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話一樣,含有無量無邊的意思。佛教徒在很多情況下都說阿彌陀佛,表達不同的意思,表示問候、慈悲、憐憫等等。空也一樣,含有無量無邊的意義,它能夠容下宇宙萬物。
有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覺察到的一切現象,如花、桌子。這個有是真實的有。佛教中的有是現象有,假名有,不是真有,是緣起有。佛教這種認識的觀點與我們平常的觀點是逆向而行的。這種“有”是表面的東西,我們衆生執表面、執現象爲真實。這是我們的錯誤。錯在哪裏?就是因爲我們被種種假相所迷惑了。這件衣服很漂亮,我們不忍心讓它染汙了,滴上一滴墨水會很傷心。這是因爲我們執著于這種漂亮。在佛經裏面有一個比喻,夫妻二人欲飲酒,妻子去取酒,打開酒缸看見缸中有一個女子,她就認爲丈夫金屋藏嬌,很是生氣。丈夫不承認,也去看,發現裏面是個男子,就認爲妻子藏了一個男人。于是他們請婆羅門中的師父來看。師父一看勃然大怒,說:“你們原來拜我作師父的,怎麼又拜了別人?”原來師父看見的是一個婆羅門。又有一個比丘經過,夫妻二人又叫比丘來看。比丘將二人叫到酒缸前來,投入一個石子,酒缸破了,男人、女子就都不見了。這個故事是假的,但現實中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常被許多類似虛幻形象所迷惑。佛勸我們不要被這種現象所迷,要體味到空性。這是佛講空與有的目的。
下面我們講空與有的關系。空與有的關系類似手掌與拳頭的關系,空不離有,有同樣不離空。本來這個事物是空的,由于因緣聚合成爲有。我們的思維往往是直線思維,佛教的思維是環環相扣的,不是直線的。因緣是錯綜複雜的,不是直線的,並沒有第一因存在。我們願意有個第一因存在,這就是一種執著。例如海水,風平浪靜或波濤光湧時都是水。空與有就是這樣。動不離靜,波浪不離海水,空不離有。這是佛教講的空有的真相。再打一個比喻,如鑽木取火,木材是沒有火的,但是鑽木之後就有火了。因緣聚合,空就是有了,空在有中體現出來。這些都是空與有的關系。空是理,有是事,理不離事,事不離理,理在事上體現。比如一與多,空是一,是一種規則,事物有很多,但其空性是一樣的。“空”是平等,“有”是差別。萬法皆空,但是萬法又是井然存在的,萬法有差別,但是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空。還有更確切的比喻,空如父親,有如母親,嚴父慈母,空不容易把握,有容易令人親近。我們往往害怕空,如同害怕父親,萬事萬物空了,我們怎麼辦呀?我們很喜歡事物有,如同喜歡母親。這就是我們平常的觀念。
2、從有認識空
我們從哪裏認識空?不是離開萬事萬物去認識空,它並非淩駕于萬事萬物之上。空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上,不在下。佛教講,當下即是空。可以從七個方面去認識空。
(1)從相續無常來看空
事物是相似相續的,是無常的。講這句話的時候,這個聖凱已經不是剛才那個聖凱了。身體的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新陳代謝,人身體的細胞七、八年就會全部換掉,這是我們身體上的相續無常。我們在心念上也是念念相續,延綿不斷,很多念頭都是刹那生滅。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
(2)從因果循環來看空
種樹會結果,果又生樹,樹又結果。父親以前也是兒子,現在你作兒子,將來也會作父親。現在你是學生,將來也可以作老師,老師也會成爲學生。這就是因果循環。
(3)從因緣和合來看空
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都是由條件組成的。像這次舉辦夏令營,是種種條件組成了這個夏令營。這七天過去之後,大家回到各自的家庭、學校,這個夏令營就不複存在了,這個因緣就轉化了。這就體現了空性。
(4)從相對相待看空
事物都是相對相待的。有老師才有學生,有學生才有老師。佛教史上曾留下大小乘互爲師生的美談。內與外,上來與下去,這是怎麼成立的?是因爲參照物。離開參照物,內與外、來與下去就無從談起。這就是相對相待,就體現了一種空性。我們在生活中通過觀察這些東西就能空性,這需要我們細心觀察。
(5)從相狀美醜看空
漂亮與否什麼是標准?胖與瘦哪一種美?其實胖與瘦都一樣。我們認爲胖或瘦好看,都是心識所變現出來的。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每個人的審美觀點不一樣。其實胖與瘦都一樣,都是空。千萬不要因此生煩惱。
(6)從名詞不定看空
很多東西要表達,都要用名詞概念來表達,而名詞是不定的。媽媽生了一個小女孩,出生的時候叫她嬰兒,稍大點叫小女孩,長大了稱小姐,結婚以後稱太太,有了小孩叫媽媽,到老了有了孫子叫老婆婆。到底叫她什麼呢?這是因緣的不同面貌。名詞不固定,不同的因緣産生不同的面貌,不同的面貌裏面體現出空性。名字的稱呼也一樣,如趙偉國,可以叫成偉國、國。結婚了,妻子叫他作先生,有了孩子,孩子叫他爸爸,有子孫子,孫子叫他爺爺。沒有哪個名字是固定的,到底哪一個是你?都不是你,名詞不固定。這就有空性在裏面。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我們都可以去慢慢體會。這樣過生活會很有意思。以前我們在寺院裏坐禅,坐著坐著,有一個小沙彌就一直想笑。後來他說:“有一天有人叫我在家名,我沒有回答他,我告訴他我叫門塵,我不叫那個名字了。”名字也是不固定的。如果有一天有人罵你:“趙偉國,你這混蛋!”不要生氣啊。爲什麼?那不是罵你啊。你有那麼多名字,他罵的哪一個是啊!這樣一回觀就是智慧顯現。我們要從一念一念開始。如果你能從這一念轉過彎來,就是《壇經》裏講的“一念覺”。
