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是一片荒凉, “ 十 · 一 ” 我们北京来了大概是 80 多位青年人,吴老利用 “ 十 · 一 ” 前后这几天讲《药师七佛经》。然后就是 1993 年从 正月初九 到十五拜了七天药师忏。 1993 年的 “ 五 · 一 ” ,北京又来了 100 位青年佛弟子,吴老第二次在这里讲《维摩诘经》。紧接着就是 1993 年 7 月份的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柏林寺就这么一步一步在弘法中发展起来了。柏林寺一个大殿盖起来了,弘法事业马上就做起来了,相比之下,国内很多寺院其实设备都很齐全,房子早就有了,但是弘法工作却没有很好地去做。
举办了五届夏令营,再加了几次讲经,几次的法会活动,来这里的年轻人上千人绝对是有了。在这上千的人里边,能有 50 或 20 个人将来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那对中国佛教的贡献就很了不得了。我想这上千个年轻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日后对中国佛教的复兴,对我们弘法利生事业的振兴,其作用怎么估量都不为过的。
我这是第四次来参加夏令营,能讲的早就讲完了,所以我来这里应该是学习的,如果老是讲,就勉为其难了。但是每次净慧法师一说要我来,我还是马上就欣然接受了。因为对这个地方,我们每个人确确实实都应该随喜,这对我们中国未来的佛教事业太重要了。
我想提的建议,第一条就像刚才静波法师讲的,生活禅夏令营还是应该办下去。正如 杨老居士所说的,现在是以点带面,这个面还没能带起来,所以这个点不能撤。另外,我觉得请来讲课的老师要是能够再多一些就更好了。全国还有这么多年轻法师,他们如果能够到这里来,即是一种学习和锻炼,也可以跟这些青年佛子们结个法缘,因为未来佛教事业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多请一些法师,不一定是每位法师都要到台上讲几次,可能只讲一次,或者讲得很短,主要还是为了与大家结缘。另外,多一些自由活动,多一些弘下交流的时间,这也很重要。如果法师少了,每位法师就会很劳累,因为有那么多的营员要跟法师讨论问题。
现在柏林寺建筑设备越来越完善了,我觉得还有很多弘法的事情可以做,比如前几天提出的青年法师的弘法训练班。明奘师到新加坡参加了一次净空法师的弘法班,净空法师就很注意培养青年法师怎么去讲法。我觉得这也很重要。类似这样的弘法活动还可以多种多样,现在我们佛教界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除了夏令营之外,平时像春天或秋天气候比较好的时候,也可以组织一些其他形式的弘法活动。我想提的建议就这么两条。
陈星桥 居士:
以生活禅夏令营,我是很早就知道了。我 1994 年来过一次,可惜假期到了,我没来得及参加夏令营就回去了。承蒙净慧法师关心、同意,上个月我刚从黑龙江回来,重新回到《法音》编缉部工作。一回来,我就想要来参加这个夏令营,但是因为编务工作很忙,所以我只想来一两天就回去。这一来,感受挺好,就这么坚持了下来。我有相想法,我觉得夏令营已经第五届了,已经到了应该好好总结的时候。怎么才能以点带面呢?只有总结好了,搞好宣传工作,我们才可以以点带面。
我们到了这里来看,觉得这里是真正在弘扬正法、在成就人才。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很多人对佛教的误解很深,但是这里却有这么多的青年人很虔诚地拜倒在三宝面前,其中必有很深的因缘,这种因缘包含有多种的因素,这种种的因素在夏令营的氛围中才产生了这样的效应。所以我觉得生活禅夏令营的这种氛围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收集夏令营活动的全部资料,比如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等等,这些都很珍贵,以后以点带面也好作为示范。这不是为了突出宣传某一个寺院或某一个人,而是为了我们中国佛教的发展做一些实际资料的积累工作。
另外,我觉得我们这里是禅宗的道场,禅宗有很多祖师修证时的典故和公案,以后在讲课中是不是可以适当地多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我就光讲这么些。
文静法师:
我是营员,是到这里来学习的,本来不该坐在这里,但是老法师给我机会,非常感谢。
我们这个生活禅夏令营主要是针对青年佛弟子举办的,这是一种源头性的工作。正好于老师所说的,将来这些青年人们走向社会,他们当中如果能有 10 个、 20 个人有所成就,那么这种影响力就会很大。相对我们海外来讲,我们了搞一些夏令营,但是我们活动的内涵没有这么好,这是讲的老实话。这么好内涵的夏令营,我建议以后应该改为一种国际性的夏令营,好使更多的人受益。
圣凯法师:
我是第一次来参加夏令营,作为一个年轻的出家人看到这里有这么多年轻的出家人,还有这么多年轻的同修到这里来学习,这使我看到我们佛教的希望,出家有年轻,学佛的人年轻,年轻就是一种希望,现在我们的佛教不是很尽人意,但是如果我们抱着一种很有信心的希望,然后一点一滴去做,那么这种希望就会有所成就。
我是 1993 年听说生活禅夏令营的,那时我刚到北京,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以前只听说过社会肯夏令营,还没有听说过佛教界有夏令营。今年净慧法师向我们佛学院邀请人来参加,传印法师叫我来,我说,我本科还没有毕业,这样去能行吗?传印法师说,你先去看一看,学习学习也好吗。我说,那么也好。于是就来了。我来了这几天,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是确实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明白了作为一个出家人到底应该做些什么。现在有很多年轻的出家人感到无所事事,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一种社会责任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如果他们明白了社会对他们的需求,对他的期望,或许他们就会有信心做得更好一些。很希望净慧老法师能够在这方面多多在带动我们这些年轻的出家人。阿弥陀佛!
