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之二 上師瑜伽

  上師瑜伽

  今天開始講上師瑜伽的修法。“瑜伽”這二字出自印度梵文,是修行、修持的意思。上師瑜伽就是上師的修持(也即修持上師)。

  一、修持上師瑜伽的意義及前期准備

  爲什麼要修上師瑜伽呢?自從我們皈依後就成了佛教徒,發了菩提心就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修金剛薩埵可忏除罪業,修曼茶羅可增長資糧,而修上師瑜伽則可讓我們得到上師的加持,得到上師的加持則有助于證悟大圓滿的無上智慧。

  如果外加行、皈依和發心還沒修好的話,就暫時不必專修上師瑜伽,只需略修即可。修行時念誦儀軌也有一些要求,在一座當中外加行的部分如人生難得、死亡無常等都要修,但可修得略些。接下來如果是在修上師瑜伽,則大部分時間都放在這個修法上;如是在修發心的話,也如此類推。

  念誦儀軌的方法有廣略之分。簡略的就是遵照《普賢上師言教》前面所附的〈開顯解脫道〉前行念誦儀軌,在每座中都需念一遍。譬如修菩提心時,從〈開顯解脫道〉的開頭一直念到發菩提心爲止,然後開始循環不斷地念四句發心偈,起座時,再把菩提心以後的儀軌念完。修上師瑜伽時也是一樣,從人生難得到曼茶羅都要簡單地修一遍,然後開始修上師瑜伽,起座時將剩下的儀軌念完。廣的儀軌比較長,也較繁複,一般人或受限于時間,或因念誦的難度較高,一天念一遍就夠了。譬如修菩提心,早上的一座從外加行開始念並簡略地修,直到菩提心爲止,然後只就菩提心反複地修,下面的儀軌就不再念了,起座時做一個回向。晚上的一座也要從外加行開始簡略地修,菩提心的部份就多些時間專修,起座時將早上剩余沒念的儀軌念完。如此修比較省時,能多念儀軌當然是好,但再加上思維與觀想,可能時間會過長,所以個人要視自己的情況去安排取舍。

  由于〈開顯解脫道〉特別簡短,上師瑜伽修法中有些偈子在此處就沒有,在廣的儀軌中才有。這些偈子在《普賢上師言教》中可以找到,大家只需照書念就可以了。至于其它的修法,一般照〈開顯解脫道〉念是可以的。有些特殊的偈子,如叁身曼茶羅的儀軌,在〈開顯解脫道〉中只有一句,就太略了。有時間的話,還是念廣的儀軌比較好。以上是念誦儀軌的方法。

  今天課堂中有些人是新來的,雖然以前沒有聽到上師瑜伽之前的修法講解,但網上有音頻可下載,也有整理過的文字資料可上網查詢,再加上《普賢上師言教》的書,我想利用這些方法應該是可以開始修的。以後如有機會聽講,可從頭再聽一遍。如沒有的話,就只好這樣修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居士既沒有灌頂,也沒有傳承,自己請了法本就回去任意地修,這就不對了。

  密宗的正行修法就更不允許如此。爲什麼呢?因爲這樣修不僅修不出結果,更由于沒有竅訣而會出差錯。但是,像人生難得或死亡無常這類不是正行的基礎加行修法,若根據所有的錄音和文字資料來修,應該不會出任何差錯,所以這次新來的人可以先這樣修。不過這並不是正行的修法,要修正行以前必須先聽講才可修,只聽錄音帶得不到傳承,任何人的錄音帶都無法給你傳承。因此,最好聽一個傳承再修。

  希望凡是來聽法的人都能實修,何時修完要視每個人的情況而定,但總要有個開始。如果要求所有人在同一時間修完,可能不太實際,不過每天至少應安排兩個小時來修法。早上可早起一個鍾頭,在梳洗完畢,未用早餐之前,就開始打坐一個鍾頭。晚上下班後,吃過晚餐,再打坐一個鍾頭,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爲了生活我們都可以忙碌地投入工作,爲了了脫生死,又怎能不盡力投入呢?所謂的生活也就是幾十年的時間,現在拼命發展、賺錢的成果,是決不可能在下輩子繼續享用的。這幾十年的生存是在人間,再怎麼難也都可以過。如果換了身體、環境、時間,下一世是怎樣就誰都不敢說了。世上沒有任何人,可以真正推翻輪回的存在。雖然有各種說法,但到目前爲止都無法推翻輪回。不僅如此,我們還有強力的依據來證明輪回的存在。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無可避免地都要轉世,下一世轉做什麼樣的衆生,誰都不知道。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所准備。

  很多人怕老時日子不好過,所以現在拼命賺錢存錢以作准備。爲了下一世,爲了解脫輪回,爲什麼就不做准備呢?不爲後世打算,是很愚昧的行爲。我們在一天當中一定要有適當的時間用在修行上,其余的時間可用來工作。學佛後如果立即放棄親友及生活來源,也不是很合理。修行人曆來都有兩種:出家人,沒有世間的責任,主要任務就是修行與弘法;在家人,佛並沒有要求所有人都出家,在家人應該擔起家庭與事業的責任,但這只是爲了生存,並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所以希望每個聽法的人都能去修,只要修就會有進步、就會有收獲。如只聽講而不修的話,是不會有收獲的。

