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六届:《赵州禅茶颂》浅释(宗舜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到喝茶,唯方丈请喝茶是必不能免的,你要是不去,会出现严重的后果。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在历史上还真发生过不去赴方丈茶汤要被赶出院的事情。

  我们从一则故事来看看宗门下的规矩。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里记载:“抚州明水逊禅师,在法云侍者寮时,道林琳禅师挂搭。”道林琳禅师也是新到,那么方丈和尚就“特为新到茶”,专门为新到准备茶汤,极为隆重的礼节。“逊躬至寮请之。”

  逊禅师是侍者,亲自到云水寮去请新到。结果道林琳禅师不在,一位同行的同参道友跟琳禅师“联案”,就是并排、同座,说:“汝去,俟渠来,我为汝请。”你先去,等他来了我替你转达邀请,于是逊禅师一声“拜托啦”就走了。

  结果这位同行的师父就忘了告诉。好,“斋后鸣鼓会茶”,吃完早斋以后,鸣茶鼓,方丈会茶了,结果琳禅师没到。圆通是方丈,就问:“新到在否。”新来的挂单那人在哪里呀?“趣请之。”趣,急忙。给我赶紧把他找来,居然没有报到还了得。方丈显然在当时已经非常生气,你说这个方丈修养不好,不关修养的事,因为你失礼在前,所以他这个问话语气很重,“趣请之”,表示后果很严重。

  “琳到,圆通令退坐榻立。”不许他坐,站在那里。当着大家的面,责备他说:“山门特为茶”,我们这个庙特为你们新到请茶汤,“以表丛林礼数”,以表示我们大众常住对你们新到师父的礼敬,“因何怠慢不时至。”你为什么敢怠慢?你看问得很直接吧?没有拐弯抹角讲客气话。琳说“适闻鼓声,忽内逼,趋赴不前”,我一听到打鼓啊,我肚子忽然疼啊,想上厕所了,实在是想来来不了啊。琳禅师听茶鼓知道,坏事了坏事了,明明方丈请茶,没有人通知我,现在打了鼓到不了,怎么办呢?赶紧说,我是肚痛。结果圆通方丈就骂他说,“我鼓又不是巴豆,击着尔便屎出”,我一打鼓你就像吃了泻药一样想大便吗?这话说得非常粗俗,可见当时圆通长老极为震怒。你不赴茶汤是怠慢大众,是瞧不起整个丛林,这是极其严重的过失。

  “逊前白云”,侍者连忙上前说,哎呀,是我忘记了,我忘掉请他了。“某当出院”,我作为侍者没尽到责任,自己认罚出院,收拾走人。这个时候没有把话带到的那位同行师父连忙也出来说,“不干侍者与新到事,是某不合承受”,我实在是不应该接受这个委托的,“为渠请偶忘记”,答应为请琳禅师,我自己忘记了,“某当代二人出院”,我应该自己离开。

  事情解释清楚以后,圆通知道这中间有些误会,并不是有意怠慢,所以“高其风义”,认为这三个人品行都很好:第一位,明明没有收到通知,完全可以说,没有人通知我啊,你怎么能够责备我呢?但是他说内急,导致圆通长老一顿呵骂。侍者不是说我话带到了你没来,而说我没见到人,事没办好,勇于承担责任,说我出院。第三位受请没有完成,也出来承担责任,有担当。这是真禅人,真汉子,大丈夫。所以圆通长老认为这样的人风义很高,“并宥之”,全部宽恕了。

  从这则故事可以知道,古代丛林里茶汤的规矩很深。前面我们讲请新到喝茶向赵州“吃茶去”公案的转换,就是说,作为院主,他明明知道宗门下的规矩,对新到是要讲客气,你来没来过,他总是新到,总是要请他去吃茶,你为什么要来故意问老和尚“你为什么都让他们去吃茶”呀?所以一个原本不是公案的平常事,变成千古佳话,是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因缘在。

  由于赵州茶实在是名动天下,后来也就出现被异化的状况。当时好多外道邪说,譬如《莲宗宝鉴》记载说,“今愚人不明祖师大意,妄自造作将口内津唾,灌漱三十六次咽之,谓之吃赵州茶。”把唾液反复灌漱三十六下再吞咽,道家有这样的养生功夫,但和赵州茶没有关系。还有的教人家说,你把朱砂和茶末点一碗,给临终的人吃下去,叫“会赵州机关”,死后肯定不堕地狱,这更是瞎说了。“更可怜悯者,有等魔子以小便作赵州茶,何愚惑哉?”小便当然不是赵州茶,中医里叫做“回龙汤”,固体叫“人中白”。“非妖怪而何耶?真正修心者,但依本分念佛,期生净邦,切不可妄将祖师公案杜撰穿凿,是谤大般若之罪人也。”

  居然出现这么多古里古怪的赵州茶,讲这些是要大家增广见闻,从传播的角度说,任何东西传到一定的程度是会走样的,会被人利用。我们欣闻祖师之本心,还是老老实实依据原典进行解读,大概能模拟祖师之万一;如果我们连这个也做不到,基本上就会离祖师千里之外。这点希望大家注意。

  前面讲了半天茶和禅,还没有涉及《赵州禅茶颂》这首诗本身。因为这首诗的立足点就在一个茶字上,或者说就在“赵州茶”这三个字上,所以我们弄明白这些,后面的内容就势如破竹,基本上好理解了。

