佛后难,北俱泸州和长寿国等都是不易闻道佛法的。故开经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闻而不信等于不闻,信而不行等于不信。佛学是重实践而非空谈。故曰“从闻思修”。佛学是博大精深的教理知识。佛法是修行的方法。若能依佛教、佛学、佛法、和学佛的概念应当分清楚。所谓“实践出真知”。很多人欲学佛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觉得学佛“神奥莫测”,或者说清规戒律太多,遵守不了。这不让吃,那有不准喝等等障碍不敢步入佛门,若做不到还不如不入门。又有人说我现在还没有研究明白,条件不够等。因循而自误,未免太可悲叹!
佛是大慈大悲的,对一切众生慈悲平等,希望众生都能短恶修善。离苦得乐,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生极乐之莲邦,同成佛道,共证真常。假如说,我们不能因不动法律可以去犯法,这同样要受惩罚。也就是说我不受佛制定之戒律,这同样要受惩罚。也就是说我不受佛制定之戒律,而可以犯戒。例如医生给病人处方也不能因不明药性而不去吃药,必须等待研究明白药性后,再去服药。我们学佛之人,只要认清目标,去努力实践,自然能达到预期的果报。如果只去研究教理,而不去实践的人,恰如只背药方而不肯吃药是同等道理。
很多学者,教理精研的很好,只当一种学术研究,无常到来之时,一点也不起作用。所谓“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
怎样能入佛门成为居士呢?首先,皈依三宝(即佛、法、僧)。佛是觉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清净无染。佛法僧是梵语,译汉语,即觉、正、净。
遵守五戒,力行十善,勤修六度……即使解脱之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做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依普贤菩萨行愿、观音菩萨之慈心、文殊菩萨的智慧、地藏菩萨之愿力,使我们精神升华到最高境界,做一个优秀的三宝弟子,证到无声法忍,达到圆满解脱。
关于唯物与唯心的问题,我们应该也有必要加以分析。有些人认为两者是对立的。我们学佛的人,认为心物是不二的矛盾是统一的。唯物论说存在决定意识,我们应该明白“意识”能影响“存在”,若只有“存在”没有“意识”,还有什么存在不存在呢?佛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是不二的。
也就是说“意识”与“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唯心唯物:“合之则完善,破之则两伤”。在庄严劫第一千尊毗舍浮佛传法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此半偈包含了三藏之奥义。心即是佛,借境明心。
境即森罗万象,即物质。心与境,色语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万物一体自他不二。所谓“明心见性人,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净秽都是心”。由此可知佛教亦唯物,亦唯心。故称不二法门。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谓:心物不二,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包太虚。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悟明心地说:“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若人明悟佛与众生心物不二的道理,也就明白佛与我们每个人是息息相通的,起心动念。佛是晓得的。因心即是佛,做件再机密之事,也瞒不了佛。不能违心呀。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所以我们佛弟子,使自然清净之心,当外托事仪,内明理观,而起广大慈护之心,偏缘一切情非情境,放此境上,誓断恶修善,利济众生,心境缘览,系法於心,心法和合。
《漫谈学佛(能行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