  漢地居士由于缺乏系統的佛學教育,很多行爲都不如法。只要哪裏有灌頂,火供,會供,修財神、長壽等法事,很多人都十分感興趣。可是,如果不修行,這些活動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真正的修行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卻對這些修法沒有興趣。不修,就不能解脫。聽法後一定要好好想想,需不需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如無所謂,就不用修行了,但對每個人來說,這都應該是很重要的問題。重要但沒有方法解決也沒用,可是佛已經給了我們方法。所以居士們在有機會、有條件的情況下,一定要對聽法、修法加以重視。如果只願參加所謂的灌頂等法會,對要下點功夫的修法卻不感興趣的話,就是不能解脫的前兆。也許在輪回中流轉時,會因此得到一些財富或健康長壽,但解脫是沒有希望的。要解脫就必須系統地聽,系統地修。其實對每個生命來說,這都非常重要,只是除了人以外,其它生命都沒有這個機會。在人類當中,也只有學佛的人有此機會,所以一定要珍惜。

  二、關于依止上師

  在密乘中,上師的加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證悟大圓滿,其方法既不需要邏輯推理,也不靠氣脈明點的修法,生起次第也不強調。雖然加行中金剛薩埵的修法有一些簡單的生起次第,但這不是重點。在所有加行修完之後,最後要證悟空性的關鍵就是依靠上師的加持。

  當然,並不是任何上師都能給予加持,必須依止有加持能力的上師才可以得到加持。就如同杯中要有水才可以喝了止渴,如果是空杯,再怎麼倒也無法用來止渴一樣。有一些自稱是金剛上師、大活佛的人,卻不一定有加持,也不見得都是上師。別人的真假如何我們不必理會,但自己一定要依止一位真正的金剛上師。外加行中講過依止上師的方法,也列出了密宗上師所應該具備的條件。如果一位上師具足了這些條件,自己有信心的話就可以依止爲根本上師。如果沒有具備足夠的條件,那麼最好就只是恭敬他,去請教問題或結緣就可以了,但要作爲自己的根本上師是不夠資格的。

  有些居士認爲上師替自己解決了一些世間的疑問,或有時摸摸頭、拍拍肩膀,自己心裏得到一些溫暖,但這與修法或成爲密法的金剛上師並沒有直接關系,因爲一個普通人也可以讓你感受到類似的溫暖。密法的金剛上師不是要教你一般做人的道理,或是解決你家庭、事業、感情上的難題,而是要能教你通過修行來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有這樣能力的人才可作爲你的金剛上師。

  在漢地有一種普遍的現象,假如一個陌生人自稱有了不起的頭銜,或具備某種特殊能力,大家就盲目地去依止。過後看到此人有不如法的行爲時,又立刻開始毀謗。這樣的依止方法,給藏傳佛法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密法特別強調在選擇根本上師時要詳加觀察,絕不允許盲目依止、接受灌頂。如果以前已經依止了,現在能做的就是只看上師的好,而不能挑他的缺點。事實上,凡夫人眼中的缺點也未必真是過失。也許這些上師只是修行比較好的凡夫,而作爲凡夫,總是功過並俱的。除了佛以外,沒有人能達到完美無缺的境地,如果一味地觀察這些上師的不足,徒自造做惡業而已。

  叁、具體修法

  依止上師後就要開始修持上師瑜伽。具體的修持可分叁個階段:觀想、七支供、祈禱。

  1、觀想福田

  觀想的方法有兩種:一、觀想自己根本上師的相貌。譬如:如果法王如意寶是自己的根本上師,就以法王的相片爲准來觀想法王的相貌,而無需觀想任何本尊如蓮花生大士等;二、將上師觀想爲蓮花生大士。外貌觀想爲蓮師,但實際本體是自己的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

  我們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觀想方式呢?有些人對上師具有特別強烈的信心,一看到上師的相貌就生起無與倫比的歡喜心,與看到一般佛像的反應是有所不同的,這樣的人就直接觀想上師的相貌,而無須觀想其它本尊。如果對上師雖然有信心但不是那麼強烈,觀想時也只能視上師爲普通凡夫,信心難以增長,如此則應觀想佛像。一位真正具格的上師,在本體上就是佛的化身,也就是佛。觀想時外表要對照經書中佛像的描述,而本體則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修五加行時,是統一觀想蓮花生大士,有極個別的人可以觀想上師,但按經書中的要求是觀想蓮師。

  首先,應該請一幅標准的蓮師單身像唐卡,因爲書中的圖片通常都太小,不適合用來觀想,觀想的方法就比照金剛薩埵的觀想一樣。爲什麼觀想的表面是蓮師,而本體是自己的根本上師呢?這就與緣起有關了。從前,當谛喏巴尊者在給瑪爾巴大師(密勒日巴的上師)灌頂時,頭上現出了本尊的壇城,谛喏巴尊者問瑪爾巴:“你是從本尊座前接受灌頂,還是從上師我的座前受灌頂呢?”瑪爾巴想,從上師座前接受灌頂比較容易,而在本尊面前接受灌頂則非常難得,所以他回答道:“我還是從本尊座前接受灌頂吧!”話音剛落,所有本尊都倏然消失而融入上師,當時谛喏巴上師就說這個緣起不好。因此,後來雖然瑪爾巴的法脈很長,自己也…

《慧燈之光之二 上師瑜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