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階段?前一世爲什麼只有兩個緣起支,而沒有其它的?後一世爲什麼也只有兩個緣起支,沒有其它的?實際上,這十二個緣起支在每一世中都有。爲什麼要這樣區分呢?這些都是有意義的。
第一個階段:前世。有了無明,就産生了人我執;因爲有了人我執,就希望自己能夠快樂;爲了得到快樂,就需要很多能夠産生快樂的事物;在去爭取這些事物的過程中,就會傷害到其他的人,所以會造業,可能造善業,也可能造罪業。這樣就産生了第二個行緣起支。行就是善惡的業。
剛才我們講到,屬于現世階段的有識、名色、觸等八個緣起支,其實前世也有這八支,但前世階段爲什麼不講這些呢?因爲,這八支並不很重要,主要的是無明支和行支。八支中的愛支、取支、有支實際上就是無明支和行支,只是名字不一樣而已;其它的識支、名色支等五支,都不是很關鍵的問題。今天我們會做這樣的一個人,不是因爲前世有了識、名色、入、觸、受,而完全是因爲前世有無明,又因無明而造業的緣故。正是因爲這兩個緣起,所以才有了今生一大堆的痛苦。這就是爲什麼前世階段沒有提及其它的,只講了這兩個緣起支的原因。
後世我們轉世時,也有識、名色、入、觸、受等八支,爲什麼後世只說生支、老死支,也不說這些呢?因爲老和死就是生支的過患。我們生下來之後有什麼過患呢?有老和死的過患。正是爲了讓我們了解下一世投生的過患,所以只說老死。
第二個階段:現世。現世的第一支是識支。中陰身的心識融入父母受精卵的時候,第一剎那的意識(神識)叫作識緣起支,它只有一剎那,沒有第二、第叁剎那,第二、第叁、第四剎那就屬于名色支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如果建立阿賴耶識,那麼,識緣起支就是阿賴耶識。但是不建立阿賴耶識的小乘不這麼認爲,他們認爲識就是心識。無論是心識也好,阿賴耶識也好,投胎第一剎那的心就叫作識。
第二支是名色,是從住胎的第二刹那開始算起的。在受精卵逐漸演變形成人體的過程初期,只有胎形,尚未形成真正的身體,只可以稱作人體的一種因而已,這就叫作色支(物質)。那名是什麼呢?在《俱舍論》裏講,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識一起的受、想、行(精神)。所有的意識也好,眼識等前五識也好,都不離開受、想、行,這些就叫作名。爲什麼叫作名呢?譬如說,人的名字也好,物質的名字也好,都沒有像物質一樣的阻礙,一個事物可以有叁、四個名字,它們相互之間是毫無滯礙的。同樣的,受、想、行也是沒有阻礙(非物質)的,它們是心識的一個過程,所以叫作名。
佛教中講的人住胎的五個階段,在《俱舍論》乃至大圓滿的續部裏都有提到。尤其是在大圓滿的續部裏,連這五個階段的細節都講得非常清楚。這些經論雖然沒有用“細胞”這個名詞,實際上卻講到了細胞組合又分裂、分裂又組合的詳細而複雜的過程,尤其是大圓滿裏講得很清楚。這種講法令學醫的人感到非常驚訝,因爲這和現代醫學的說法相當吻合。其中,從投胎的第二剎那起,直至尚未形成眼根、耳根等六根之前的這個住胎的階段就叫作名色支,在此期間有一段漫長的過程。
第叁支是入支,也可以說處支,在十二緣起支中用“入”字。入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剛剛開始形成,雖然逐漸在發育成熟,但是眼睛還看不到東西,耳朵還聽不到聲音,……,六根尚無法接觸到六塵的階段,這個過程叫作入支。
第四支是觸,就是接觸(聚合),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經成熟,不僅是成熟,而且能夠接觸到外境的階段。爲什麼叫作觸呢?例如,在這一階段中,在具備了叁種緣:第一是耳根;第二是聲音;第叁是耳識,並且在這叁者結合以後,耳朵就可以聽到外面或母胎內的聲音,而且能夠辨別聲音的大小。能夠辨別外境的這種能力就叫作觸。這也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第五支是受。在有了接觸以後,就有了痛苦、快樂的感受,這些苦樂感受就叫作受支。受是指從能夠辨別苦樂感受的因開始,逐漸成長,直到造業之前的這一階段。小孩子雖然也會造業,但是大體而言,像成人那樣爲了自己的生存而去造業的情形,在孩提時代還是比較少的。這一期間有十幾年,這一過程叫作受緣起支。
前面提到了兩對因果,以上講的七個緣起支就是其中的一對:無明和行叫作“能引”,它會引起現世的識、名色、入、觸、受。什麼是“所引”呢?所引就是識、名色、入、觸、受,它是由前世的無明和行蘊引起的。這就是第一對因果。
然後就是愛支,愛就是喜愛世間圓滿的貪欲心,在佛經中十二緣起支上用的就是“愛”這個字,意思就是貪欲。
愛之後就是取,取是什麼意思呢?取就是爲了自己的生存、生活而去做很多營生的事情,它也屬于業。因爲這樣做又會造業,又在准備下一世再回來的因素。現在社會上大多數的成年人天天都在做的,就叫作取。譬如做生意,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會騙錢、打妄語、參與競爭,在競爭的時候,有意無意之間又會造成很多傷害,做這些就是在造業。