  我们来看,老和尚这首诗并不是一首茶诗,它其实是一首禅诗。在邢台玉泉寺我见老和尚的时候,曾经了解过这次夏令营要讲什么主题。我就在饭桌上和老和尚说,“我讲您的《赵州禅茶颂》好不好?”老和尚一听很高兴,说:“好啊。”当时他还说:“我这个诗啊,是以茶写禅。”这句话就奠定了这个基调。

  古往今来写茶的人、诗,太多太多了。但是,如何在诗中间,把茶和禅糅合得巧妙,而且借茶来传达出自己的佛教信仰、禅宗理念,这才是独到之处。这是这首诗存在的价值。我拜读老和尚这首诗,感觉里面表达了他老人家对禅、对茶,乃至对怎么修行的体悟。什么叫禅茶,我也尝试做各种各样的解读,但是想来想去,觉得老和尚在诗里所传达的观点,就是对禅茶的一个非常好的诠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

  这碗茶在此处是特指赵州的茶,这一碗,才是“今古味无差”。没有其他的任何茶,能像赵州茶这样横越古今、沟通今古,打通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今天都还能跟赵州祖师一同呼吸。这是其他的茶所不具有的品质,因为只有赵州茶里面有禅意。赵州茶指出了一条修证解脱的道路,所以赵州的这碗茶,是一碗特别的茶;是今天喝来却不觉古今有味道差别的茶;是一碗平等的茶、一味的茶;可以说,是“法尔如是”、亘古如是的一碗茶。这是老和尚开篇就确立的一个基调。

  赵州的这碗茶穿越时空,味道不会走样,也就是说,当我们今天再品饮赵州的这碗茶时,获得的受用,跟当年赵州亲自叫我们吃茶去的时候,是完全不会有差别、不会两样的。

  “瞿昙曾记莂,鸿渐复添蛇。”

  瞿昙(Gotama)是印度的刹利种姓的一个家族姓。宋代以姓赵为荣,唐代以姓李为荣,时空转易,都会发生变化。而在讲究种姓的印度,如今依然等级森严,下等种姓要和上等种姓的人通婚,是一件难于登天之事,所有人都要反对。大家读《法华经

  信解品》,穷子被雇去除粪,干这个最低等的事,他还觉得很相应,你要让他干更高级的事他做不来;同样,高级的人你让他做低级的事他也做不来,这是种姓的烙印。瞿昙表示释迦牟尼佛的种姓,他是瞿昙仙人之苗裔,也译作乔达摩、瞿达摩等等,这些就不去细说,瞿昙在这里代指释迦牟尼佛。

  说释迦牟尼佛曾经亲自授记——“记莂”,也有写作“记别”,也叫“授记”。佛为弟子们预言他们将来要成佛的事情:满多少劫,要成一个什么佛叫什么名号,国土叫什么名字,寿命多长,教化多少人,就叫授记。最著名的有释迦牟尼佛在然灯佛处受记,大家读《金刚经》就可以看到;《阿含经》里还有弥勒受释迦牟尼记,将来成佛;还有一些,《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受记成阿弥陀佛,等等。最最高妙的,就是在《法华经》中,首先为他的声闻弟子有学无学人授记,之后为恶人——提婆达多授记,还为女人授记,大爱道(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她们都被授记。让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希望,这种预言叫做授记。

  读了老和尚这首诗,曾经有一位茶人很疑惑地跟我讨论说,宗舜法师,老和尚这个诗句写得很奇怪,好像佛教里面、印度的佛经里边没有谈到喝茶的事情啊,怎么叫做“瞿昙曾记莂”呢?觉得不好理解。我说,“瞿昙曾记莂”并不是记载茶这件事,是记载的“赵州古佛”传佛心印这件事。所以“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是说灯灯相传、心心相印,永远无尽,这才无差呢。当年佛在灵山会上拈花遍示四大众,迦叶尊者受法(为后世禅宗初祖),祖祖相传,这是“瞿昙曾记莂”。

  茶是中国的特产,茶的原产地在中国,这是确定无疑的。世界上和我们同纬度的地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茶树,它不过是一棵树,我们叫它茶树。它有品饮的功用,其实我们捡任何一片树叶来冲冲,都可以当作茶来喝,只不过味道不那么好而已。在印度或在其他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都会有一些野生的茶树,但是他们都没有以茶作饮品的习俗。

  在印度,从来都是把茶当作药。印度开始尝试培植茶是在1834年,到现在才175年的历史,而真正的印度茶开始在市场上销售,到今天正好70年。1939年东印度公司在伦敦销售的茶,说得好听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说得不好听,就来自当年从福建偷盗过去的几百棵母株。所以印度的经典里边没有记载茶,实在是很正常的事情。印度人、英国人喝茶,乃至欧洲人、美国人喝茶,都是受中国人的影响:最早是汉武帝时代传到东南亚,后来中东一带慢慢喝茶,又传到欧洲去。美国人饮茶就非常晚了,那是受英国人习俗的影响。

  英国人之所以爱喝茶,特别是爱喝红茶,有些当地的特殊原因。因为英国水质偏硬,口感极差,而红茶特殊的香气和味道能掩盖水的异味,且恰好稍硬(偏碱)的水跟红茶的结合,能够产生一些特殊口味,再加上奶和糖,就形成英国的饮茶风俗。英国人喜欢喝下午茶,因为英国人午餐与晚餐间隔的时间太长,晚餐到八点钟才吃;再加上伦敦天气很糟糕,经常雨雾,动不动就变天,大家下班以后很少在外面参加社会活动,怎么办呢?就把社…

《十六届:《赵州禅茶颂》浅释(宗舜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