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屆:從《金剛經》到現代人生(聖凱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這種種相都使我們産生執著。“我”是能度衆生的人,“你”是所度化的對象,這種種都産生一種相,産生一種執著。就像我們平常在人際關系裏面,我們講,這是我的朋友,那不是我的朋友。爲什麼?這是因爲你我之間産生一種差別。就是因爲有這種差別,使我們的心量不能廣大。你布施有相,布施有一個“我”存在,那麼你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來。同樣,度生有一個我存在,你度生的慈悲心就發不起來了。

  爲什麼說我們發的是玻璃心而不是慈悲心?玻璃杯不是瓷杯,玻璃杯很容易打碎。有時我們發心發得很大,但發的不是恒心而是行心,我們的心一下子發起來,一碰到境界就不行了,就說算了吧。這一個算了吧,就倒退十萬八千裏了。就是因爲有個“我”存在,他跟我是冤家仇人,要對他好太困難了。佛陀在經典中經常勸導我們,要以德報怨,不要以怨報怨。爲什麼?怨怨相報無了時。你跟他有意見,然後他跟你有意見,這意見永遠也沒有了結的時候。大家在學校裏面,同學和同學間産生一點小矛盾,如果兩個人中沒有一個先去認錯的話,那麼兩個人的關系一直都弄不好。兩個人見面,遠遠地躲開了,沒有勇氣會面,說一聲“你好啊”。這句話平常很容易出口,但是在這時候,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發不出來了。這都是因爲“我”的存在。度衆生要做到無我度生。度衆生要遠離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佛說度衆生,一要發廣大心,要度盡所有衆生;二要發無對待心,對事物容易産生對待心,有我有你有他,這就是對待,如果說無你、無他,這就是發無對待心;第叁個要發最上乘心,就是你明白的道理是最究竟的,不是枝末小節;第四是無顛倒心。有一個營員學佛很早,他的同事告訴他一些很顛倒的道理,其實就是一些離佛法較遠的道理,聽起來很相似。有些東西自己沒有明白,就是不確切的,我們不能告訴別人這些道理。禅宗裏有一個公案,有人問惟寬法師:“道在何處?”答曰:“只在目前。”“我何不見?”“汝有我故,所以不見!”我怎麼看不到?因爲你有一個“我”存在。他又說:“既有一個我存在,和尚你見到沒有?”和尚就說:“有你有我,那怎麼還能見得到?”他又問:“沒有一個你,沒有一個我,見得到見不到?”和尚答:“沒有一個你,沒有一個我,誰去見到?”這就是關于我跟無我的道理。平常我們總是認爲,既然沒有一個“我”,那麼這個我有用沒用呢?我叫聖凱,我還有其他名字,叫聖凱是我,叫其他名字是不是我呢?身體是屬于我的,手也是我的,腳也是我的,眼睛也是我的。但是“我”在哪裏?請大家找一找。坐禅就是參究“我”在哪裏、念佛是誰。腳很痛,是不是我在痛?就這樣一直參究下去。佛教講的無我,是在指出我們認識上的一種錯誤。我們平常總是認爲,我們的身體乃至這個外在世界都有一個自在的、可以主宰的東西。“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人家白我一眼,我很生氣,因爲“我”被侵犯了。我們平常的種觀念使我們産生了很多顛倒煩惱。

  佛教講的無我,指示我們一種真正的存在,一種境界的轉變,它勸我們在對待上、在人我上擺脫種種束縛,使我們安住在無人我無對待上面。這是佛教說無我的真谛。就是因爲這樣,我們衆生才可能超越自己,如果不能打破我的界限,就永遠不能超越自己。你有一個我存在,你的朋友關系可能相處得不好。朋友侵犯了你的利益,你很不高興,就因爲“我”的界限沒有打掉。佛教講的度衆生,是心佛衆生原無差別。一切衆生,是我們心中的衆生;一切諸佛,是心中的諸佛;一切萬事萬物,都在我們心中。

  功課本裏有句話,“自性衆生誓願度”。這是真正度衆生的道理。因爲衆生是自性中的衆生,是我們心中的衆生。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才能符合般若空性的道理。

  3、無住生活

  無住生活就是在生活中不要迷執五欲六塵的外境,在衣食住行上不要貪著。《金剛經》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原來是停留的意思,引申出來是執著的意思。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産生執著,就因爲我們停留在一個境界上。《金剛經》講,我們要無住生活。生活在五彩缤紛的世界裏面,我們很容易産生執著。如果說我們住在名利裏,那麼就是執著于名利,名利變化了,就會很苦惱。我們住在愛情上,就被愛情所迷惑,愛情變了,我們很苦惱,就是因爲産生一種執著。無住生活並不是叫我們不要生活,而要我們生活得更好。這就是佛說“無住生活”的目的,這主要是改變我們的思想和態度。有句話:“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一種態度,不要隨外境而轉,心不要爲外物所擾,要境隨心動。

