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六屆:《趙州禅茶頌》淺釋(宗舜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交活動放在下午茶時間,所以在白金漢宮女王接待大家吃下午茶點,這是極高的禮遇。這些飲茶的習俗都是受中國影響。

  茶是中國極其特殊的飲料,它對世界的貢獻之大,甚至超過我們的想象。我們今天喝一杯冰紅茶、檸檬茶,似乎洋派、時尚,好像很“潮”。其實,所謂的冰紅茶是美國家庭婦女的發明,曆史極短。因爲美國人最喜歡吃冷東西,冰淇淋、冷飲等,這些家庭主婦發現,把紅茶一煮,放上冰塊、加一點蜂蜜,口感特別好,再加上相對冰淇淋的高熱量來講,茶非常健康,所以極力推廣冰茶。冰紅茶、冰綠茶、冰烏龍茶等等,都是美國人的習俗,中國人的習慣是喝熱茶不喝冰茶,而今天大家也跟著喝。這些習俗是很有趣的。

  所以“瞿昙曾記莂”講的是佛在當年心心相印、燈燈相傳之際,就已經授記趙州古佛將把如來的傳法一代一代傳下去,已經預言趙州古佛借吃茶就能夠接引無數的人。果然,“吃茶去”這則公案,曆經千秋,到今天大家仍津津樂道;果然無形之中把禅法在普通老百姓中間推廣開來。

  今天我們中間有的人敢說不信佛,不過但凡愛喝茶的人對禅茶還是心存恭敬的,就是受趙州茶的影響。不信佛的人還能對趙州茶如此崇敬,這果然就是叁寶佛陀當年授記過的一個機會,也是菩薩護念加持的作用。

  第四句“鴻漸複添蛇”,鴻漸是陸羽的字,姓陸名羽字鴻漸。根據史書的記載,陸羽因爲長得太醜,居然叁歲時被家人遺棄。按說孩子再醜,我想父母也不至于遺棄他,不知他父母是什麼人。陸羽被天門智積禅師在湖邊撿到收養,這是在湖北的天門縣。根據陸羽29歲寫的自傳,他說“字鴻漸”——《周易》裏有一卦叫漸卦,是說鴻鹄高飛,時低時高、時高時低,循序漸進,鴻漸有這個意思;“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雲之口吃”,不光長得醜還結巴。但陸羽是不肯向命運低頭的人,這麼一個醜陋口吃的人,居然逃出寺院,混到一個戲班裏演醜角,專門講笑話逗人樂,了不起。他後來還著了一本笑話書。

  陸羽愛茶,一生曆遊名山大川,親自去探訪茶的源頭,找茶樹,找水,去分辨各自的差異,于是就寫了一本《茶經》,後世也稱《陸子茶經》。《茶經》只有叁卷,但確實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對茶的起源、用的水、茶質的選擇等等,做了完備系統的說明。如果沒有《茶經》,中國的茶文化今天發展成什麼樣呢?不大好想,曆史不允許假設。不過我們也可以想象在那樣一個時代,如果沒有陸羽,會有其他人做同樣的著述。但是,因緣際會,他選擇了命運,命運也選擇了他。他的使命就承載在這一部《茶經》上,他成爲茶聖。

  但是,什麼叫做添蛇?畫蛇添足,多事。陸羽《茶經》的系統總結,曆代茶人視之爲寶,成爲整個茶科學知識的奠基,有開創茶業之功。如果誰的茶被陸羽品得好,身價立刻百倍。地位都這麼高了,老和尚爲什麼還說陸羽這個人真是多事,寫一部《茶經》畫蛇添足呢?我理解,茶道、茶藝,都包含豐富的層面。比如說茶葉的加工製作乃至保存運輸,基本上屬于技術環節;茶葉在沖泡品鑒時用了一些手法,便升華到藝術的高度,稱爲茶藝;到更高的層面呢,我們通過對茶的品飲、跟茶的交流,從茶中感悟人生、感悟哲理、感悟禅意、感悟大道,這個時候,就從技術、藝術上升到了哲學。茶就不再是單純的飲品,而成爲修行的載體,它是一種工具。

