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之二 菩提心略修法

  菩提心略修法

  一、菩提心的利益及其重要性

  以前,我曾反複強調過菩提心的重要性及其利益,也要求大家修菩提心。但是其具體修法,這裏絕大多數人還沒有聽過。看書和聽講還是略有不同的,所以,今天講一講菩提心的修法。

  以前講過,有了菩提心才能夠救度衆生,菩提心是我們唯一的依處,除了菩提心以外,不要說世間所謂的圓滿,就是出世間聲聞、緣覺等小乘修法,都是不究竟的。所以,只有菩提心才能夠挽救自他一切衆生,只有菩提心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如果我們有菩提心,就能于一刹那間清淨無始以來的罪業,犯別解脫戒和密乘戒的罪過也能清淨,同時也能圓滿衆多資糧,這是菩提心自身所具備的能力。也就是說,即使既沒有單獨修金剛薩埵等忏悔的法,也沒有單獨修曼茶羅等積累資糧的法,僅僅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圓滿。

  那麼,五加行中爲何有積資忏罪的法呢?沒有菩提心時,這些修法可以幫助我們發起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後,再加上積資忏罪之法,則修法的進步會更快、更圓滿。之所以需要這些修法,不是因爲菩提心不能清淨罪業,也並非因爲菩提心不能積累資糧。

  所以,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生起真實不虛的菩提心難度很大。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串習著一切爲自己打算,而一心一意、誠心誠意爲其他衆生打算的念頭少之又少,即使有,其範圍也非常有限。因爲,我們早已習慣了自私自利之心,卻從未串習過利他之念,所以,要發起菩提心確實很難。但縱使困難再大,也要勵力修習。

  如果有菩提心,莫說後世,即使在現世當中,無論遇到的是幸福還是痛苦,自己也都能坦然面對、妥善處理,而且能爲衆生帶來諸多利益。比如說剛剛發起菩提心的人,他雖然沒有什麼證悟的境界,但是,僅僅依靠菩提心的能力,他也可以給予衆生極大的利益。

  既然菩提心這麼重要,我們應該用何種方法使自己生起菩提心呢?在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中講道:在前世善根成熟時,有些人便可以産生菩提心。何謂前世善根?它成熟時是怎樣的情形呢?

  所謂的前世善根也叫做佛種。佛的種子有兩種:一個是智慧的種子,另外一個是方便的種子,亦即慈悲心的種子。

  1、智慧的種子。智慧的種子成熟時是怎樣的情形呢?在《入中論》裏講過,一些大乘根機成熟的人在聽到大空性時,會感動得汗毛豎立、眼淚直流,生起極大的歡喜心,此時,這種人便開始成熟了智慧(證悟空性)的種子,他若能繼續學修,就有可能很快證悟空性。

  2、方便的種子,也稱做慈悲心的種子。慈悲心的種子成熟時又是怎樣的情形呢?這種人在沒發菩提心之前,當看到或聽到菩薩無自私心地度化衆生的傳記時,也會感動得汗毛豎立、眼淚直流,向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這些表現說明他已經開始逐漸地成熟了方便的種子,此時,他若能再看一看《入行論》等經論,修一修菩提心的修法,就有可能很快發起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

  所謂的佛心也就是大乘菩薩的兩個佛種。此佛心初步成熟時便有這樣兩種現象。有這兩種現象的人就是大乘菩薩的根機。如果聽到空性、般若波羅密多後,沒有任何反應;他人宣講大悲心、菩提心時,也只是聽聽而已,沒有什麼感受,這說明其大乘根機尚未成熟。

  已經成熟佛種的征兆,就如黎明時的天光。黎明時分,太陽還未升起,天邊卻已經現出曙光,這說明,太陽很快就要出來了。同樣的,有以上兩種征兆的人,其前世善根也可以很快成熟。而沒有這種征兆,則象在半夜一兩點時,不要說太陽,連曙光都沒有。

  以上所講的是成熟大乘佛種的兩種現象。如果有這種征兆,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很快發起菩提心、證悟空性。若沒有任何征兆也不用失望,我們是有辦法的,只要自己能夠去做,佛、菩薩以及善知識們,就一定會將方法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而且只要肯精進,這些方法都是普通人能夠做到的。這是很重要的。

  佛陀曾經講過,想成佛的人不要學太多,只需要學一個法,這個法就是大悲心。爲什麼只需學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辦。如果沒有大悲心,那麼不要說爲了自己現世的健康長壽,就是爲了自己的解脫而聞思修,在大乘佛法中也沒有什麼意義。如果有大悲心,就有了菩提心的根機,那麼,無論你目前的能力有多大,無論你目前的境界有多深,你的一切所做所爲都會爲其它衆生打算。這是佛經上的標准。

  現在,我們要反觀自心,看看自己與菩提心有沒有距離,有多遠的距離。若是相距甚遠,就一定要精進;若是近在咫尺,就應該更加努力精進,因爲,這樣做可以很快走上大乘資糧道。雖然,走上大乘資糧道的人也有可能退轉,也無法避免永遠不墮惡趣(如果這種人犯了菩薩戒,或造了比較嚴重的罪業,也會墮入惡趣)。但是,這種人即便在惡趣中,也會度化衆生。