  甯朝理學家有二程:程颢、程頤。兄弟二人的性格差別很大,程颢的性格比較隨和,他的心胸很寬宏,度量很大;程頤的性格很剛毅。有一個故事,兩個兄弟參加宮廷宴請,朝中男女歡笑歌舞,生活浪漫奢侈,程颢很隨和,參予各種娛樂活動,同他們一起作樂。弟弟沒有參加,他覺得哥哥太不像話。他心中一直放不下,過了好幾個月,終于忍不住問哥哥爲什麼參加那些唱歌、跳舞,那樣是否有違他們的本性?程颢說:“宴會結束時我就已經忘記了,你現在還沒忘記,多累呀。”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明白,人生不能沒有生活,我們要在思想上、觀念上有真正的超越,這才是目的。有句話叫作:“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春天我們去賞花,但是沒有一片花沾在我們的身上。《維摩經》裏有天女散花的故事,維摩诘居士演說經教,天女散花供養。這些花散在佛菩薩的身上,抖一下就掉了。散在居士、阿羅漢的身上,就怎麼抖也抖不掉。這是因爲菩薩的心證得空性,就不會執著,花是空的,自會隨風飄落。阿羅漢想,這個“花”不符合戒律,掉在身上怎麼行,就趕快拍,卻怎麼也拍不掉,這就是因爲執著。我們就是需要這麼一種生活態度。無住生活應該是一種最美好的生活,大家今天之所以來參加生活禅夏令營,就是爲著這個目的,學會一種生活態度,改變我們過去的生活態度,這也是我們夏令營的意義所在。這種生活態度需要我們在生活中體驗,只有在生活裏去提升,我們才能學會這種超然物外的生活。這就是佛在《金剛經》中說無住生活的重要。

  4、無得而修

  《金剛經》告訴我們,要無得而修。無得才是真得,無得而修才是真正的修行。《金剛經》中講:“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金剛經》開示我們要建立這樣一種修行理念。我們平常總是認爲我們在修行,我們在修行上也産生一種執著,有些人修行很執著,大家可能見得比較少。廣化寺藏經閣上有一位老修行,整天很少下樓,總在藏經閣上看藏經。他不希望受到別人的幹擾,這是因爲他有一種修行道德,這種道德使他有這種想法,看到我們不修行很著急。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的執著很大。無得而修就是因爲我們在修行中會産生一種執著。《金剛經》中講,要做到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奢者,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還要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你能做到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你還要修一切善法。這二者是二輪並行,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金剛經》。在修一切善法之上,要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這樣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因爲我們的心跟佛一樣,我們的自性跟佛是一模一樣的,一切諸佛是我們心中的諸佛。我們成佛了,我們才是得到一個真正的自己。

  我們修行修什麼?修的是我們心中的一些染汙,恢複我們本來的面目,即禅宗中講的“本地風光”。只有真正地悟到本地風光,認識本來面目,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無得而得才是真得,無修而修才是真修,無證而證才是真證。平常我們認爲無就是什麼都沒有是不對的,“無”並非沒有。佛說:“無用之用才是大用。”一個人看起來很沒用,但他有他的價值,往往是我們認識不到的。《金剛經》中的這個“無”、這個“空”,它看起來是一無所有,其實它很有用,這個空其實是有。

  今天比較熱,我送大家一句話:“安禅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大家要用這句話來抵抗外界的熱氣。

  二、《金剛經》的空與有

  1、空與有的關系

  我相信大家對空與有都有所了解。我們平常說的空與有是否與佛教中的空與有一樣?佛教稱空、無相、無著,是叁解脫門。真正的空和有是什麼?花是有,這是什麼樣的有?《金剛經》中的空是真空,有是妙有。真空與妙有是一體兩面,如手心與手背的關系,離開手心沒有手背,離開手背同樣也沒有手心;也如手掌與拳頭的關系。從有裏體會到空,從空裏認識到有,空跟有是同時存在。離開有談空,是斷滅空,是頑空;離開空談有,是實有,是錯誤的認識。《金剛經》講的空與有是一種辯證關系。

  我們先講空。空是大乘佛教的無限妙意。《般若經》中講,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諸法因緣生滅的道理是空義,觀五蘊無我無我所是空義,知一切諸法實相畢竟空是空義。怎樣去理解空?空是般若智慧,我們可以去體驗它。有這種般若智慧,就能夠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空更是一種正見,有了這種正見,我們才能由現象界的萬有之中體悟到萬有的真相、發覺本體空無的真谛。

  空與數字中的“0”很相近。0放在1後面是10,放在10後是百,放在100後面是千……空與“0”有相似性。空好像是一無所有,但它有很多意義。花是空,杯子是空,毛由是空,講臺是空……空還跟X一樣,放在公式中,可以得出不同結論。二次方程、叁次方程、四次方程……X有無量無邊的意義。空也與“阿彌陀佛”這句…

《五屆:從《金剛經》到現代人生(聖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