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六屆:《趙州禅茶頌》淺釋(宗舜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把預備送我的好茶換成次茶,你也有分別心,你也比我高明不到哪兒去。不要笑我,不笑的同學還有一點禅意,笑我的人跟我境界差不太遠。

  我們說的是一個非常真切的道理,因爲任何東西都有美醜、真假、善惡之別,無念、無別,只是說我們對境界沒有分別執著的心的狀態,並非境界本身沒有美醜,所以極樂世界黃金爲地,七寶池、八功德水,道路兩旁的樹木珍寶圍繞,爲什麼不說堆的都是建築垃圾呢?說佛都無分別了,還要講極樂世界黃金爲地,不是佛也挺執著嗎?不是這樣的,黃金本身在佛的眼裏,跟土木平等,是因爲他的心平等。如果事物本身無差別,那佛不用吃飯,天天吃沙子就好了。佛還是吃飯喝牛奶,受大家的供養,這些沒有和我們常人兩樣。品質有精粗美醜,對待它卻看你的心能不能平常。

  禅宗有許多吃茶的公案,其中講到一位禅師非常有意思,皇帝請他去吃茶,他是一個老修行,根本沒有什麼禮數上的講究,作揖坐下,拿了杯子“啧啧”作聲,吃完茶看到杯裏還有一點茶末,自己弄點水晃蕩一下,仰頭喝下去。要從茶禮上來說,極不守規矩,但是皇帝一看,龍心大悅,說這才是一個真正樸實的修行人。你看,一切就按著他的生活來走,他並沒有覺得戰戰兢兢,所以一切取決于心。

  隨緣的生活, 是說以平常的心態很淡定地看這些人事——這個詞今天已經被扭曲,說出來顯得古怪,而內心真實地充滿了平靜喜悅,時時就是在一種淡定、隨緣的狀態,也就是“正清和雅,喜舍慈悲”。

  “ 正清和” , 是文懷沙先生的叁字真言, 說儒家從“正”、道家從“清”、佛家從“和”,“正清和”這叁個字能涵蓋叁教。從我們的角度看,儒家固然真是講中正爲大,但孔子以仁、以禮作爲立教儒家之本,不完全能用一個正字概括。道家的清,老子言,“一氣化叁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道家重一、重清,《道德經》裏講清氣。和,佛家講“和”,僧伽“六和敬”,這話也不錯,但是佛家首重智慧解脫,講中觀正見,講悲智雙運,也不是和字能夠概括的。所以文先生的叁字真言,恐怕不能概括叁教的真實狀況。但是老和尚在後面加了一個“雅”、一個“氣”,拿來說禅說茶,就立刻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尤其是說茶,“正、清、和、雅”就非常准確。茶,善利人,不害人。它性雖寒涼,卻無毒性,反能解毒,就像君子一身正氣,它能除邪穢、去腥膻。這是正氣。

  清,清氣。茶樹生存的環境,最高處海拔2800米,低處離海平面幾米也可以,但越是高山峻嶺,産茶的品質越清,這種清雅的環境培養出的茶品清潔;任何汙染加在它身上,它立刻就變味道,不再保有本色,甯願犧牲不爲瓦全,絕不和異味共存。茶道,茶事活動,一定要有潔具、淨手的准備,都是表現出這種清氣、清淨整潔的氣氛。所以說茶性清。

  和呢?茶具包容性,它充滿和氣,善待每一位,每人都能得到受用,所以茶性的和諧是能同任何東西調和。現在提倡本色品飲,不在茶裏添加東西;早先喝茶是要加姜、加桂皮,那是因爲製茶方法不太高妙,要掩蓋煮茶的苦澀味道。今天的茶,只要簡單沖泡,就能泡出本色。拿茶來泡飯,也非常香美。我有時沒有胃口,就特地沏一壺好茶,倒到飯裏,茶泡飯,吃點小鹹菜,就是無上的妙味,天廚妙供,我看也不過如此。所以茶性極和,不排斥任何東西,能與任何東西和氣共生。

  雅氣,更不用說。茶,生的環境就高潔而雅;我們沖飲時,茶禮、茶具的精美,沖茶方式的一道一道步驟,都體現出高雅的氛圍,反映出我們每個人的修養。再粗野的人喝茶,都必須放慢,放緩,心態放柔和,就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樣,心急的人也是吃不了那一碗滾燙的茶。從環境的欣賞、字畫的陳設、插花的技術,到茶品、水、具的選擇,甚至來一點詩賦表達心境,整個茶事活動是一個品鑒過程。

