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阶段?前一世为什么只有两个缘起支,而没有其它的?后一世为什么也只有两个缘起支,没有其它的?实际上,这十二个缘起支在每一世中都有。为什么要这样区分呢?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第一个阶段:前世。有了无明,就产生了人我执;因为有了人我执,就希望自己能够快乐;为了得到快乐,就需要很多能够产生快乐的事物;在去争取这些事物的过程中,就会伤害到其他的人,所以会造业,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罪业。这样就产生了第二个行缘起支。行就是善恶的业。
刚才我们讲到,属于现世阶段的有识、名色、触等八个缘起支,其实前世也有这八支,但前世阶段为什么不讲这些呢?因为,这八支并不很重要,主要的是无明支和行支。八支中的爱支、取支、有支实际上就是无明支和行支,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其它的识支、名色支等五支,都不是很关键的问题。今天我们会做这样的一个人,不是因为前世有了识、名色、入、触、受,而完全是因为前世有无明,又因无明而造业的缘故。正是因为这两个缘起,所以才有了今生一大堆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前世阶段没有提及其它的,只讲了这两个缘起支的原因。
后世我们转世时,也有识、名色、入、触、受等八支,为什么后世只说生支、老死支,也不说这些呢?因为老和死就是生支的过患。我们生下来之后有什么过患呢?有老和死的过患。正是为了让我们了解下一世投生的过患,所以只说老死。
第二个阶段:现世。现世的第一支是识支。中阴身的心识融入父母受精卵的时候,第一剎那的意识(神识)叫作识缘起支,它只有一剎那,没有第二、第三剎那,第二、第三、第四剎那就属于名色支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如果建立阿赖耶识,那么,识缘起支就是阿赖耶识。但是不建立阿赖耶识的小乘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识就是心识。无论是心识也好,阿赖耶识也好,投胎第一剎那的心就叫作识。
第二支是名色,是从住胎的第二刹那开始算起的。在受精卵逐渐演变形成人体的过程初期,只有胎形,尚未形成真正的身体,只可以称作人体的一种因而已,这就叫作色支(物质)。那名是什么呢?在《俱舍论》里讲,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识一起的受、想、行(精神)。所有的意识也好,眼识等前五识也好,都不离开受、想、行,这些就叫作名。为什么叫作名呢?譬如说,人的名字也好,物质的名字也好,都没有像物质一样的阻碍,一个事物可以有三、四个名字,它们相互之间是毫无滞碍的。同样的,受、想、行也是没有阻碍(非物质)的,它们是心识的一个过程,所以叫作名。
佛教中讲的人住胎的五个阶段,在《俱舍论》乃至大圆满的续部里都有提到。尤其是在大圆满的续部里,连这五个阶段的细节都讲得非常清楚。这些经论虽然没有用“细胞”这个名词,实际上却讲到了细胞组合又分裂、分裂又组合的详细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大圆满里讲得很清楚。这种讲法令学医的人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这和现代医学的说法相当吻合。其中,从投胎的第二剎那起,直至尚未形成眼根、耳根等六根之前的这个住胎的阶段就叫作名色支,在此期间有一段漫长的过程。
第三支是入支,也可以说处支,在十二缘起支中用“入”字。入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刚刚开始形成,虽然逐渐在发育成熟,但是眼睛还看不到东西,耳朵还听不到声音,……,六根尚无法接触到六尘的阶段,这个过程叫作入支。
第四支是触,就是接触(聚合),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经成熟,不仅是成熟,而且能够接触到外境的阶段。为什么叫作触呢?例如,在这一阶段中,在具备了三种缘:第一是耳根;第二是声音;第三是耳识,并且在这三者结合以后,耳朵就可以听到外面或母胎内的声音,而且能够辨别声音的大小。能够辨别外境的这种能力就叫作触。这也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第五支是受。在有了接触以后,就有了痛苦、快乐的感受,这些苦乐感受就叫作受支。受是指从能够辨别苦乐感受的因开始,逐渐成长,直到造业之前的这一阶段。小孩子虽然也会造业,但是大体而言,像成人那样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造业的情形,在孩提时代还是比较少的。这一期间有十几年,这一过程叫作受缘起支。
前面提到了两对因果,以上讲的七个缘起支就是其中的一对:无明和行叫作“能引”,它会引起现世的识、名色、入、触、受。什么是“所引”呢?所引就是识、名色、入、触、受,它是由前世的无明和行蕴引起的。这就是第一对因果。
然后就是爱支,爱就是喜爱世间圆满的贪欲心,在佛经中十二缘起支上用的就是“爱”这个字,意思就是贪欲。
