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该出的问题也都出了。
由于没有资金,佛教在线原先的人员全部离开了。当时的感觉很悲壮,我一个人开始了佛教在线的全部维护工作。感觉有一点向《英雄儿女》里面的王成,一会搜集一些佛教的资讯,发布在新闻系统,一会在论坛上看看哪些帖子需要删除,一会再到聊天室做管理员,联络那些热心的网友,说实话,也多亏了这些网友,要不是他们的鼓励、支持和无私的参与,佛教在线在那个时候肯定就关闭了。因为,一方面由于资金和人力极度匮乏,第二呢,网络黑客还在不断地搞破坏。第三,佛教界也有反对的,认为网络上并不能学佛,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说法就是:网络上可以打坐吗?还说网络上还有很多坏的信息,会吸引一些人看到那些坏的信息。当时我想,既然这样,那就算了,我就关闭了服务器。结果呢,很多网友打电话来,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我记得好像还有一个在比利时的,打电话和我说,他在海外,天天上佛教在线,看大陆的佛教消息,和网友们讨论问题,感觉非常好,希望我能坚持办下去,如果需要,他愿意提供支持。特别的,我得到两位良师益友的极大支持,一位是现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 杨笑天 博士,在他的指引下,我开始修学“普贤行愿品”,另一位是地震专 家赵凤新 博士,他专为我开讲了“初发心功德品”,让我更深的了解到,为什么要学佛。在这些支持和鼓励下, 4 天后,我重新把佛教在线开通起来。
今天跟各位同学汇报这段经历,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说明:当我们决定要去学佛的时候,或者说我们认同了佛法的道理、认同了一个最终目标的时候,我们在中间不管是遇到了顺利还是挫折,我们只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也是通过这件事我才体会到一点:佛法本来是庄严我们自己生命,解决我们自己生命中的问题,它和我们外在的,包括我们的身体健康,包括我们的事业是否顺利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不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而学佛的,也不是为了让自己的事业顺利而学佛。可能在我们学佛以后会得到很好的机会,也可能会遇到逆境,但无论是顺缘还是逆缘,其实都是对我们的训练和加持。当我自己想明白这一点后,我学佛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死心塌地!不再想其他的东西。既然我选择了佛教,选择了佛法作为思想的训练和指导,那就只能以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为榜样,尽我们最大努力,用尽我们全部的力量,来实践佛陀的言教。如果套用今天的主题来讲就是感恩,感谢一切的因缘,不管是帮助我们的,还是妨碍我们的,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这里化为我们的精神食粮,都可以使我们更加地提升自己。
佛教中的感恩,有一个回向偈子,“上报四重恩”。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老,也讲过要“知恩报恩”。我自己的一点体会,就是只有记住恩情,我们的心才能得到安宁,也只有记住恩情,才能使我们所有的善行得到支撑的土壤,在感恩的土壤上,我们才能建立起好的因缘,好的关系,我们自身的幸福快乐才能在这里得以滋生。也只有感恩的思想,能让我们自己的内心从僵硬的状态变成柔软的状态,从麻木的状况走向敏感,从痛苦走向最终的快乐。我想这个感恩绝对不是单向的。
去年华中理工大学有一个学生,考上北大的硕博连读,在华中理工大学要进入北京大学读书的阶段,检查出了有癌症,他的同学就发起募捐,其中他一个同学在北京找到我,我也做了一点事情。我们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学校包揽了。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我的一个同学,是山东人,姓刘,得了肝炎以后,因为家是农村的,他所有治病的经费,他的生活费全部由学校包了。那时候上大学就像进了保险箱一样,从大学出来工作那是不用想的,不仅是包了而且可以选择。到今天,大学普及化,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可能对大学生有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大学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歌里唱的“大学是个象牙塔”。那么面对这种状况,出现了很多实际的困难和思想上的困难。