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谈净土与禅(果利)▪P3

  ..续本文上一页莲花胎里产金身。

  真如三昧与念佛三昧

  何谓真如?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谓真,常住而不变不改名如。真如即是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皆同体异名。真如三昧即是观真如无相之理而除妄惑之禅定,如《大乘起信论》云:“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而念佛则有多种。总言之有称名念佛(口称佛名),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念佛三昧有二种: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观无量寿经》曰:“于此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卷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

  在念佛未得定前,与禅迥异,因禅心非欣厌取舍,而念佛则欣取乐邦,厌舍秽土,禅心不能著境,一有所著,便失本来,而念佛则心境对待,能所宛然,禅心应远离法执,而念佛则要利用法执;禅心即是法性身,非生死义,而念佛则应作死此生彼想,凡此种种,悉是禅净互异处。但是若到已得定时,则不同了,念佛三昧的境界,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当前一念心性,与十方诸佛法身融合,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这时便离开六识分别,与禅门的真如三昧无二无别,而变为禅净不分了。这样看起来,若说净即是禅,有何不可?慧远大师曾在《净土发愿文》的序中说:“念佛三昧者何?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寂,应不以方。”他极力地赞叹念佛三昧。如远公定中之见净土,即是由念佛得的三昧境界。故远公以前虽有五门禅中所谓念佛观,但专以念佛为修禅的,则创始于庐山莲社。

  坐禅念佛与念佛参禅

  坐禅为了生死,念佛亦为了了生死。参禅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念佛者达惟心净土,见本性弥陀。琦示秀峰居士语云:

  夫念佛者,当知佛即是心。未审心是何物,须要看这一念佛心,从何处念起,复又要看破这看的人毕竟是谁。……祖师云:“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所言心者,非妄想缘虑之心,乃虚明圆湛广大无相之心也。三世诸佛之所证,证此心也,六道众生之所昧,昧此心也。……但将平日所蕴一切智见扫荡干净,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置之怀抱,默然体究,常时鞭起疑情,这个念佛的毕竟是谁,反复参究,不可作有无卜度。又不得将心待悟,但有微尘许妄念存心,皆为障碍,直须打开。教胸中空荡荡无一物,而于行住坐卧之中,乃至静闹闲忙之处,都不用分别计较,但要念念相续,心心无间,久久功夫纯一,自然寂静轻安,便有禅定现前。……豁开顶门正眼,洞澈性空源底,自当点首一笑,始知涅般生死,秽土净邦俱为剩语。(《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十七套第三册)

  发心信佛修行的人,要注意不要自以为是非常聪明、有智慧、大根器了不起的人。把念佛净土法门看作是愚夫、愚妇所修的法门。认为自己不必要去修念佛法门,去修禅定或其他法门。禅宗,当然是最上一乘,但是它只能适合上根利智的机。而中、下根的人,修起来就感到十分为难了。我们应该要好好地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上根利智的人。参禅看话头的功夫,一定要突破三关,古人说“初关容易重关难,末后牢关难上难”。这完全都是全仗自力来勤修苦练、一心参究,如果三关没有破尽,绝对是不能了脱生死。因此对中下之机,但劝讲往生净土,对上机乃授参禅念佛。而德清又以为念佛与看话双修,如公言:“参禅看话头一路,最为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稀,一以根钝,又无古人死心。一以无真善知识抉择,多落邪见,是故念佛参禅兼修之行,极为稳当法门。”(见《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三十二套第二册)

  自永明倡道后,悉皆显垂言教,切劝参禅念佛之修练,如《劝修净土文》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参禅人正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

  因此,或看话或头者,谓之参禅,或坐或息念者,谓之坐禅,参也坐也,总是禅也。禅也佛也,总是心也,禅即佛之禅,佛即禅之佛。念佛法门,何碍于参禅坐禅?且参禅者,能将此阿弥陀佛四字,当做一句话头,念来念去,反复不舍,不言参禅,禅已在其中。坐禅者,要到一念相应,豁然如托空方为得手,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禅净相应,念到心空时,永远相应。于念佛时,不昏不散,止观定慧念念圆成,若欲别求禅,那禅当更在何处?在《净土简要录》中宗颐在论禅净之关系时云:

  念佛不碍参禅,参禅不碍念佛,法虽二门,理同一致,上智之人凡所运为不著二谛,下智之人各立一边,故不和合,多起纷争。故参禅人破念佛,念佛人破参禅,皆因执实谤权,执权谤实,二皆道果未成,地狱先辨。须知根器深浅,各得所宜,……故念佛参禅各求宗旨,溪山虽异,云月是同,可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户透长安。(《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十三套第二册)

  实如宗颐所云,参禅念佛各究尽一门,其所到之田地即同。而禅净兼修,则参禅念佛融为一体,无挂无碍,殊途同归。

  结语

  禅宗与净土,由于自力与他力的不同,前者被人称为难行道,后者称为易行道。因为参禅的人,更要注意到参禅用一段心光智慧来参,不是用意识来分别。智慧是没有分别的,意识是有分别的,这是分别与无分别二个根本不同的原则。如果一起分别心,妄想纷纷,扰乱自心,就不能止了,故参禅一定要用智慧来观照,绝对不能用第六意识。记得在《楞严经》里,阿难尊者请问佛所修之定,释迦牟尼佛在没有对阿难尊者开示定功之前,就先来一个破除第六意识,不但破除意识恶念的一面,而且连意识性善功德的一面也破除,把第六意识妄想心破到片甲不留。这充分证明了第六意识对参禅人来说,是绝对不可用的。永嘉禅师说:这里悟证与修证的不同,悟证只是明心见性,更需依悟进修;修证就能从体起用,妙用繁兴,不可思议。有的先悟后修,有的先修后悟,有的悟修同时,边修边悟,边悟边修。所以说“佛本是而须修,惑元空而须断”。

  佛陀所说三藏十二部教典中,其最终目的,无非令众生修行,而悟证其本来之真性,禅宗把握其最后而重要的一著,直显心性,明当下即是佛。据此也可以说,教的终点,即是禅的始点,教是从浅至深而渐修渐证,禅则是循捷径而使之顿悟,禅的修证是全靠自力,凡夫众生,往往认为自己根钝,力量薄弱,以根钝力弱,而求解脱人生粗重的烦恼束缚与过多的苦迫,都认为是甚难领受,不堪修持,故称之为难行道。

  净土的念佛法门,是全仗他力的,他力即是佛力,佛力是不可思议的,凭念佛之力,即得佛来接引,这样远较自力的禅宗轻松多了。虽然念佛也有观相念、实相念、持名念多种,但就其内容修持方面来说,净宗是特别强调持名念佛的。即简便而易行,与禅宗恰恰相反,故一般认为自己根性不是修禅法器者,即舍难行而走此易行道。故净土法门,现在仍然是极受一般人欢迎的。

  总之,禅净二宗同是重实践的法门,禅者向内心参究,以达明心见性,净宗虽仰赖他力,亦要笃行念佛方得往生。其次,两者同为不重文字之法门,禅宗明显地高唱不立文字,只凭以心传心;净土虽依据弥陀经,甚至有净土三经五经,但只凭信愿持名,即可往生,并不重知解。虽然二者各有不同处,而其最终目的,亦无非令众生还证本来面目而已,所以禅净是应该可以相即相入、互摄互融的。在唐代时,两派虽曾一度相争,禅者批评净土引导愚人的“方便虚妄说”,慈愍三藏却撰文评击禅宗为狂放,而赞扬其念佛往生之说,其门人亦断弘之而抑禅宗。后来,禅宗祖师亦有赞同净土者,如法眼嫡传永明延寿大师、宋代的天衣义怀大师等,亦皆禅净齐修。其实这两条不同的道路,以其究竟证悟而言,正如西谚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其修行路线虽有不同,而殊途同归,其旨趣终无二致,这也就是佛经所说的“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了。

  禅与净土,同是印度佛教流行中国,融摄中国文化之后,所产生的两大实践教派。虽然一切宗派之中,都要谈实修实证的方法,但其最主要而且最普遍的就是“禅”和“念佛”两种,自唐末至现在,教界的主流,还是这两大派的天下;尤其到了干戈纷扰的今天,念佛法门越来越普遍,几乎成了今日佛教的代表法门。所以,禅宗与净土,为中国佛教建树功绩,同样是不可磨灭的,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也同样是永垂不朽的。

  

《漫谈净土与禅(果利)》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