  趙州一碗茶,這一套完整的茶禮、茶事程序,今天保存在日本。中國早期茶會很繁瑣,從有錢人的角度來說是高雅,世俗的心態、貪人的習氣就是如此,會把簡單視爲怠慢。你弄簡單了,他不順你這一套,喜歡繁瑣的名堂,所以這樣調伏他的心;等到大家慢慢入道,就會越來越簡,一個小小的蓋碗就很好,是不是?這就是雅氣改造了我們的心靈。所以一個煩惱就有一個對治的方便,有簡的,也有繁的,有增的,也有減的,看需要,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浙江已故的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提出茶有四德,叫“和敬廉美”;我們老和尚提出“正清和雅”四氣,都是非常能反映茶的特色。

  “喜舍慈悲花”,這就把茶拉到禅、拉到佛教上面來了,必須要落到實處,因爲我們能夠通過品飲趙州茶,體會趙州的禅境,升起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如果單純喝茶,何必到這裏呢?什麼叫做“慈悲喜舍”呢?就是四種廣大的利他心,能夠令衆生離苦得樂,也叫四等心、四梵行。

  什麼叫慈無量心呢?就是給一切衆生快樂。悲無量心,就是能夠拔盡、解除一切衆生的痛苦。喜呢,就是不嫉妒衆生享有安樂之心;我們平時解釋,都是用歡喜來解釋,但是還不准確。喜心是看到你達到了離苦得樂的境界,有任何一點好,就非常非常爲你歡悅,感到你得道了,離解脫越來越近,你不再受苦,發自內心地不會嫉妒你。我們凡俗的人見不得人家好,但凡超過自己一點,甚至和自己毫無關系的,我們心裏是不是多少還會有點酸溜溜的?這種習性老在嫉妒別人,我落水也把你扯下來,大家都是一腳泥,心裏就好過些,凡夫心是這樣。

  而“佛視衆生,猶如一子”,佛看我們每一個人都好像看獨生子一樣,心中充滿憐愍:看到你有一點點不如意,我心中無限痛苦;看到你越來越好,心中就充滿了慈愛欣悅。所以喜無量心不是單純的歡喜高興。

  舍最容易被誤會,不是舍得,也不是布施、放下、看破的意思——我們有位老法師講四無量心經常望文生義。舍心是平等之意。什麼平等?看仇人跟看親人是完全平等,態度上沒有差異。這是非常難做到的。所以《俱舍論》裏講到修四無量心時說有個訓練的方法:你先找一些跟你無親無仇的人,觀察他,感覺和他親近了,能夠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他,因爲沒有利害關系,能生起平等心;然後再找利害關系少的,最後才能觀仇如親,非常難。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裏講到這樣的修行方式,也來源于《俱舍論》,而《俱舍論》講的是來自佛經,這是四無量心的修法。所以這個舍心,是平等心。

  那麼這四無量心和我們的茶有關系嗎?老和尚在這裏難道是湊了四個字與前面對稱嗎?不是。我們看,茶確實有這樣的四心:

  慈是給予別人快樂,茶之美味帶給我們歡愉健康不用說;茶還能除病、解毒,這不是在拔苦嗎?悲無量心。茶的妙用非常廣大,古人常把茶和藥混在一起用。今天有人偶爾見到中醫在藥裏用上一點茶,覺得稀罕無比,其實不要說茶是藥,我們吃的藥都是草根木皮,那麼茶作藥有什麼好奇怪的?像福建福鼎一帶出的陳年白茶——起碼八年以上的,清熱治感冒的功效非常好,當地人有點感冒都不去看醫生,就把老白茶酽酽地沏一碗喝了就可以。茶拔除人的痛苦,還有很多妙用有待我們發掘,所以茶具有悲無量心。

  喜呢?它都全心全意地犧牲、奉獻給我們了,還會嫉妒我們嗎?天生它就是犧牲的,沒有得到人們一點點好處,真是天生天養,爲我們人所利用。茶真可說是徹底的無我、徹底的放下,把自己完全犧牲,沒有任何索取。喜無量心。