  所以,茶之至簡至易,說它很簡易,販夫走卒都能以茶解渴;說它高貴,宋代龍團鳳餅做好後要加麝香、塗膏油,貼上金箔剪的龍鳳,這一餅可說價值甚巨,導致大家普遍視飲茶爲極其奢侈的行爲。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以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貢團茶改成散茶,不許再進貢團茶,耗費民力,就只用散茶。我們今天抓把茶葉來泡就是從明代開始。所以茶可低可高,極具包容之性——後面講茶的品德還會講到。我們理解,祖祖相傳,心心相印,並不在吃茶這件事上。茶吃得再多,不過是妙玉所說的“飲牛”而已。一杯爲品,二杯爲飲,叁杯就叫做飲牛,難道喝得越多就能悟道嗎?

  所以,道不在茶上,禅也不在茶上,寫一本專門研究茶葉茶具茶水乃至種種技術的東西,可不就是挺多事的嗎?但從另一個角度說,任何事物都要善待它的誠意。對于茶葉來說,它犧牲了自己,我記得明海大和尚講過,說茶樹犧牲生命,任人家去揉撚烘焙,最後在沸滾的水裏獲得新生,舒展了自己的生命,就是給我們帶來身心的愉悅。茶以犧牲給予我們足夠的奉獻,我們在品飲時,當然要對這生命抱有足夠的誠意,才是尊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選好茶、好水,選好茶具,認真地去找好的沖泡方法,也並沒有什麼錯誤。所以《茶經》可作,也可以不作。從禅的角度來說,天地之間不妨存有這麼一部著作,聊作我們大家對茶的犧牲的一種敬意。所以說,老和尚這句話是禅人本色,要我們不是死在吃茶這件事情上。“鴻漸複添蛇”,並不是否定《茶經》之意。

  “瓯注曹溪水,薪燒鹫嶺桠。”

  瓯,是茶碗。裏面傾注的是曹溪的水,曹溪在廣東,是六祖所駐錫的地方。當年六祖獲得五祖的衣缽之後,隱身于嶺南,在廣東一帶,在韶州開演禅法,大闡禅風,講出了《壇經》——古往今來中國人唯一被稱爲經的一部佛學著述,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瓯注曹溪之水,就是說心法的這一脈由趙州直接接到曹溪,曹溪禅是世尊祖祖相傳。據說梁代一個天竺的婆羅門、梵僧到曹溪,一喝,哎呀,這個水太好了,這個地方極爲殊勝,就在這裏建一個寺好了,因爲非常像印度的寶林山,就稱爲寶林寺。這是“瓯注曹溪水”。

  再看“薪燒鹫嶺桠”。燒,煮茶的時候要取活火來烹,炭頭上有藍色火苗的,既不見煙,又要有火,叫活火。我烹這碗茶,用的是曹溪的水,燒的是鹫嶺的桠,枝桠,就是樹枝。鹫嶺就是著名的靈鹫山,佛經裏所說的耆阇崛山,在古印度摩羯國的王舍城東北邊,簡稱靈山,也叫靈嶽、鹫峰。爲什麼呢?山峰尖尖像一只禿鹫的腦袋,印度山中多鹫。佛在這裏宣講了《妙法蓮華經》等多部大乘經典,所以是佛教聖地。中國人特別喜歡印度,但凡靈山一定要跟印度沾上關系才行。譬如說普陀珞珈山,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在《華嚴經》裏有專門記載,確實不在浙江的舟山群島,而是在印度。我們因爲供養觀音大士特別靈驗,于是就視普陀山作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其他的很多名山也是如此,比如雞足山,就不細說了。叫靈鹫山的還有福建福清以北的鹫峰,杭州的飛來峰也叫靈鹫山。在佛經裏記載比較明確的是五臺山,明確指示說震旦國(中國)有五臺山,文殊菩薩在那裏應化清涼地。由此,印度的出家僧人畢生以朝拜一次五臺山爲最殊勝,這是一個特例。

