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种种相都使我们产生执著。“我”是能度众生的人,“你”是所度化的对象,这种种都产生一种相,产生一种执著。就像我们平常在人际关系里面,我们讲,这是我的朋友,那不是我的朋友。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我之间产生一种差别。就是因为有这种差别,使我们的心量不能广大。你布施有相,布施有一个“我”存在,那么你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来。同样,度生有一个我存在,你度生的慈悲心就发不起来了。
为什么说我们发的是玻璃心而不是慈悲心?玻璃杯不是瓷杯,玻璃杯很容易打碎。有时我们发心发得很大,但发的不是恒心而是行心,我们的心一下子发起来,一碰到境界就不行了,就说算了吧。这一个算了吧,就倒退十万八千里了。就是因为有个“我”存在,他跟我是冤家仇人,要对他好太困难了。佛陀在经典中经常劝导我们,要以德报怨,不要以怨报怨。为什么?怨怨相报无了时。你跟他有意见,然后他跟你有意见,这意见永远也没有了结的时候。大家在学校里面,同学和同学间产生一点小矛盾,如果两个人中没有一个先去认错的话,那么两个人的关系一直都弄不好。两个人见面,远远地躲开了,没有勇气会面,说一声“你好啊”。这句话平常很容易出口,但是在这时候,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发不出来了。这都是因为“我”的存在。度众生要做到无我度生。度众生要远离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佛说度众生,一要发广大心,要度尽所有众生;二要发无对待心,对事物容易产生对待心,有我有你有他,这就是对待,如果说无你、无他,这就是发无对待心;第三个要发最上乘心,就是你明白的道理是最究竟的,不是枝末小节;第四是无颠倒心。有一个营员学佛很早,他的同事告诉他一些很颠倒的道理,其实就是一些离佛法较远的道理,听起来很相似。有些东西自己没有明白,就是不确切的,我们不能告诉别人这些道理。禅宗里有一个公案,有人问惟宽法师:“道在何处?”答曰:“只在目前。”“我何不见?”“汝有我故,所以不见!”我怎么看不到?因为你有一个“我”存在。他又说:“既有一个我存在,和尚你见到没有?”和尚就说:“有你有我,那怎么还能见得到?”他又问:“没有一个你,没有一个我,见得到见不到?”和尚答:“没有一个你,没有一个我,谁去见到?”这就是关于我跟无我的道理。平常我们总是认为,既然没有一个“我”,那么这个我有用没用呢?我叫圣凯,我还有其他名字,叫圣凯是我,叫其他名字是不是我呢?身体是属于我的,手也是我的,脚也是我的,眼睛也是我的。但是“我”在哪里?请大家找一找。坐禅就是参究“我”在哪里、念佛是谁。脚很痛,是不是我在痛?就这样一直参究下去。佛教讲的无我,是在指出我们认识上的一种错误。我们平常总是认为,我们的身体乃至这个外在世界都有一个自在的、可以主宰的东西。“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家白我一眼,我很生气,因为“我”被侵犯了。我们平常的种观念使我们产生了很多颠倒烦恼。
佛教讲的无我,指示我们一种真正的存在,一种境界的转变,它劝我们在对待上、在人我上摆脱种种束缚,使我们安住在无人我无对待上面。这是佛教说无我的真谛。就是因为这样,我们众生才可能超越自己,如果不能打破我的界限,就永远不能超越自己。你有一个我存在,你的朋友关系可能相处得不好。朋友侵犯了你的利益,你很不高兴,就因为“我”的界限没有打掉。佛教讲的度众生,是心佛众生原无差别。一切众生,是我们心中的众生;一切诸佛,是心中的诸佛;一切万事万物,都在我们心中。
功课本里有句话,“自性众生誓愿度”。这是真正度众生的道理。因为众生是自性中的众生,是我们心中的众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才能符合般若空性的道理。
3、无住生活
无住生活就是在生活中不要迷执五欲六尘的外境,在衣食住行上不要贪著。《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原来是停留的意思,引申出来是执著的意思。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产生执著,就因为我们停留在一个境界上。《金刚经》讲,我们要无住生活。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面,我们很容易产生执著。如果说我们住在名利里,那么就是执著于名利,名利变化了,就会很苦恼。我们住在爱情上,就被爱情所迷惑,爱情变了,我们很苦恼,就是因为产生一种执著。无住生活并不是叫我们不要生活,而要我们生活得更好。这就是佛说“无住生活”的目的,这主要是改变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句话:“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一种态度,不要随外境而转,心不要为外物所扰,要境随心动。