爱之后就是取,取是什么意思呢?取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生活而去做很多营生的事情,它也属于业。因为这样做又会造业,又在准备下一世再回来的因素。现在社会上大多数的成年人天天都在做的,就叫作取。譬如做生意,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会骗钱、打妄语、参与竞争,在竞争的时候,有意无意之间又会造成很多伤害,做这些就是在造业。
接着就是有支,有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轮回;一是轮回的因,此处解释为轮回的因。轮回的因和行支是一样的,只是用词不同而已,实际上是一回事。行支是上一世造的业,同时又是这一世的因;有是这一世造的业,同时又是下一世的因。有支就是善、恶的业。
因为有了爱(贪欲)以后,就会有取和有,也就是去造业。若是这样,下一世再来轮回的因就已经非常完整了:第一个是爱,第二个是取,第三个是有。那么,我们下一世肯定要轮回了。因为,因已经全部具备,怎么可能没有果呢?肯定是有果的。这三支是指从能够造作非梵行,到生命结束之间的过程。以上所讲的,是这一世的八个缘起支。
第三个阶段:来世。然后是下一世的生。生是什么呢?生就是前面讲的识,也就是投胎的第一剎那,这两个是一样的,只是用词不同而已。
接下来是老死,前面所讲的从名色到受之间的全过程都包含在老和死里。
以上这些就叫作十二缘起支。其中现世的爱、取、有这三个缘起支叫作“能成”,而后世的生和老死叫作“所成”,这就是第二对因果。
五、区分两对因果的意义
轮回的因有远因和近因;轮回的果也有远果和近果。远因是什么呢?远因是前世的无明和前世造的善恶业。近因是什么呢?近因是指现世的爱、取、有。远果是指后世的生和老死,而近果是指现世从识到受的五个缘起支。
即使有远因,但是如果近因不具足,也是不会投胎的。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有了前世的因——无明和行支,但是若能在这一世中修行成就,没有了爱缘起支,彻底地断除了对轮回的贪欲心,那么,即使在往昔所造恶业尚未完全清净的情况下,下一世也不会再投胎转世了。
经书里面讲,木车有两个车轮,若缺了其中一个车轮,车就没有办法行走;同样的,即使以前所有的这些因都存在,但若缺少了贪欲,就不能转世了。
粗大的贪欲要通过出离心来解决,细微的当然要通过人无我的修法来解决。
阿罗汉有远因,但是没有近因——爱支(贪欲),因为贪欲属于烦恼,而阿罗汉已断尽所有的烦恼。他这一世因为前世的因缘,也会感受很多果报,在《百业经》等经书里讲了很多阿罗汉受报的公案。尽管如此,下一世他却不会再入轮回,因为他没有了贪欲。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这些,所以把十二缘起支分成两对因果。
有人会提出质疑:那么,很多高僧大德已经成就了,为什么还有违缘?还有病痛呢?
这有两个可能性。一个可能性可以从十二缘起中看出。虽然高僧大德们这一生修得非常好,已经断除了烦恼,但是以前他们曾经是凡夫,不要说一般的高僧大德,连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也做过凡夫。凡夫人一定会造业,而因果是永远不会错乱的,不会虚误的。所以,即使是高僧大德,只要他的远因还没有了结、没有还清,那么,这一世他也会感受很多痛苦。但是,感受这些痛苦是他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在整个生命循环当中的最后一次。
我们都知道龙树菩萨的故事。乐行国王的太子到他面前索取他的头,龙树菩萨说:“你自己砍断带走吧。”太子用宝剑无论怎么砍他的颈部,都好象在虚空中挥舞般,无法砍断。龙树菩萨就说:“我在五百世以前已完全清净了兵器砍割的异熟果报,但是我曾经在割吉祥草时杀害小虫的异熟果报还未清净,所以用吉祥草可以砍断我的头。”太子割下一根吉祥草,用它砍断了龙树菩萨的头。也就是说,即使像龙树菩萨这么高境界的人,也还是会受因果报应的。所以,一个可能性是,这些高僧大德、成就者们也许还有最后的一些果报尚未了结。
另一个可能性,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看出。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不可能再受任何因果报应,但是,佛陀为了让世人明白因果不虚之理,仍然会示现生病。例如,舍卫城的恶生国王向释迦牟尼佛的故乡进攻,杀死了七万七千释迦族人,当时,整个城市的街道遍布“鲜血”。因为恶生国王下令,只有当城市的街道上鲜血横流的时候,才能停止杀戮。最后没办法,他的手下只好把很多红色染料倒在水中,把水煮成赤色,在道路上倾泻,看上去就像血流成河一样,恶生国王这才满意。就在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的头也痛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释尊前生和那些族人共同造过恶业,佛也说:“因彼恶业,虽然我已证得无上菩提,却仍要感受头痛苦报。如果我没有获得如此圆满的功德,那么今天也会被恶生王杀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佛是为了让人们相信因果的存在才示现头痛的。另外,据《律经》的记载,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冬天气候很寒冷,刮风时连竹子都会裂开,当时,很多比丘都因没有鞋、帽御寒而生病,佛也因此而生过病,生病时也会吃药。有一次佛背疼,就请迦叶比丘念经,…
《慧灯之光之二 十二缘起支——生命轮回的次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