(7)從認識差異來看空
每個人對事物的認識都不一樣。有一個故事,舊上海時,有一天早晨下起了大雪,富家公子推開窗子,覺得很美,作詩道“大雪紛紛滿天飄”,窗下乞丐接道“老天又降殺人刀”。公子覺得雪下得還不夠大,又道“再下叁尺方爲景”,乞丐一聽道“我輩怎得到明朝”。同樣是雪,因爲所處的環境不同,心情不同,對雪産生的認識就不一樣。雪到底是好看、是使人歡喜還是令人悲愁?這些都需要我們考慮。雪本身是好是壞並不固定,只是因爲我們的認識上的差異。
這是從七種認識來看空,希望大家回去好好體會。其實生活中,空和有是同時存在的。但是這個空不是沒有,所以佛教中講的空,需要我們從有中認識。同樣,佛教講有,也要從空認識有。
3、從空認識有
空並不是沒有,空是爲了成就有、建設有。花,同樣要從“空”中産生。因爲需要因緣才能成就萬物。《心經》中講“空即是色”。《中論》中講:“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故,一切法不成。”事物就是因爲沒有固定性才能成就事物。
講堂是空,如果不是空,我們怎能坐在裏面?皮包是空,不空如何裝東西?五髒六腑要空,鼻子要空,細胞要空。佛教講四大皆空,這個空的意思是存在,是因緣,它所指出的是存在不空的概念。花從哪裏來?從陽光、水分、氧氣、土壤中來。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就沒有花。如果水永遠是水,不能被其他東西吸收,就沒有花了。我們身體由四大構成,骨頭、頭發和身體中一些器官屬于地大,血液、皮膚屬于水大,呼吸屬于風大,體溫屬于火大。如果沒有這四大就沒有我這個聖凱坐在這裏。如果四大不調和,身體就會不舒服。所以只有四大合和才能成就宇宙萬物。佛教講的四大皆空就應該這樣去理解。這種空就是一種存在,是一種因緣,它並非否認宇宙萬事萬物的存在,它只是萬事萬物存在的真正現象。
《心經》中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我們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存在,《心經》怎麼講沒有啊?佛教並不是講沒有了才是空,六根俱全同樣也是空。因爲眼睛、耳朵會騙你。《四十二章經》講“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要多考慮,不要一意孤行地判斷。就是說我們的思想有時會騙我們,我們的六根經常會騙我們。我們其實是自己騙自己,並非別人騙自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騙我們。實際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一種合和的現象,也需要種種因緣條件才能存在。我們應該正確地理解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以後聽到“空”不要害怕。我們只有從空裏面才會成就萬有。只有擁有空的人生,才能擁有一切。佛祖爲什麼擁有那麼多呢?山河大地、所有衆生他都容得下,就是因爲他有空的胸懷。大海之所以成爲大海,因爲它不擇細流。生活中如果我們擁有空的智慧,就會真正擁有萬物。這種畢竟真空的境界不但要空去我們一切有的對待,而且還要空去差別觀念,最後空的觀念也要空。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把你逼進死角裏面,連空都空掉了,才會有另外一番境界出現在你面前。空空才是真正的空。
講了這麼多空,不是哲學、玄學上的辯論,要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去體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認識空。
叁、空有不二的中道圓滿人生觀
1、《金剛經》中的般若生活
《金剛經》的開頭這樣說道:“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就是佛陀的生活,金剛經》的本地風光就在這裏。佛的圓滿智慧就是從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的。“著衣持缽”就說明佛陀的持戒波羅蜜。“入舍大城乞食”這是佛陀在行布施波羅蜜。佛陀向居士乞食,他讓居士供養他,成就了居士的布施;同樣佛陀也在布施,他向居士說法,是布施,讓居士布施掉煩惱,佛陀把自己的智慧、真理布施給別人。“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是忍辱波羅蜜,出家人要一家一家乞食,要對衆人平等。“飯食訖,收衣缽”是精進波羅蜜。“敷座而坐”是禅定波羅蜜,佛每日都坐禅,在禅定中享受法樂、成就智慧。佛陀的日常生活以五度十般若來總攝,佛陀每日生活是…
《五屆:從《金剛經》到現代人生(聖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