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断扩大规模及受益普及面,对树立佛教理性、健康的形象,建立佛教社会良好观感,摄受更多有心向善之有缘人士加入佛教行列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五、佛教扮演文明载体的角色,发挥延续传统文化的功用。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曾说过:“宗教除了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以外,还具有文化性。”。中国佛教文化渊源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香港佛教界亦从事发掘、整理、出版佛教文献、收藏和保护佛教文物、组织人员编辑、撰述宗教着作等等,继承、开发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出版及文化事业方面,各佛教团体常年不断地出版各类佛教文献书籍,设置图书馆、佛学书局等多间佛教文化机构。其中香港佛教月刊创刊至今已有四十三年历史,已出版五百二十二期。香港佛教联合会设有佛学课本编纂委员会,编印初、高级佛学课本。香港佛教文化协会于一九九八年出版了《佛梅电子大藏经》,不仅是世界第一部汉文电子大藏经,而且在当时是收录经典最多、集佛教经典、佛菩萨像及佛教梵呗于一体的能永久珍藏的汉文版电子大藏经,集中体现了香港佛教四众同人利用现代科技的智慧结晶和团队协作的劳动成果,开辟了佛经流通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佛教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体现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和文学的各方面,乃至落实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佛教的许多方面都体现一种文化和艺术,如寺院布局的园林文化、寺院的造像艺术、素斋的饮食文化等均融洽了佛教的理念,扩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加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走进一所寺院就如同走进一所文化艺术的殿堂,听到的、看到的无不体现佛教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内蕴。
从佛教文化的弘扬到教育的开展方面,仅香港佛教联合会至今就办有政府津贴中学十三间,小学八间,非牟利幼稚园七间。其他佛教团体尚办有大专、中、小学、幼稚园等多所。为弘传佛教文化,推行佛化教育,香港佛教联合会协助香港大学于二○○二年成立了香港大学佛教研究中心,培养佛教高级研究人材。同时香港佛教联合会从香港佛教的未来前景着想,经过数年的努力,亦于二○○二年创办了香港佛教僧伽学院,开创香港佛教僧教育世纪工程,吸纳青年学僧,造就法门龙象,为香港佛教事业的明天准备后备资源。
香港是介于东西方之间,相容并蓄的多元文化社会的一个国际都会,佛教的弘传和兴盛对以华人为主的香港社会来说,对延续中国传统文明,促进华人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
二、瞻望前景,佛教与香港社会同创辉煌。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资讯网络化的时代,世界成为地球村已成为事实,生命之间彼此休戚相关。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发明成果的实际效用和传播速度大大缩短,令人瞩目。但同时又面临着一切波及全世界的文化的危机,这就是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冲突。由此产生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人类自身的异化,与自然对自我的疏离,在精神和心理上孕育了一种不安和的气氛,整个世界也充满了暴戾,不道德及丧失理性的现象随处可见。宗教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拯救人文精神的衰落,以及在调节现代科技与传统人文之间的矛盾冲突时起到一个润滑疏解的仲介作用。香港在近几十年来,经历了许多大事、喜事、难事、苦恼不如意事,香港普罗市民经受着苦、乐、忧、喜人生百味。时代在发展,时代需要宗教;社会在进步,社会需要宗教。宗教在香港社会中势必继续扮演其独特的社会角色,发挥其殊胜的社会功用。
太虚大师在《中国佛学之重建》一文中提出:“中国佛学能在新世界中成为世界性的佛学,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够阐明佛教发达人生的真理,依之以趣大乘行果;并须在人间实行六度四摄菩萨道,以尽力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业。”香港佛教有近百万的信众,接近全港总人口的六分之一,遍布在香港社会各阶层及行业之中。我们只要积极发挥佛教的感召力与团体凝聚力以及共存共荣的精神,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良传统,落实人生佛教的关怀理念,推行大乘,饶益群生,促进香港社会的繁荣稳定。香港佛教在弘法利生、文化事业、社会福利、慈善服务、文化传播及旅游事业等诸多方面,必将契合香港社会的时代脉抟,与时并进,奋力开拓,迈入新的里程,与香港社会同创辉煌。
结 语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大师在二十五年前的一次佛诞典礼致辞中的一段话,今天读来,意味深长,值得我等深思。谨录如下,以作本篇结语:
“我等当发誓愿,以佛志为志,以佛心为心;弘扬佛陀教法,挽救人类危机。我人深知,五蕴皆空,所以无我我所;无我我所,所以能大;消灭无明,所以生大雄大力;体解平等实性,所以能大慈大悲。以大雄力行大慈悲,宣般若法,演慈悲教;世界为众生依赖,人心和平,世界即和平。重整人间道德,改造社会秩序,消弭乱源,创造净土,绝非空谈,指日可待。”(《觉光法师文集》,p250)。
《佛教在香港社会整合中的角色及其作用(宏明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