学校里面的这种思想会演化成极端的行为。那次他们在各大学里做自杀统计,非常严重,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和中华慈善总会协商,来成立一个叫“中华慈善总会大学生灾害紧急援助基金”,希望大学生群体和社会群体之间架起一个援助和沟通的桥梁。看到大学生面临这种困扰,我写了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我今天演讲的题目“让感恩的清泉浇灌生命的绿洲”。这个感恩不是单向的感恩,也不是说好像我们有困难了需要资金协助,我们要感恩这些施予资金的人,而且是一个双向的,就像我们在佛教里讲的布施一样。其实布施和感恩就像一体双面,感恩要有行动,就要去做布施,布施就是感恩直接真切的体现。那么从布施的角度上讲,布施者要感激有福田可种,在这种理念的导引下我们希望和大学生的群体建立这种关系,不仅是从资金上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同时也从思想上和大学生群体建立一种交流和互动,让大学生能了解社会,让社会了解大学生的真实的困难,包括思想上的困难。因为现在独生子也比较多,整个交流互动的机会比较少。在那种状况下产生的那种念头, 就开始了这样的一个行动。
零零杂杂和大家讲了这些事情,归结起来只是一句话,就是当我们受到了,不管是其他人还是自己亲人的恩惠时,我们自己要有感觉。现在有很多人在得到别人的恩惠时,无动于衷,认为这一切是应该的。举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们去餐馆吃饭,我们觉得服务员给我们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可能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最后是要付帐的。服务员做错一点事情的时候,会遭到我们非常严厉的呵斥,我们可能没有那种感激的心情,被物化掉了。当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我们对老师是否有感恩之情?过去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那时师道尊严是很严格的,但是现在也可能被物化了,我请你讲一节课,我要付你多少钱,已经买断你的劳动了,我不需要感谢你。以至延续到对你自己的父母,亲人也没有感谢的情,我是你的儿女,你应该为我这样做,要是你没有这样做,你对不起我,这样的心态应该说在这个社会上到处弥漫。从单位到社会和家庭,弥漫着一种纯粹的、物化的、单向结算的方法,彼此没有任何感谢之情,到处都是僵硬的,冷冰冰的,像钢铁一样,没有连接,没有缓冲。在这种状况下,不仅给别人带来了痛苦,最终自己也是痛苦地承受着。因为没有感恩之情,你就不仅拒绝了朋友,而且拒绝了你所有的欢乐。你的心一定是冰冷麻木僵硬的,你不知道什么是快乐,那么剩余的可能只是感官上的刺激,也许这种感官的刺激大家认为是快乐,就像有些人在纹身,还有一些人有受虐狂的倾向,靠一种肉体的感官刺激,本来想唤起自己心灵中的那一点快乐。但是这样做,第一是只能不断加深自己的痛苦,这种刺激只能不断加深,以致最后完全失效,根本不能往细微层面上体验。我们讲的发心,从内心,从身体深处发起的那种喜悦,那种真正的快乐,是无法体验到的。
讲到感恩,我这里还特别强调一点,我们是否感了自己的恩。我们的身体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有父母的功劳,有大地的功劳,有众生的功劳,没有这样的身体,我们是无法自在的。我们是否善待了这个各种因缘合成的身体,是否从心灵上不断给它浇灌,不断让它丰满,不断保持它常青。从身体状况上,我们是否爱护它,给它合适的营养,适当的休息,良好的训练。我们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对自己身体的和合,也没有感恩之情,想怎么糟蹋就怎么糟蹋,发展到最后,可能各种刺激都不过瘾,最后去吸毒,放纵自己。用自己的肉体作代价获取短暂的感觉,最后完全堕入一种不可救药的地步。其实从我自身的感受中,我们感恩不仅是外向的,而且也是内向的。不仅是从物质上的感恩,也要在思想上感恩,别人给我们一句赞扬,我们要感恩。同时我们要感谢那种表象上,甚至是那些从表象上阻止我们的人和事,因为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培养坚强的战士,我们不应该抱怨那些给了我们挫折的人或者是事,我们应该感谢,甚至我们在这种训练下,还保留了自己的生命,得到了经验,有了继续战斗的勇气,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感恩。
今天我在这里谈一点自己学佛的经历,以及对感恩的理解,我也非常感恩,感恩明海大和尚和柏林寺的常住,也感恩大家,在这里听我絮絮叨叨这些事情,谢谢大家!(掌声)
《十三届:让感恩的清泉浇灌生命的绿洲(安虎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