  比如說,若此人轉生爲畜生,他就會以畜生的身份去利益身邊的衆生。又如,平時在六道輪回當中最希望死而又不可能死的,就是地獄有情。但是,在佛的傳記中記載著,佛在墮地獄時也有過利益衆生的決心,而且這個利益衆生的念頭一經生起,他便立即死去,並往生天界,學佛成道。其他走上大乘資糧道的人也是這樣。

  在《經莊嚴論》裏講,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墮地獄的業,也不可能近期內墮落,此業在很久以後才會成熟;墮入地獄後,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輕微,曆時很短,不同于其他的地獄衆生;在感受這些痛苦的同時,他也從未舍棄過利益衆生的決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象從夢中蘇醒過來一樣,地獄苦報便會立即結束。所以,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假如只是因爲菩提心可以解決自己的痛苦,所以才發心,那麼這種出發點並不正確。然而,若首先能以這種心態修習菩提心,然後再不斷改善發心的動機,最後能夠真正發起菩提心的話,那麼其結果還是一樣的。

  發菩提心和不發菩提心的利害,無須多言,只要看看佛陀與凡夫人,便可一目了然:凡夫人,從無始以來始終只爲自己打算,一切都是爲了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可是至今仍然一無所得,依然在輪回中受苦;佛陀,雖然沒有希求自己的解脫,沒有希求自己的幸福,只是一心一意地投入了度衆生的事業,但是他早已成就,圓滿了一切功德。《入行論》裏就是這樣講的,事實也是如此,這是顯而易見的。

  現在我們雖然是凡夫人,還沒有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若能將自己的問題置之度外,首先考慮衆生的解脫,爲衆生修行,那麼,自利就會自然而然成辦,不用單獨去做。如果爲衆生修行,不爲自己修行,自己便不能成就的話,那麼釋迦牟尼佛是不會成佛的。因爲,自從發了菩提心以後,他再也沒有爲自己著想過,但事實上他卻成就了。這說明,如果我們能夠舍棄自私心,一切就都會圓滿。

  只是我們自己放不下,始終都將自利置于首位,而最終也只能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利己做不到,利他同樣做不到,自他二利都化爲泡影;相反地,佛陀徹底地放下了自私心,一心一意投入到利益衆生的事業當中,沒有求自己的解脫,而最終他卻成了佛,圓滿了自他二利。由此可知,菩提心自身就有這樣的能力:不求自己的解脫也可以得解脫。所以,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多次要求大家,在沒有修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它的法。這不僅僅是我的要求,在佛經中也如是記載著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無須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能夠發起菩提心的那種悲心叫做大悲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所以,在沒有修出離心、菩提心之前,修其它法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有些人在修小乘的四禅八定時也會有一些感受,所謂的感受就是心能夠平靜下來,並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這種狀態。但是,這有何功德呢?沒有什麼功德。此修法,佛教有,外道也有,是內道和外道所共有的。如果有出離心、菩提心或空性見,那麼就可以將這種寂靜修法,做爲一種修行的基礎;如果沒有,那麼這種修法究竟屬于外道,還是屬于佛教,都很難說清楚。

  即使我們修禅定時能在二十四小時之內不起一個雜念,那又怎麼樣呢?沒有雜念能解脫嗎?在沒有雜念的基礎上證悟空性,才能解決生死問題,若沒有證悟空性,只是心平靜下來,也不是很難。以前也講過,很多動物在冬眠時,心裏也沒有太多雜念。還有,我們在昏沈時、進入深度睡眠時、或是暈倒時,內心也沒有什麼粗大的念頭。但是,這能解決什麼問題呢?不能解決什麼問題。

  有些人在修了一兩天禅定,有了一點感受之後,便自以爲了不起或生起好奇之心,因此就會繼續修習。而實際上,只有在修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後,才能考慮這些修法;在沒有出離心、菩提心之前,不能修這些法,連大圓滿也不能修。

  爲什麼不能修大圓滿呢?大圓滿本身是無上密法,是非常殊勝的。但是,若缺少了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幫助,大圓滿也有可能成爲世間法。以前我曾經講過,一天早晨,阿底峽尊者說,在印度,他的一個修喜金剛的弟子墮入了聲聞的滅定。尊者身邊的侍者就問,修喜金剛怎麼會墮落小乘道呢?阿底峽尊者講得很清楚,若不能如理如法地修喜金剛,也有可能墮入小乘,也有可能墮入惡趣。那麼,大乘和小乘的差別究竟是什麼呢?阿底峽尊者強調,其差別只在于是否發了菩提心,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別的差別了。

  目前漢地居士在修行上存在很多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其中有些是比較嚴重的,有些雖然不嚴重,卻可以導致一系列的問題,或者是與解脫沒有太大關系。正是因爲缺少了系統修法的教育,才會出現這些問題,這是很危險的。

  那麼,該如何挽救呢?首先,我們不談很多理論,只要求先把出離心和菩提心修起來,有了這兩個基礎,再修…

《慧燈之光之二 菩提心略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