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斷擴大規模及受益普及面,對樹立佛教理性、健康的形象,建立佛教社會良好觀感,攝受更多有心向善之有緣人士加入佛教行列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五、佛教扮演文明載體的角色,發揮延續傳統文化的功用。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曾說過:“宗教除了具有長期性、群衆性、民族性、國際性、複雜性以外,還具有文化性。”。中國佛教文化淵源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香港佛教界亦從事發掘、整理、出版佛教文獻、收藏和保護佛教文物、組織人員編輯、撰述宗教著作等等,繼承、開發和延續中國傳統文化起到積極作用。出版及文化事業方面,各佛教團體常年不斷地出版各類佛教文獻書籍,設置圖書館、佛學書局等多間佛教文化機構。其中香港佛教月刊創刊至今已有四十叁年曆史,已出版五百二十二期。香港佛教聯合會設有佛學課本編纂委員會,編印初、高級佛學課本。香港佛教文化協會于一九九八年出版了《佛梅電子大藏經》,不僅是世界第一部漢文電子大藏經,而且在當時是收錄經典最多、集佛教經典、佛菩薩像及佛教梵呗于一體的能永久珍藏的漢文版電子大藏經,集中體現了香港佛教四衆同人利用現代科技的智慧結晶和團隊協作的勞動成果,開辟了佛經流通史上的一個新的裏程碑。
佛教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體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舞蹈、戲曲等藝術和文學的各方面,乃至落實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佛教的許多方面都體現一種文化和藝術,如寺院布局的園林文化、寺院的造像藝術、素齋的飲食文化等均融洽了佛教的理念,擴大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加了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走進一所寺院就如同走進一所文化藝術的殿堂,聽到的、看到的無不體現佛教精神和傳統文化的內蘊。
從佛教文化的弘揚到教育的開展方面,僅香港佛教聯合會至今就辦有政府津貼中學十叁間,小學八間,非牟利幼稚園七間。其他佛教團體尚辦有大專、中、小學、幼稚園等多所。爲弘傳佛教文化,推行佛化教育,香港佛教聯合會協助香港大學于二○○二年成立了香港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培養佛教高級研究人材。同時香港佛教聯合會從香港佛教的未來前景著想,經過數年的努力,亦于二○○二年創辦了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開創香港佛教僧教育世紀工程,吸納青年學僧,造就法門龍象,爲香港佛教事業的明天准備後備資源。
香港是介于東西方之間,相容並蓄的多元文化社會的一個國際都會,佛教的弘傳和興盛對以華人爲主的香港社會來說,對延續中國傳統文明,促進華人文化的發展,發揮了曆史性的作用。
二、瞻望前景,佛教與香港社會同創輝煌。
二十一世紀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資訊網絡化的時代,世界成爲地球村已成爲事實,生命之間彼此休戚相關。現代科技的發展一日千裏,發明成果的實際效用和傳播速度大大縮短,令人矚目。但同時又面臨著一切波及全世界的文化的危機,這就是現代科技與人文精神之間的沖突。由此産生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矛盾,人類自身的異化,與自然對自我的疏離,在精神和心理上孕育了一種不安和的氣氛,整個世界也充滿了暴戾,不道德及喪失理性的現象隨處可見。宗教的曆史使命就是要拯救人文精神的衰落,以及在調節現代科技與傳統人文之間的矛盾沖突時起到一個潤滑疏解的仲介作用。香港在近幾十年來,經曆了許多大事、喜事、難事、苦惱不如意事,香港普羅市民經受著苦、樂、憂、喜人生百味。時代在發展,時代需要宗教;社會在進步,社會需要宗教。宗教在香港社會中勢必繼續扮演其獨特的社會角色,發揮其殊勝的社會功用。
太虛大師在《中國佛學之重建》一文中提出:“中國佛學能在新世界中成爲世界性的佛學,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夠闡明佛教發達人生的真理,依之以趣大乘行果;並須在人間實行六度四攝菩薩道,以盡力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業。”香港佛教有近百萬的信衆,接近全港總人口的六分之一,遍布在香港社會各階層及行業之中。我們只要積極發揮佛教的感召力與團體凝聚力以及共存共榮的精神,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良傳統,落實人生佛教的關懷理念,推行大乘,饒益群生,促進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香港佛教在弘法利生、文化事業、社會福利、慈善服務、文化傳播及旅遊事業等諸多方面,必將契合香港社會的時代脈抟,與時並進,奮力開拓,邁入新的裏程,與香港社會同創輝煌。
結 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大師在二十五年前的一次佛誕典禮致辭中的一段話,今天讀來,意味深長,值得我等深思。謹錄如下,以作本篇結語:
“我等當發誓願,以佛志爲志,以佛心爲心;弘揚佛陀教法,挽救人類危機。我人深知,五蘊皆空,所以無我我所;無我我所,所以能大;消滅無明,所以生大雄大力;體解平等實性,所以能大慈大悲。以大雄力行大慈悲,宣般若法,演慈悲教;世界爲衆生依賴,人心和平,世界即和平。重整人間道德,改造社會秩序,消弭亂源,創造淨土,絕非空談,指日可待。”(《覺光法師文集》,p250)。
《佛教在香港社會整合中的角色及其作用(宏明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