接著就是有支,有可以作兩種解釋:一是輪回;一是輪回的因,此處解釋爲輪回的因。輪回的因和行支是一樣的,只是用詞不同而已,實際上是一回事。行支是上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這一世的因;有是這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下一世的因。有支就是善、惡的業。
因爲有了愛(貪欲)以後,就會有取和有,也就是去造業。若是這樣,下一世再來輪回的因就已經非常完整了:第一個是愛,第二個是取,第叁個是有。那麼,我們下一世肯定要輪回了。因爲,因已經全部具備,怎麼可能沒有果呢?肯定是有果的。這叁支是指從能夠造作非梵行,到生命結束之間的過程。以上所講的,是這一世的八個緣起支。
第叁個階段:來世。然後是下一世的生。生是什麼呢?生就是前面講的識,也就是投胎的第一剎那,這兩個是一樣的,只是用詞不同而已。
接下來是老死,前面所講的從名色到受之間的全過程都包含在老和死裏。
以上這些就叫作十二緣起支。其中現世的愛、取、有這叁個緣起支叫作“能成”,而後世的生和老死叫作“所成”,這就是第二對因果。
五、區分兩對因果的意義
輪回的因有遠因和近因;輪回的果也有遠果和近果。遠因是什麼呢?遠因是前世的無明和前世造的善惡業。近因是什麼呢?近因是指現世的愛、取、有。遠果是指後世的生和老死,而近果是指現世從識到受的五個緣起支。
即使有遠因,但是如果近因不具足,也是不會投胎的。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有了前世的因——無明和行支,但是若能在這一世中修行成就,沒有了愛緣起支,徹底地斷除了對輪回的貪欲心,那麼,即使在往昔所造惡業尚未完全清淨的情況下,下一世也不會再投胎轉世了。
經書裏面講,木車有兩個車輪,若缺了其中一個車輪,車就沒有辦法行走;同樣的,即使以前所有的這些因都存在,但若缺少了貪欲,就不能轉世了。
粗大的貪欲要通過出離心來解決,細微的當然要通過人無我的修法來解決。
阿羅漢有遠因,但是沒有近因——愛支(貪欲),因爲貪欲屬于煩惱,而阿羅漢已斷盡所有的煩惱。他這一世因爲前世的因緣,也會感受很多果報,在《百業經》等經書裏講了很多阿羅漢受報的公案。盡管如此,下一世他卻不會再入輪回,因爲他沒有了貪欲。就是爲了讓我們了解這些,所以把十二緣起支分成兩對因果。
有人會提出質疑:那麼,很多高僧大德已經成就了,爲什麼還有違緣?還有病痛呢?
這有兩個可能性。一個可能性可以從十二緣起中看出。雖然高僧大德們這一生修得非常好,已經斷除了煩惱,但是以前他們曾經是凡夫,不要說一般的高僧大德,連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也做過凡夫。凡夫人一定會造業,而因果是永遠不會錯亂的,不會虛誤的。所以,即使是高僧大德,只要他的遠因還沒有了結、沒有還清,那麼,這一世他也會感受很多痛苦。但是,感受這些痛苦是他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在整個生命循環當中的最後一次。
我們都知道龍樹菩薩的故事。樂行國王的太子到他面前索取他的頭,龍樹菩薩說:“你自己砍斷帶走吧。”太子用寶劍無論怎麼砍他的頸部,都好象在虛空中揮舞般,無法砍斷。龍樹菩薩就說:“我在五百世以前已完全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但是我曾經在割吉祥草時殺害小蟲的異熟果報還未清淨,所以用吉祥草可以砍斷我的頭。”太子割下一根吉祥草,用它砍斷了龍樹菩薩的頭。也就是說,即使像龍樹菩薩這麼高境界的人,也還是會受因果報應的。所以,一個可能性是,這些高僧大德、成就者們也許還有最後的一些果報尚未了結。
另一個可能性,可以從下面的例子中看出。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不可能再受任何因果報應,但是,佛陀爲了讓世人明白因果不虛之理,仍然會示現生病。例如,舍衛城的惡生國王向釋迦牟尼佛的故鄉進攻,殺死了七萬七千釋迦族人,當時,整個城市的街道遍布“鮮血”。因爲惡生國王下令,只有當城市的街道上鮮血橫流的時候,才能停止殺戮。最後沒辦法,他的手下只好把很多紅色染料倒在水中,把水煮成赤色,在道路上傾瀉,看上去就像血流成河一樣,惡生國王這才滿意。就在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的頭也痛起來,這是爲什麼呢?因爲,釋尊前生和那些族人共同造過惡業,佛也說:“因彼惡業,雖然我已證得無上菩提,卻仍要感受頭痛苦報。如果我沒有獲得如此圓滿的功德,那麼今天也會被惡生王殺死。”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佛是爲了讓人們相信因果的存在才示現頭痛的。另外,據《律經》的記載,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冬天氣候很寒冷,刮風時連竹子都會裂開,當時,很多比丘都因沒有鞋、帽禦寒而生病,佛也因此而生過病,生病時也會吃藥。有一次佛背疼,就請迦葉比丘念經,…
《慧燈之光之二 十二緣起支——生命輪回的次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