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滅。佛性是不滅的。世人迷失了本真,只爲假體的追求,吃喝玩樂,迷真逐妄。所謂十纏十使積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塵妄作無邊之罪,迷淪苦海,深溺邪途,這是張家爲男,下世李家作女,天上人間,驢胎馬腹,六道輪轉,永無出期。沒在生死苦海中。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學佛的人,就是遵循我們偉大的叁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叁類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導走出四生六道的苦海,到永遠超出叁界之外的極樂世界,就的真正的解脫。什麼十四生六道呢?我們世間的生命有四種:(1)胎生;(2)卵生;(3)濕生(4)化生。胎因情有,卵惟想生、濕以合感。化以離應。六道通四生。
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稱叁善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謂叁惡道。合稱曰:六道輪回(詳看六道輪回導論)。
有人問,我們這個色身是假的,真的在什麼地方呢?要曉得人是生不認魂,死不認屍的。真如佛性是不生不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充塞宇宙的。儒教雲:放之彌漫六和,卷之則退藏於密。所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然在後”。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奔運。明白曰“佛性”,不明白謂之“精魂”。色身中有它在,是活人。它若離去,即死屍了。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力寸步難行”。世人只逐妄迷真,不曉得舍妄存真。佛教是真妄不二。真因妄有妄依真立,真妄不二。故曰心性之中不曾少一物,心性之上不可添一物,即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是也。
色身雖然是假軀殼、臭皮囊,也是來之不易的。佛在世時,有一天,與阿難尊者有段對話,佛用小拇指甲在地上挖了點土問阿難曰:你說是大地土多,還是爪甲土多?阿難答曰:世尊,大地土多,爪甲土少。佛說:答的很對,一點不錯,你要曉得,人身難得嘛。得人身者如爪甲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複。爲什麼呢?人身是從五戒中來的,現在我們能得到人身,前世是遵守了五戒,所以今生能轉入了人道,得到了人身。(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爲什麼人道中有富貴貧賤,智愚賢傻等苦樂不同的差異呢?五戒全則富貴,五戒缺則貧賤。我們佛弟子知道遵守叁皈五戒。不學佛的人試問有幾人能遵守五戒呢?故曰:“一失人身,萬劫不複”。要明白現在我們在人道中的色身是來之不易的。希望我們要珍惜它、愛護它、利用它來爲我們培福修慧。不可隨它造業。故曰“借假修真”。我們的假軀殼,譬如是汽車,真如佛性比喻是司機。汽車是一部機器,有司機在才能前進,後退,奔馳活動。如果汽車壞了,就要到廠裏修理,修好了還可以用,如果修理不好,零件不能使用了,就是廢鐵。汽車壞了而司機並沒有死,就又開另一部汽車去了。
我們色身假體亦複如是。身體比喻汽車,佛性比喻司機,我們有了病要到醫院中醫治,病痊愈就能繼續工作,治不好,就死了,色身死了,佛性未滅,又轉世投胎了。故曰之分段生死,此乃自然規律,所以說生死不二。
以上色身與汽車、佛性與司機是一種比喻,我們從比喻中悟明些道理。 假如我們真如佛性來運用色身,爲大家做好事,勤奮工作,就能受到表揚、獎勵、榮譽,得到幸福的樂果。如果終日爲非作歹、幹壞事、吸毒等,自然會得到惡報的苦果,汽車的運用亦複如是。司機會運用他的汽車,搞運輸開出租,能掙錢養家致富,假若用它來防毒走私,搞違法活動,必會受到法律的懲處,停運扣留。
故曰:“禍福無門,爲人自招”(《太上感應篇》)。以上說的人身難得的道理。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既得人身更應運用這易失而得得假體,追求永久的解脫。
