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蓮花胎裏産金身。
真如叁昧與念佛叁昧
何謂真如?真者真實之義,如者如常之義,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謂真,常住而不變不改名如。真如即是自性清淨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皆同體異名。真如叁昧即是觀真如無相之理而除妄惑之禅定,如《大乘起信論》雲:“真如叁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而念佛則有多種。總言之有稱名念佛(口稱佛名),觀想念佛(靜坐而觀念佛之相好功德),實相念佛(觀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之理)。念佛叁昧有二種:一、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此二者即觀想念佛),或一心稱佛名(稱名念佛)修行法,謂之念佛叁昧,是因行之念佛叁昧;二、爲此叁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現前,或法身實相,謂之念佛叁昧,是果成之念佛叁昧,因行之念佛叁昧謂之“修”,果成之念佛叁昧謂之“發得”。《觀無量壽經》曰:“于此身中得念佛叁昧。”又曰:“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叁昧。”《念佛叁昧經》卷七曰:“念佛叁昧則爲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聲聞緣覺二乘境界。”
在念佛未得定前,與禅迥異,因禅心非欣厭取舍,而念佛則欣取樂邦,厭舍穢土,禅心不能著境,一有所著,便失本來,而念佛則心境對待,能所宛然,禅心應遠離法執,而念佛則要利用法執;禅心即是法性身,非生死義,而念佛則應作死此生彼想,凡此種種,悉是禅淨互異處。但是若到已得定時,則不同了,念佛叁昧的境界,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沈,當前一念心性,與十方諸佛法身融合,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這時便離開六識分別,與禅門的真如叁昧無二無別,而變爲禅淨不分了。這樣看起來,若說淨即是禅,有何不可?慧遠大師曾在《淨土發願文》的序中說:“念佛叁昧者何?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又諸叁昧,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寂,應不以方。”他極力地贊歎念佛叁昧。如遠公定中之見淨土,即是由念佛得的叁昧境界。故遠公以前雖有五門禅中所謂念佛觀,但專以念佛爲修禅的,則創始于廬山蓮社。
坐禅念佛與念佛參禅
坐禅爲了生死,念佛亦爲了了生死。參禅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念佛者達惟心淨土,見本性彌陀。琦示秀峰居士語雲:
夫念佛者,當知佛即是心。未審心是何物,須要看這一念佛心,從何處念起,複又要看破這看的人畢竟是誰。……祖師雲:“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所言心者,非妄想緣慮之心,乃虛明圓湛廣大無相之心也。叁世諸佛之所證,證此心也,六道衆生之所昧,昧此心也。……但將平日所蘊一切智見掃蕩幹淨,單單提起一句阿彌陀佛,置之懷抱,默然體究,常時鞭起疑情,這個念佛的畢竟是誰,反複參究,不可作有無蔔度。又不得將心待悟,但有微塵許妄念存心,皆爲障礙,直須打開。教胸中空蕩蕩無一物,而于行住坐臥之中,乃至靜鬧閑忙之處,都不用分別計較,但要念念相續,心心無間,久久功夫純一,自然寂靜輕安,便有禅定現前。……豁開頂門正眼,洞澈性空源底,自當點首一笑,始知涅般生死,穢土淨邦俱爲剩語。(《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乙第十七套第叁冊)
發心信佛修行的人,要注意不要自以爲是非常聰明、有智慧、大根器了不起的人。把念佛淨土法門看作是愚夫、愚婦所修的法門。認爲自己不必要去修念佛法門,去修禅定或其他法門。禅宗,當然是最上一乘,但是它只能適合上根利智的機。而中、下根的人,修起來就感到十分爲難了。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上根利智的人。參禅看話頭的功夫,一定要突破叁關,古人說“初關容易重關難,末後牢關難上難”。這完全都是全仗自力來勤修苦練、一心參究,如果叁關沒有破盡,絕對是不能了脫生死。因此對中下之機,但勸講往生淨土,對上機乃授參禅念佛。而德清又以爲念佛與看話雙修,如公言:“參禅看話頭一路,最爲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稀,一以根鈍,又無古人死心。一以無真善知識抉擇,多落邪見,是故念佛參禅兼修之行,極爲穩當法門。”(見《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叁十二套第二冊)