  我們講到這裏,就慢慢地契入禅宗一些老和尚對于禅茶的理解了。

  “虛空爲玉盞,雲水是生涯。”

  這兩句不用做更多解釋,因爲每個參禅的出家人,對禅茶有一定的接觸,都會有親切的感受。整個虛空就像一個玉盞,裏面盛滿甘露;行雲流水就是我的參學生涯。老和尚用非常美的語言闡釋出本色衲僧所獨具的行雲流水般自在無礙的禅境。下面就出現了很關鍵的八個字:“正清和雅氣,喜舍慈悲花。”正、清、和、雅四氣,喜、舍、慈、悲四朵花,提出了老和尚對禅茶的一種認識。我們前面說“虛空爲玉盞,雲水是生涯”,這是禅人質樸的境界。老和尚的態度是,這樣行雲流水般的生涯,需要用一種自在隨緣的姿態來對待。他說:“著意嘗來淡,隨緣得處佳。”如果刻意地去品嘗茶的滋味,感覺茶味淡薄。不是茶本身淡薄,是因爲刻意,是因爲執著,是因爲我們心有挂礙。這時這個茶即便是至好的美味,喝起來也不覺得如何美妙。

  但是如果我們隨緣,隨各種因緣來喝這碗茶,會感覺到真是無上妙味、甘露醍醐。我們昨晚在老和尚的會客室裏聊了一會兒,有位居士就講,追求一個沒有遺憾的人生是他最大的目標。老和尚很感慨地說,唉,他這個目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是啊,我們人生哪有一個沒有遺憾啊?連佛都不例外。

  佛也要受人誹謗,有人把木盆扣在肚子上,假扮說懷了佛的孩子,不如意吧?佛的親族釋迦族遭到屠殺,他沒有辦法救,不如意吧?佛的弟子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怎麼死的呢?被一群外道拿磚頭瓦塊砸死的。衆人看到說,這是佛最厲害的弟子、上首弟子,砸死他我們可以揚名立腕啊,于是圍著目犍連尊者,把他砸得遍體是傷,掙紮著回到僧房。見了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問他,“你不是神通第一嗎?你的神通哪去了?怎麼會被人打成這樣呢?”目犍連尊者說,“我被打的時候,神通兩個字都不知道是怎麼寫的了。”不如意吧?

  你看以佛的圓滿福德,以目犍連尊者的智慧神通,尚且不能如意,不能事事無憾,何況一個凡庸之人,想要做到沒有遺憾,這樣的人生,確實是一個負累,因爲抱著這樣的心,處處斤斤計較,追求完美,處處去追求所謂的極致,已經跟隨緣背離太遠了。所以老和尚說“隨緣得處佳”,暗含著不僅是茶的理,更含著禅的理,生活的哲理。

  我們就從膚淺的角度來看,在你肚子餓的時候,吃個饅頭覺得很滿足,但是在你吃飽以後,哪怕讓你再吃半個,都會不堪重負——饅頭本身性質沒有變化,你吃的前叁個饅頭跟這第四個饅頭的面粉、蒸製工藝、味道完全沒有差別,你的需求變化了。唯有隨緣對待,逢茶喝茶,遇飯吃飯,困了睡覺,寒冷趕緊穿衣,這樣才是真正雲水自在的生活,才是一個禅人的境界。否則,就是天天給你最好的茶品飲,給你最好的美食,都會變成負擔。所以老和尚講的“隨緣”兩字深可玩味。

  那麼,隨緣是不是真的沒有原則、沒有標准?可能有人會說,法師您既然說了隨緣嘛,我本來還挺想供養你一些好茶,那就給你次的好了。不是的,好茶和次茶確實是有區別。好,剛才敢笑我的,我就嚇唬嚇唬你們,我是有分別沒錯,如果你們…

《十六屆:《趙州禅茶頌》淺釋(宗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