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六届:《赵州禅茶颂》浅释(宗舜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把预备送我的好茶换成次茶,你也有分别心,你也比我高明不到哪儿去。不要笑我,不笑的同学还有一点禅意,笑我的人跟我境界差不太远。

  我们说的是一个非常真切的道理,因为任何东西都有美丑、真假、善恶之别,无念、无别,只是说我们对境界没有分别执着的心的状态,并非境界本身没有美丑,所以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七宝池、八功德水,道路两旁的树木珍宝围绕,为什么不说堆的都是建筑垃圾呢?说佛都无分别了,还要讲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不是佛也挺执着吗?不是这样的,黄金本身在佛的眼里,跟土木平等,是因为他的心平等。如果事物本身无差别,那佛不用吃饭,天天吃沙子就好了。佛还是吃饭喝牛奶,受大家的供养,这些没有和我们常人两样。品质有精粗美丑,对待它却看你的心能不能平常。

  禅宗有许多吃茶的公案,其中讲到一位禅师非常有意思,皇帝请他去吃茶,他是一个老修行,根本没有什么礼数上的讲究,作揖坐下,拿了杯子“啧啧”作声,吃完茶看到杯里还有一点茶末,自己弄点水晃荡一下,仰头喝下去。要从茶礼上来说,极不守规矩,但是皇帝一看,龙心大悦,说这才是一个真正朴实的修行人。你看,一切就按着他的生活来走,他并没有觉得战战兢兢,所以一切取决于心。

  随缘的生活, 是说以平常的心态很淡定地看这些人事——这个词今天已经被扭曲,说出来显得古怪,而内心真实地充满了平静喜悦,时时就是在一种淡定、随缘的状态,也就是“正清和雅,喜舍慈悲”。

  “ 正清和” , 是文怀沙先生的三字真言, 说儒家从“正”、道家从“清”、佛家从“和”,“正清和”这三个字能涵盖三教。从我们的角度看,儒家固然真是讲中正为大,但孔子以仁、以礼作为立教儒家之本,不完全能用一个正字概括。道家的清,老子言,“一气化三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道家重一、重清,《道德经》里讲清气。和,佛家讲“和”,僧伽“六和敬”,这话也不错,但是佛家首重智慧解脱,讲中观正见,讲悲智双运,也不是和字能够概括的。所以文先生的三字真言,恐怕不能概括三教的真实状况。但是老和尚在后面加了一个“雅”、一个“气”,拿来说禅说茶,就立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尤其是说茶,“正、清、和、雅”就非常准确。茶,善利人,不害人。它性虽寒凉,却无毒性,反能解毒,就像君子一身正气,它能除邪秽、去腥膻。这是正气。

  清,清气。茶树生存的环境,最高处海拔2800米,低处离海平面几米也可以,但越是高山峻岭,产茶的品质越清,这种清雅的环境培养出的茶品清洁;任何污染加在它身上,它立刻就变味道,不再保有本色,宁愿牺牲不为瓦全,绝不和异味共存。茶道,茶事活动,一定要有洁具、净手的准备,都是表现出这种清气、清净整洁的气氛。所以说茶性清。

  和呢?茶具包容性,它充满和气,善待每一位,每人都能得到受用,所以茶性的和谐是能同任何东西调和。现在提倡本色品饮,不在茶里添加东西;早先喝茶是要加姜、加桂皮,那是因为制茶方法不太高妙,要掩盖煮茶的苦涩味道。今天的茶,只要简单冲泡,就能泡出本色。拿茶来泡饭,也非常香美。我有时没有胃口,就特地沏一壶好茶,倒到饭里,茶泡饭,吃点小咸菜,就是无上的妙味,天厨妙供,我看也不过如此。所以茶性极和,不排斥任何东西,能与任何东西和气共生。