明奘法师:
我已经连续三次参加夏令营了,每次夏令营都有一个讲课的主题,但是实际上每次所讲的内容都比较散。这可能是由于通知讲课老师的时间较晚,老师们没能充裕的时间做准备。另外,老师之间又不便于沟通,所以就使每位老师讲课的内容与其他老师的内容不连贯。我建议以后最好能提前半年确定讲课主题,让老师们能有充裕的准备时间。最好还能够事先把他们集中在一起,互相商计一下每位老师讲课或回答问题的着重点,以使整个夏令营无论是讲课的内容,还是各项活动的内容都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
另外,我们在内容安排上,大家普遍所映太紧张,太累了,缺少自由交流、请教问题的时间。因为一般人的生活散慢惯了,一下子收得这么紧,有些人不能适应。所以在内容安排上,还希望老师们多提一些好的建议,以便我们今后改进。
黑田健二 居士:
关于出坡劳动,我想提一点建议。我觉得夏令营期间,寺院的卫生应该由营员们负担起来。要使营员们明白,打扫寺院实际上就是打扫自己的心灵。
印尼 陈宏兴 居士:
这个夏令营我觉得很成功,因为夏令营活动刚开始几天,就有这么多的营员受了皈依和五戒。我觉得这是因为法师们做得很好,讲得也很好,所以营员们能很快地接受。
北京 李晓林 居士:
我第一次来柏林寺是第二届夏令营,那时是营员,以后第三、四、五届夏令营都在做义工工作。
这次夏令营,我觉得营员的层次要比以往整齐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在录取时把关比较严格,年龄在 30 岁以上的人一般都不录取,这主要是为了照顾在假期里的学生。另外,到这里来报到时,没有录取通知书的,绝大部分也被我们劝说回去了。因为即使这样控制,这次夏令营的营员总数也还是超员的。如果营员太多了,就会给这里的常住,给整个夏令营的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另外,夏令营讲课时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怕营员的层次不整齐。如果营员层次不整齐,讲得太深了,怕营员的吸收不好;讲得太浅了,又怕营员们不能满足。所以我觉得讲课内容的安排如果在不了解营员水平的情况下,确实很不容易把握。
于晓非 老师:
刚才有两位都提到讲课的事,因为我是当老师的,职业就是说话,所以有时其他地方请我去讲课,说句心里话,我一般都不怎么备课,到那里临时问人家想听什么呀,然后就给人家讲。但是每次参加这里的夏令营,却是我很伤脑筋的事。这次净慧法师让我来参加夏令营,我就想,这次我该讲些什么呢?自从七 · 一香港回归以后,我就什么事都没干,现在我正学藏语和梵语,我通通放下,这半个月以来,我就一直琢磨这件事。真是诚惶诚恐呀。一是不知营员的状况如何,二是不知来的法师们要讲些什么,又没办法与这些法师沟通。刚才明奘师提的建议也是这样,我们应该事先有一种沟通,有一种充分的准备,否则的话真是很伤脑筋。要想把夏令营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次我讲课,就有人所映讲得深了一些,就是这个讲深讲浅的问题,我就很伤脑筋。这次我为什么讲深了一些呢?因为知识青年学佛,有的人已经看了很多的佛书,甚至有的人看的书并不比老师少,但是他们看的时候并不一定很认真,看一些书以后,就可能自以为很懂了。所以老师在讲的时候,有人心里就会想了,讲得什么呀,还不知道呢。前几届夏令营我在下面了解,有的营员确实就有这样的心理。所以我这次就有意讲深了一些。没想到这次讲被安排在第一讲,这一上来就讲深的,恐怕对有些人就是当头一棒。我讲深一些,就是好使一些人意识到:这佛教原来并不那么简单,我原来并不是真懂呀。先给他们当头一棒,这七天结束之后,他们回去以后或许就会更踏踏实实地用功了。
另外,就是我刚才说的,最好多请一些法师来,来一定每一位法师都要到台上来讲,可以多一些自由交流的时间,互相之间多结一些法缘。因为下面的交流氛围更宽松,也更容易契机。
净慧法师:
举办夏令营活动我们也是受了海外佛教界一些活动的启示,并得到了赵朴老的关怀和首肯,如果没有赵朴老的关怀和首肯,没有他老人家的高瞻远瞩和护念,那么以后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赵朴老为此还题了字,这就是 “ 生活禅夏令营 ” 这五个字。尽管赵朴老一次也没能来参加这个夏令营,但是始终但任着夏令营的总导师。每一次夏令营活动结束,他都要过问一下活动的情况。比如问有多少人参加?活动进行得是否顺利?他老人家非常关心我们佛教未来的发展。我想,我们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一方面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更重要的还是为了未来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佛弟子,更是应该要有这样一份责任感、使命感。我们一方面要自己努力地修行,另一方面也应该努力地帮助更多的人来理解佛法,领悟佛法。
有不少的人因为参加了这个夏令营从面改善了他们的人生,端正了他们生活的方向,从这人些方面,可以看出我们举办夏令营的意义。承蒙各位对夏令营活动的肯定,并且对我们常住,对我们省佛协寄予了期望,我们会很认真地去思考各位提出的这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从我个人来看,每次夏令营尽管没有完全按照所设的题目去讲,但是佛法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连贯一致的,怎么讲应该说都跑不了题。比如这一次的主题是 “ 佛教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 ” ,除了 杨 老师是直接按照这个主题来讲的,其他人似乎都没有完全脱离这个主题来讲,但是他们所讲的内容也并没有完全脱离这个主题。因为佛法所有的内容都离不开改善人心,改善社会。
我非常感谢各位抽出这样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我们这个夏令营,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给各位添了不少的负担。谢谢各位!
《五届:法师讲师座谈会纪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