自永明倡道後,悉皆顯垂言教,切勸參禅念佛之修練,如《勸修淨土文》雲:“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參禅人正好念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淨業,同歸一源。”
因此,或看話或頭者,謂之參禅,或坐或息念者,謂之坐禅,參也坐也,總是禅也。禅也佛也,總是心也,禅即佛之禅,佛即禅之佛。念佛法門,何礙于參禅坐禅?且參禅者,能將此阿彌陀佛四字,當做一句話頭,念來念去,反複不舍,不言參禅,禅已在其中。坐禅者,要到一念相應,豁然如托空方爲得手,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禅淨相應,念到心空時,永遠相應。于念佛時,不昏不散,止觀定慧念念圓成,若欲別求禅,那禅當更在何處?在《淨土簡要錄》中宗頤在論禅淨之關系時雲:
念佛不礙參禅,參禅不礙念佛,法雖二門,理同一致,上智之人凡所運爲不著二谛,下智之人各立一邊,故不和合,多起紛爭。故參禅人破念佛,念佛人破參禅,皆因執實謗權,執權謗實,二皆道果未成,地獄先辨。須知根器深淺,各得所宜,……故念佛參禅各求宗旨,溪山雖異,雲月是同,可謂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門戶透長安。(《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十叁套第二冊)
實如宗頤所雲,參禅念佛各究盡一門,其所到之田地即同。而禅淨兼修,則參禅念佛融爲一體,無挂無礙,殊途同歸。
結語
禅宗與淨土,由于自力與他力的不同,前者被人稱爲難行道,後者稱爲易行道。因爲參禅的人,更要注意到參禅用一段心光智慧來參,不是用意識來分別。智慧是沒有分別的,意識是有分別的,這是分別與無分別二個根本不同的原則。如果一起分別心,妄想紛紛,擾亂自心,就不能止了,故參禅一定要用智慧來觀照,絕對不能用第六意識。記得在《楞嚴經》裏,阿難尊者請問佛所修之定,釋迦牟尼佛在沒有對阿難尊者開示定功之前,就先來一個破除第六意識,不但破除意識惡念的一面,而且連意識性善功德的一面也破除,把第六意識妄想心破到片甲不留。這充分證明了第六意識對參禅人來說,是絕對不可用的。永嘉禅師說:這裏悟證與修證的不同,悟證只是明心見性,更需依悟進修;修證就能從體起用,妙用繁興,不可思議。有的先悟後修,有的先修後悟,有的悟修同時,邊修邊悟,邊悟邊修。所以說“佛本是而須修,惑元空而須斷”。
佛陀所說叁藏十二部教典中,其最終目的,無非令衆生修行,而悟證其本來之真性,禅宗把握其最後而重要的一著,直顯心性,明當下即是佛。據此也可以說,教的終點,即是禅的始點,教是從淺至深而漸修漸證,禅則是循捷徑而使之頓悟,禅的修證是全靠自力,凡夫衆生,往往認爲自己根鈍,力量薄弱,以根鈍力弱,而求解脫人生粗重的煩惱束縛與過多的苦迫,都認爲是甚難領受,不堪修持,故稱之爲難行道。
淨土的念佛法門,是全仗他力的,他力即是佛力,佛力是不可思議的,憑念佛之力,即得佛來接引,這樣遠較自力的禅宗輕松多了。雖然念佛也有觀相念、實相念、持名念多種,但就其內容修持方面來說,淨宗是特別強調持名念佛的。即簡便而易行,與禅宗恰恰相反,故一般認爲自己根性不是修禅法器者,即舍難行而走此易行道。故淨土法門,現在仍然是極受一般人歡迎的。
總之,禅淨二宗同是重實踐的法門,禅者向內心參究,以達明心見性,淨宗雖仰賴他力,亦要笃行念佛方得往生。其次,兩者同爲不重文字之法門,禅宗明顯地高唱不立文字,只憑以心傳心;淨土雖依據彌陀經,甚至有淨土叁經五經,但只憑信願持名,即可往生,並不重知解。雖然二者各有不同處,而其最終目的,亦無非令衆生還證本來面目而已,所以禅淨是應該可以相即相入、互攝互融的。在唐代時,兩派雖曾一度相爭,禅者批評淨土引導愚人的“方便虛妄說”,慈愍叁藏卻撰文評擊禅宗爲狂放,而贊揚其念佛往生之說,其門人亦斷弘之而抑禅宗。後來,禅宗祖師亦有贊同淨土者,如法眼嫡傳永明延壽大師、宋代的天衣義懷大師等,亦皆禅淨齊修。其實這兩條不同的道路,以其究竟證悟而言,正如西諺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其修行路線雖有不同,而殊途同歸,其旨趣終無二致,這也就是佛經所說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了。
禅與淨土,同是印度佛教流行中國,融攝中國文化之後,所産生的兩大實踐教派。雖然一切宗派之中,都要談實修實證的方法,但其最主要而且最普遍的就是“禅”和“念佛”兩種,自唐末至現在,教界的主流,還是這兩大派的天下;尤其到了幹戈紛擾的今天,念佛法門越來越普遍,幾乎成了今日佛教的代表法門。所以,禅宗與淨土,爲中國佛教建樹功績,同樣是不可磨滅的,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也同樣是永垂不朽的。
《漫談淨土與禅(果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