  舍無量心,更是如此。不會因爲他是個十惡不赦的人,喝起茶來便是苦的澀的,不給他喝好的;它也不會瞧不起我們普通老百姓而讓茶味有所改變;同時它也不是特別喜歡老百姓、出家人,經我們一喝就變得甘美。它永遠是平等對待每一個人。所以曆史上也有一些奸臣、所謂的敗類精于茶道。宋徽宗作《大觀茶論》,堪稱茶道高手,亡國之君啊,難道不說是壞人麼,但茶對他也是平等。所以茶的品性真的就是“正清和雅氣,喜舍慈悲花”。

  我們這樣去享受這碗茶的時候,是“人人親受用”:我們只要親自去喝去品飲,都能得到受用,得到好處。“處處絕塵渣”,因爲清茶對我們最爲有益,所以我們叁碗茶喝後,覺得神清氣爽;喝到七碗,兩腋習習如生涼風,感覺已經長出翅膀,要飛到瓊閣玉宇。茶能把我們的煩惱,我們的焦慮,我們的一切,都清洗得幹幹淨淨。

  “林下清和滿,廛中敬寂誇。”老和尚在這裏講的是日本茶道的四德。“林下”是山野,“廛中”是鬧市,古代平民城市裏的居所,都叫廛中。這兩句話要連在一塊兒看,是說林下廛中都崇尚和敬清寂。不要誤會了,說林下山野之人崇尚清氣、和雅之氣,而鬧市中的人崇尚敬、崇尚寂。鬧市還有什麼敬寂可言呢?這是說,無論山野還是鬧市,只要接受茶道清修,我們都會接受“和敬清寂”茶之四德。

  日本茶道提出的茶之四德,源自珠光禅師。珠光禅師曾到浙江余杭的徑山寺學習中國茶道,茶道就是由他傳入日本的。一位叫義政的將軍問他茶道大意,珠光禅師答說:“一味清淨,法喜禅悅,趙州知此,陸羽未曾知此。”這句話是禅人的話,不是茶人的話。由于禅風、禅茶人人都得到受用,無論在山野還是鬧市,都是一片和敬清寂之氣,一片太平景象。

  “千年逢盛會,四海頌蒹葭。”所謂“千年逢盛會”,是指2005年10月19日的“天下趙州禅茶文化交流大會”,我有幸受邀參加,親眼目睹了各國高手品茶論道,真是一次千年盛會。我與禅茶、與趙州的這段因緣,也就是因爲這次盛會而更加廣大,結了很多的善緣。

  “四海頌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

  秦風

  蒹葭》篇,大家都很熟悉,是表達對故人的思念之情。思念異地的友人,都用“蒹葭之思”,後來才窄化成對愛情的觀念,《詩經》的本意並非如此。老和尚說,四海都在傳誦《蒹葭》的詩篇,是大家都把茶友當朋友、當親人看待,長久沒見今日重逢,再次吟誦《蒹葭》篇的時候,覺得格外親切。“蒹葭”這個詞用意在此。

  最後, 老和尚這樣解釋: “ 叁字禅茶意, 和風送迩遐。”

  “叁字禅茶意”,叁字禅,就是“吃茶去”。這叁字禅茶之意,就像和風和氣遠近飄揚,“迩遐”一般寫作“遐迩”,就是遠近。無論遠近,大家在趙州一味禅茶這樣的熏養之下,感到和氣充滿。

  至此,《趙州禅茶頌》就畫上了句號。但是,世間所萦繞的那股正清和雅之氣,喜舍慈悲之花,還有和風遠近吹送所傳達出來的濃濃的禅茶之意,卻能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歡樂。其實這叁字禅茶意,不光是在遠近,也在今古——遠近是空間,今古是時間的概念,今古遠近時空交錯的中間,都能感到濃濃的禅意。

  趙州這碗茶,亘古回味,余味無窮。啓功老人家寫過一首極好的詩,我把它當作講課的結束。他說:

  七碗神功說玉川,生風枉托地行仙。

  趙州一語吃茶去,截斷群流叁字禅。

  叁字禅的千古傳誦,正是因爲它是真正的佛祖源流,正脈傳心的法要,諸佛的妙谛,祖師的正見;而老和尚又把“吃茶去”這禅茶一味的精神發揚光大。我們今天有幸在夏令營中學習《趙州禅茶頌》,希望大家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十六屆:《趙州禅茶頌》淺釋(宗舜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