  雅气,更不用说。茶,生的环境就高洁而雅;我们冲饮时,茶礼、茶具的精美,冲茶方式的一道一道步骤,都体现出高雅的氛围,反映出我们每个人的修养。再粗野的人喝茶,都必须放慢,放缓,心态放柔和,就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样,心急的人也是吃不了那一碗滚烫的茶。从环境的欣赏、字画的陈设、插花的技术,到茶品、水、具的选择,甚至来一点诗赋表达心境,整个茶事活动是一个品鉴过程。

  赵州一碗茶,这一套完整的茶礼、茶事程序,今天保存在日本。中国早期茶会很繁琐,从有钱人的角度来说是高雅,世俗的心态、贪人的习气就是如此,会把简单视为怠慢。你弄简单了,他不顺你这一套,喜欢繁琐的名堂,所以这样调伏他的心;等到大家慢慢入道,就会越来越简,一个小小的盖碗就很好,是不是?这就是雅气改造了我们的心灵。所以一个烦恼就有一个对治的方便,有简的,也有繁的,有增的,也有减的,看需要,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浙江已故的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提出茶有四德,叫“和敬廉美”;我们老和尚提出“正清和雅”四气,都是非常能反映茶的特色。

  “喜舍慈悲花”,这就把茶拉到禅、拉到佛教上面来了,必须要落到实处,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品饮赵州茶,体会赵州的禅境,升起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如果单纯喝茶,何必到这里呢?什么叫做“慈悲喜舍”呢?就是四种广大的利他心,能够令众生离苦得乐,也叫四等心、四梵行。

  什么叫慈无量心呢?就是给一切众生快乐。悲无量心,就是能够拔尽、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喜呢,就是不嫉妒众生享有安乐之心;我们平时解释,都是用欢喜来解释,但是还不准确。喜心是看到你达到了离苦得乐的境界,有任何一点好,就非常非常为你欢悦,感到你得道了,离解脱越来越近,你不再受苦,发自内心地不会嫉妒你。我们凡俗的人见不得人家好,但凡超过自己一点,甚至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我们心里是不是多少还会有点酸溜溜的?这种习性老在嫉妒别人,我落水也把你扯下来,大家都是一脚泥,心里就好过些,凡夫心是这样。

  而“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佛看我们每一个人都好像看独生子一样,心中充满怜愍:看到你有一点点不如意,我心中无限痛苦;看到你越来越好,心中就充满了慈爱欣悦。所以喜无量心不是单纯的欢喜高兴。

  舍最容易被误会,不是舍得,也不是布施、放下、看破的意思——我们有位老法师讲四无量心经常望文生义。舍心是平等之意。什么平等?看仇人跟看亲人是完全平等,态度上没有差异。这是非常难做到的。所以《俱舍论》里讲到修四无量心时说有个训练的方法:你先找一些跟你无亲无仇的人,观察他,感觉和他亲近了,能够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因为没有利害关系,能生起平等心;然后再找利害关系少的,最后才能观仇如亲,非常难。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里讲到这样的修行方式,也来源于《俱舍论》,而《俱舍论》讲的是来自佛经,这是四无量心的修法。所以这个舍心,是平等心。

  那么这四无量心和我们的茶有关系吗?老和尚在这里难道是凑了四个字与前面对称吗?不是。我们看,茶确实有这样的四心:

  慈是给予别人快乐,茶之美味带给我们欢愉健康不用说;茶还能除病、解毒,这不是在拔苦吗?悲无量心。茶的妙用非常广大,古人常把茶和药混在一起用。今天有人偶尔见到中医在药里用上一点茶,觉得稀罕无比,其实不要说茶是药,我们吃的药都是草根木皮,那么茶作药有什么好奇怪的?像福建福鼎一带出的陈年白茶——起码八年以上的,清热治感冒的功效非常好,当地人有点感冒都不去看医生,就把老白茶酽酽地沏一碗喝了就可以。茶拔除人的痛苦,还有很多妙用有待我们发掘,所以茶具有悲无量心。

  喜呢?它都全心全意地牺牲、奉献给我们了,还会嫉妒我们吗?天生它就是牺牲的,没有得到人们一点点好处,真是天生天养,为我们人所利用。茶真可说是彻底的无我、彻底的放下,把自己完全牺牲,没有任何索取。喜无量心。

