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交活动放在下午茶时间,所以在白金汉宫女王接待大家吃下午茶点,这是极高的礼遇。这些饮茶的习俗都是受中国影响。
茶是中国极其特殊的饮料,它对世界的贡献之大,甚至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今天喝一杯冰红茶、柠檬茶,似乎洋派、时尚,好像很“潮”。其实,所谓的冰红茶是美国家庭妇女的发明,历史极短。因为美国人最喜欢吃冷东西,冰淇淋、冷饮等,这些家庭主妇发现,把红茶一煮,放上冰块、加一点蜂蜜,口感特别好,再加上相对冰淇淋的高热量来讲,茶非常健康,所以极力推广冰茶。冰红茶、冰绿茶、冰乌龙茶等等,都是美国人的习俗,中国人的习惯是喝热茶不喝冰茶,而今天大家也跟着喝。这些习俗是很有趣的。
所以“瞿昙曾记莂”讲的是佛在当年心心相印、灯灯相传之际,就已经授记赵州古佛将把如来的传法一代一代传下去,已经预言赵州古佛借吃茶就能够接引无数的人。果然,“吃茶去”这则公案,历经千秋,到今天大家仍津津乐道;果然无形之中把禅法在普通老百姓中间推广开来。
今天我们中间有的人敢说不信佛,不过但凡爱喝茶的人对禅茶还是心存恭敬的,就是受赵州茶的影响。不信佛的人还能对赵州茶如此崇敬,这果然就是三宝佛陀当年授记过的一个机会,也是菩萨护念加持的作用。
第四句“鸿渐复添蛇”,鸿渐是陆羽的字,姓陆名羽字鸿渐。根据史书的记载,陆羽因为长得太丑,居然三岁时被家人遗弃。按说孩子再丑,我想父母也不至于遗弃他,不知他父母是什么人。陆羽被天门智积禅师在湖边捡到收养,这是在湖北的天门县。根据陆羽29岁写的自传,他说“字鸿渐”——《周易》里有一卦叫渐卦,是说鸿鹄高飞,时低时高、时高时低,循序渐进,鸿渐有这个意思;“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不光长得丑还结巴。但陆羽是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人,这么一个丑陋口吃的人,居然逃出寺院,混到一个戏班里演丑角,专门讲笑话逗人乐,了不起。他后来还著了一本笑话书。
陆羽爱茶,一生历游名山大川,亲自去探访茶的源头,找茶树,找水,去分辨各自的差异,于是就写了一本《茶经》,后世也称《陆子茶经》。《茶经》只有三卷,但确实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对茶的起源、用的水、茶质的选择等等,做了完备系统的说明。如果没有《茶经》,中国的茶文化今天发展成什么样呢?不大好想,历史不允许假设。不过我们也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果没有陆羽,会有其他人做同样的著述。但是,因缘际会,他选择了命运,命运也选择了他。他的使命就承载在这一部《茶经》上,他成为茶圣。
但是,什么叫做添蛇?画蛇添足,多事。陆羽《茶经》的系统总结,历代茶人视之为宝,成为整个茶科学知识的奠基,有开创茶业之功。如果谁的茶被陆羽品得好,身价立刻百倍。地位都这么高了,老和尚为什么还说陆羽这个人真是多事,写一部《茶经》画蛇添足呢?我理解,茶道、茶艺,都包含丰富的层面。比如说茶叶的加工制作乃至保存运输,基本上属于技术环节;茶叶在冲泡品鉴时用了一些手法,便升华到艺术的高度,称为茶艺;到更高的层面呢,我们通过对茶的品饮、跟茶的交流,从茶中感悟人生、感悟哲理、感悟禅意、感悟大道,这个时候,就从技术、艺术上升到了哲学。茶就不再是单纯的饮品,而成为修行的载体,它是一种工具。
所以,茶之至简至易,说它很简易,贩夫走卒都能以茶解渴;说它高贵,宋代龙团凤饼做好后要加麝香、涂膏油,贴上金箔剪的龙凤,这一饼可说价值甚巨,导致大家普遍视饮茶为极其奢侈的行为。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贡团茶改成散茶,不许再进贡团茶,耗费民力,就只用散茶。我们今天抓把茶叶来泡就是从明代开始。所以茶可低可高,极具包容之性——后面讲茶的品德还会讲到。我们理解,祖祖相传,心心相印,并不在吃茶这件事上。茶吃得再多,不过是妙玉所说的“饮牛”而已。一杯为品,二杯为饮,三杯就叫做饮牛,难道喝得越多就能悟道吗?