宁朝理学家有二程: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的性格差别很大,程颢的性格比较随和,他的心胸很宽宏,度量很大;程颐的性格很刚毅。有一个故事,两个兄弟参加宫廷宴请,朝中男女欢笑歌舞,生活浪漫奢侈,程颢很随和,参予各种娱乐活动,同他们一起作乐。弟弟没有参加,他觉得哥哥太不像话。他心中一直放不下,过了好几个月,终于忍不住问哥哥为什么参加那些唱歌、跳舞,那样是否有违他们的本性?程颢说:“宴会结束时我就已经忘记了,你现在还没忘记,多累呀。”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人生不能没有生活,我们要在思想上、观念上有真正的超越,这才是目的。有句话叫作:“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春天我们去赏花,但是没有一片花沾在我们的身上。《维摩经》里有天女散花的故事,维摩诘居士演说经教,天女散花供养。这些花散在佛菩萨的身上,抖一下就掉了。散在居士、阿罗汉的身上,就怎么抖也抖不掉。这是因为菩萨的心证得空性,就不会执著,花是空的,自会随风飘落。阿罗汉想,这个“花”不符合戒律,掉在身上怎么行,就赶快拍,却怎么也拍不掉,这就是因为执著。我们就是需要这么一种生活态度。无住生活应该是一种最美好的生活,大家今天之所以来参加生活禅夏令营,就是为着这个目的,学会一种生活态度,改变我们过去的生活态度,这也是我们夏令营的意义所在。这种生活态度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体验,只有在生活里去提升,我们才能学会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这就是佛在《金刚经》中说无住生活的重要。
4、无得而修
《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无得而修。无得才是真得,无得而修才是真正的修行。《金刚经》中讲:“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金刚经》开示我们要建立这样一种修行理念。我们平常总是认为我们在修行,我们在修行上也产生一种执著,有些人修行很执著,大家可能见得比较少。广化寺藏经阁上有一位老修行,整天很少下楼,总在藏经阁上看藏经。他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这是因为他有一种修行道德,这种道德使他有这种想法,看到我们不修行很着急。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的执著很大。无得而修就是因为我们在修行中会产生一种执著。《金刚经》中讲,要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奢者,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还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能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还要修一切善法。这二者是二轮并行,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金刚经》。在修一切善法之上,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样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因为我们的心跟佛一样,我们的自性跟佛是一模一样的,一切诸佛是我们心中的诸佛。我们成佛了,我们才是得到一个真正的自己。
我们修行修什么?修的是我们心中的一些染污,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即禅宗中讲的“本地风光”。只有真正地悟到本地风光,认识本来面目,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无得而得才是真得,无修而修才是真修,无证而证才是真证。平常我们认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是不对的,“无”并非没有。佛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一个人看起来很没用,但他有他的价值,往往是我们认识不到的。《金刚经》中的这个“无”、这个“空”,它看起来是一无所有,其实它很有用,这个空其实是有。
今天比较热,我送大家一句话:“安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大家要用这句话来抵抗外界的热气。
二、《金刚经》的空与有
1、空与有的关系
我相信大家对空与有都有所了解。我们平常说的空与有是否与佛教中的空与有一样?佛教称空、无相、无著,是三解脱门。真正的空和有是什么?花是有,这是什么样的有?《金刚经》中的空是真空,有是妙有。真空与妙有是一体两面,如手心与手背的关系,离开手心没有手背,离开手背同样也没有手心;也如手掌与拳头的关系。从有里体会到空,从空里认识到有,空跟有是同时存在。离开有谈空,是断灭空,是顽空;离开空谈有,是实有,是错误的认识。《金刚经》讲的空与有是一种辩证关系。
我们先讲空。空是大乘佛教的无限妙意。《般若经》中讲,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诸法因缘生灭的道理是空义,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空义,知一切诸法实相毕竟空是空义。怎样去理解空?空是般若智慧,我们可以去体验它。有这种般若智慧,就能够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空更是一种正见,有了这种正见,我们才能由现象界的万有之中体悟到万有的真相、发觉本体空无的真谛。
空与数字中的“0”很相近。0放在1后面是10,放在10后是百,放在100后面是千……空与“0”有相似性。空好像是一无所有,但它有很多意义。花是空,杯子是空,毛由是空,讲台是空……空还跟X一样,放在公式中,可以得出不同结论。二次方程、三次方程、四次方程……X有无量无边的意义。空也与“阿弥陀佛”这句…
《五届:从《金刚经》到现代人生(圣凯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