  舍无量心,更是如此。不会因为他是个十恶不赦的人,喝起茶来便是苦的涩的,不给他喝好的;它也不会瞧不起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让茶味有所改变;同时它也不是特别喜欢老百姓、出家人,经我们一喝就变得甘美。它永远是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所以历史上也有一些奸臣、所谓的败类精于茶道。宋徽宗作《大观茶论》,堪称茶道高手,亡国之君啊,难道不说是坏人么,但茶对他也是平等。所以茶的品性真的就是“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

  我们这样去享受这碗茶的时候,是“人人亲受用”:我们只要亲自去喝去品饮,都能得到受用,得到好处。“处处绝尘渣”,因为清茶对我们最为有益,所以我们三碗茶喝后,觉得神清气爽;喝到七碗,两腋习习如生凉风,感觉已经长出翅膀,要飞到琼阁玉宇。茶能把我们的烦恼,我们的焦虑,我们的一切,都清洗得干干净净。

  “林下清和满,廛中敬寂夸。”老和尚在这里讲的是日本茶道的四德。“林下”是山野,“廛中”是闹市,古代平民城市里的居所,都叫廛中。这两句话要连在一块儿看,是说林下廛中都崇尚和敬清寂。不要误会了,说林下山野之人崇尚清气、和雅之气,而闹市中的人崇尚敬、崇尚寂。闹市还有什么敬寂可言呢?这是说,无论山野还是闹市,只要接受茶道清修,我们都会接受“和敬清寂”茶之四德。

  日本茶道提出的茶之四德,源自珠光禅师。珠光禅师曾到浙江余杭的径山寺学习中国茶道,茶道就是由他传入日本的。一位叫义政的将军问他茶道大意,珠光禅师答说:“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知此。”这句话是禅人的话,不是茶人的话。由于禅风、禅茶人人都得到受用,无论在山野还是闹市,都是一片和敬清寂之气,一片太平景象。

  “千年逢盛会,四海颂蒹葭。”所谓“千年逢盛会”,是指2005年10月19日的“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我有幸受邀参加,亲眼目睹了各国高手品茶论道,真是一次千年盛会。我与禅茶、与赵州的这段因缘,也就是因为这次盛会而更加广大,结了很多的善缘。

  “四海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秦风

  蒹葭》篇,大家都很熟悉,是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思念异地的友人,都用“蒹葭之思”,后来才窄化成对爱情的观念,《诗经》的本意并非如此。老和尚说,四海都在传诵《蒹葭》的诗篇,是大家都把茶友当朋友、当亲人看待,长久没见今日重逢,再次吟诵《蒹葭》篇的时候,觉得格外亲切。“蒹葭”这个词用意在此。

  最后, 老和尚这样解释: “ 三字禅茶意, 和风送迩遐。”

  “三字禅茶意”,三字禅,就是“吃茶去”。这三字禅茶之意,就像和风和气远近飘扬,“迩遐”一般写作“遐迩”,就是远近。无论远近,大家在赵州一味禅茶这样的熏养之下,感到和气充满。

  至此,《赵州禅茶颂》就画上了句号。但是,世间所萦绕的那股正清和雅之气,喜舍慈悲之花,还有和风远近吹送所传达出来的浓浓的禅茶之意,却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乐。其实这三字禅茶意,不光是在远近,也在今古——远近是空间,今古是时间的概念,今古远近时空交错的中间,都能感到浓浓的禅意。

  赵州这碗茶,亘古回味,余味无穷。启功老人家写过一首极好的诗,我把它当作讲课的结束。他说:

  七碗神功说玉川,生风枉托地行仙。

  赵州一语吃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

  三字禅的千古传诵,正是因为它是真正的佛祖源流,正脉传心的法要,诸佛的妙谛,祖师的正见;而老和尚又把“吃茶去”这禅茶一味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们今天有幸在夏令营中学习《赵州禅茶颂》,希望大家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十六届:《赵州禅茶颂》浅释(宗舜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