所以,道不在茶上,禅也不在茶上,写一本专门研究茶叶茶具茶水乃至种种技术的东西,可不就是挺多事的吗?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任何事物都要善待它的诚意。对于茶叶来说,它牺牲了自己,我记得明海大和尚讲过,说茶树牺牲生命,任人家去揉捻烘焙,最后在沸滚的水里获得新生,舒展了自己的生命,就是给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茶以牺牲给予我们足够的奉献,我们在品饮时,当然要对这生命抱有足够的诚意,才是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选好茶、好水,选好茶具,认真地去找好的冲泡方法,也并没有什么错误。所以《茶经》可作,也可以不作。从禅的角度来说,天地之间不妨存有这么一部著作,聊作我们大家对茶的牺牲的一种敬意。所以说,老和尚这句话是禅人本色,要我们不是死在吃茶这件事情上。“鸿渐复添蛇”,并不是否定《茶经》之意。
“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
瓯,是茶碗。里面倾注的是曹溪的水,曹溪在广东,是六祖所驻锡的地方。当年六祖获得五祖的衣钵之后,隐身于岭南,在广东一带,在韶州开演禅法,大阐禅风,讲出了《坛经》——古往今来中国人唯一被称为经的一部佛学著述,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瓯注曹溪之水,就是说心法的这一脉由赵州直接接到曹溪,曹溪禅是世尊祖祖相传。据说梁代一个天竺的婆罗门、梵僧到曹溪,一喝,哎呀,这个水太好了,这个地方极为殊胜,就在这里建一个寺好了,因为非常像印度的宝林山,就称为宝林寺。这是“瓯注曹溪水”。
再看“薪烧鹫岭桠”。烧,煮茶的时候要取活火来烹,炭头上有蓝色火苗的,既不见烟,又要有火,叫活火。我烹这碗茶,用的是曹溪的水,烧的是鹫岭的桠,枝桠,就是树枝。鹫岭就是著名的灵鹫山,佛经里所说的耆阇崛山,在古印度摩羯国的王舍城东北边,简称灵山,也叫灵岳、鹫峰。为什么呢?山峰尖尖像一只秃鹫的脑袋,印度山中多鹫。佛在这里宣讲了《妙法莲华经》等多部大乘经典,所以是佛教圣地。中国人特别喜欢印度,但凡灵山一定要跟印度沾上关系才行。譬如说普陀珞珈山,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在《华严经》里有专门记载,确实不在浙江的舟山群岛,而是在印度。我们因为供养观音大士特别灵验,于是就视普陀山作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其他的很多名山也是如此,比如鸡足山,就不细说了。叫灵鹫山的还有福建福清以北的鹫峰,杭州的飞来峰也叫灵鹫山。在佛经里记载比较明确的是五台山,明确指示说震旦国(中国)有五台山,文殊菩萨在那里应化清凉地。由此,印度的出家僧人毕生以朝拜一次五台山为最殊胜,这是一个特例。
我们讲到这里,就慢慢地契入禅宗一些老和尚对于禅茶的理解了。
“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
这两句不用做更多解释,因为每个参禅的出家人,对禅茶有一定的接触,都会有亲切的感受。整个虚空就像一个玉盏,里面盛满甘露;行云流水就是我的参学生涯。老和尚用非常美的语言阐释出本色衲僧所独具的行云流水般自在无碍的禅境。下面就出现了很关键的八个字:“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正、清、和、雅四气,喜、舍、慈、悲四朵花,提出了老和尚对禅茶的一种认识。我们前面说“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这是禅人质朴的境界。老和尚的态度是,这样行云流水般的生涯,需要用一种自在随缘的姿态来对待。他说:“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如果刻意地去品尝茶的滋味,感觉茶味淡薄。不是茶本身淡薄,是因为刻意,是因为执着,是因为我们心有挂碍。这时这个茶即便是至好的美味,喝起来也不觉得如何美妙。
但是如果我们随缘,随各种因缘来喝这碗茶,会感觉到真是无上妙味、甘露醍醐。我们昨晚在老和尚的会客室里聊了一会儿,有位居士就讲,追求一个没有遗憾的人生是他最大的目标。老和尚很感慨地说,唉,他这个目标就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啊,我们人生哪有一个没有遗憾啊?连佛都不例外。
佛也要受人诽谤,有人把木盆扣在肚子上,假扮说怀了佛的孩子,不如意吧?佛的亲族释迦族遭到屠杀,他没有办法救,不如意吧?佛的弟子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怎么死的呢?被一群外道拿砖头瓦块砸死的。众人看到说,这是佛最厉害的弟子、上首弟子,砸死他我们可以扬名立腕啊,于是围着目犍连尊者,把他砸得遍体是伤,挣扎着回到僧房。见了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问他,“你不是神通第一吗?你的神通哪去了?怎么会被人打成这样呢?”目犍连尊者说,“我被打的时候,神通两个字都不知道是怎么写的了。”不如意吧?
你看以佛的圆满福德,以目犍连尊者的智慧神通,尚且不能如意,不能事事无憾,何况一个凡庸之人,想要做到没有遗憾,这样的人生,确实是一个负累,因为抱着这样的心,处处斤斤计较,追求完美,处处去追求所谓的极致,已经跟随缘背离太远了。所以老和尚说“随缘得处佳”,暗含着不仅是茶的理,更含着禅的理,生活的哲理。
我们就从肤浅的角度来看,在你肚子饿的时候,吃个馒头觉得很满足,但是在你吃饱以后,哪怕让你再吃半个,都会不堪重负——馒头本身性质没有变化,你吃的前三个馒头跟这第四个馒头的面粉、蒸制工艺、味道完全没有差别,你的需求变化了。唯有随缘对待,逢茶喝茶,遇饭吃饭,困了睡觉,寒冷赶紧穿衣,这样才是真正云水自在的生活,才是一个禅人的境界。否则,就是天天给你最好的茶品饮,给你最好的美食,都会变成负担。所以老和尚讲的“随缘”两字深可玩味。
那么,随缘是不是真的没有原则、没有标准?可能有人会说,法师您既然说了随缘嘛,我本来还挺想供养你一些好茶,那就给你次的好了。不是的,好茶和次茶确实是有区别。好,刚才敢笑我的,我就吓唬吓唬你们,我是有分别没错,如果你们…
《十六届:《赵州禅茶颂》浅释(宗舜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