欲達解脫之道,除了學修佛法之外,別無它門可求。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可真難聞了,佛經雲,世人聞到佛法,比喻盲龜遇浮木。“盲龜”喻人,“浮木”喻佛法,人能遇到佛法,如大海洋中一直瞎眼盲龜,一口咬著了一塊漂浮的木頭,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呀!若隨便丟掉,是再難遇上的了。遇到佛法有八難,一地獄、二餓鬼、叁畜生。四北俱泸州,以樂報殊勝,而總無苦也。五長壽天、色界無色界長壽安穩之處。六聾盲喑啞。七世智辨聰。八佛前佛後、二佛中間無佛法之處。謂見佛聞法有障難八處也。世智邊聰難。也就是說,知識分子信佛是較難的,因爲知識分子一般來說有固步自封的習氣,誤以爲佛教是迷信、落後、無知,總想到這些都是愚夫愚婦所爲之事,是一種精神寄托,所以不值一曬。但知識界的古往今來的學者,信仰佛教的人,如唐朝李白,清蓮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轼,東坡居士。近代的有康有爲,梁啓超、魯迅、趙樸初、啓功等。有識之士精研佛學的人很多。不可例舉。
盲聾喑啞難,邊地下賤難,叁途惡道難,佛前佛後難,北俱泸州和長壽國等都是不易聞道佛法的。故開經偈雲“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聞而不信等于不聞,信而不行等于不信。佛學是重實踐而非空談。故曰“從聞思修”。佛學是博大精深的教理知識。佛法是修行的方法。若能依佛教、佛學、佛法、和學佛的概念應當分清楚。所謂“實踐出真知”。很多人欲學佛往往不得其門而入,覺得學佛“神奧莫測”,或者說清規戒律太多,遵守不了。這不讓吃,那有不准喝等等障礙不敢步入佛門,若做不到還不如不入門。又有人說我現在還沒有研究明白,條件不夠等。因循而自誤,未免太可悲歎!
佛是大慈大悲的,對一切衆生慈悲平等,希望衆生都能短惡修善。離苦得樂,明叁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生極樂之蓮邦,同成佛道,共證真常。假如說,我們不能因不動法律可以去犯法,這同樣要受懲罰。也就是說我不受佛製定之戒律,這同樣要受懲罰。也就是說我不受佛製定之戒律,而可以犯戒。例如醫生給病人處方也不能因不明藥性而不去吃藥,必須等待研究明白藥性後,再去服藥。我們學佛之人,只要認清目標,去努力實踐,自然能達到預期的果報。如果只去研究教理,而不去實踐的人,恰如只背藥方而不肯吃藥是同等道理。
很多學者,教理精研的很好,只當一種學術研究,無常到來之時,一點也不起作用。所謂“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
怎樣能入佛門成爲居士呢?首先,皈依叁寶(即佛、法、僧)。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清淨無染。佛法僧是梵語,譯漢語,即覺、正、淨。
遵守五戒,力行十善,勤修六度……即使解脫之門。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做到身口意叁業清淨。依普賢菩薩行願、觀音菩薩之慈心、文殊菩薩的智慧、地藏菩薩之願力,使我們精神升華到最高境界,做一個優秀的叁寶弟子,證到無聲法忍,達到圓滿解脫。
關于唯物與唯心的問題,我們應該也有必要加以分析。有些人認爲兩者是對立的。我們學佛的人,認爲心物是不二的矛盾是統一的。唯物論說存在決定意識,我們應該明白“意識”能影響“存在”,若只有“存在”沒有“意識”,還有什麼存在不存在呢?佛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是不二的。
也就是說“意識”與“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唯心唯物:“合之則完善,破之則兩傷”。在莊嚴劫第一千尊毗舍浮佛傳法偈雲:“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此半偈包含了叁藏之奧義。心即是佛,借境明心。
境即森羅萬象,即物質。心與境,色語空,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萬物一體自他不二。所謂“明心見性人,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現,淨穢都是心”。由此可知佛教亦唯物,亦唯心。故稱不二法門。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謂:心物不二,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包太虛。心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悟明心地說:“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若人明悟佛與衆生心物不二的道理,也就明白佛與我們每個人是息息相通的,起心動念。佛是曉得的。因心即是佛,做件再機密之事,也瞞不了佛。不能違心呀。 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所以我們佛弟子,使自然清淨之心,當外托事儀,內明理觀,而起廣大慈護之心,偏緣一切情非情境,放此境上,誓斷惡修善,利濟衆生,心境緣覽,系法於心,心法和合。
《漫談學佛(能行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