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口诀见鬘

  《口诀见鬘》

  大阿阇梨莲花生 造

  沈卫荣 译汉

  藏名:Man ngag lta ba”i phreng ba zhes bya ba bzhugs so

  汉言:口诀见鬘

  总摄见与乘等差别之记要

  (lTa ba dang theg pa La stsogs pa”i khyad par bsdus Pa”i bskyud byang)

  顶礼薄伽梵妙吉祥童子(Maunjusrikumara)及金刚法(Vajradharma)

  世间有情所持之颠倒见无数,概而言之则有四种:

  一、庸常(见)①;

  二、顺世(见)②;

  三、断边(见)③;

  四、外道(见)④。

  庸常者,乃不悟诸法有无因果之一切无明众。

  顺世者,不悟有无今生来世,依持世间之秘密句⑤而成就今生一世之财富与威势。  

  断边者,乃以诸法无有因果,且诸法皆於今生一世中突然而生,此即持断灭见者。

  外道者,乃於诸法周遍计度之常我见者。於彼复有无因有果之见⑥、因果颠倒之见、有因无果之见等。

  如是,皆无明之见。

  於出世间之道亦有两种(见):

  一、性相乘;

  二、金刚乘。

  于性相乘,复有三种:

  一、声闻乘

  二、独觉乘

  三、菩萨乘

  诸入声闻乘者之见,见外道等由增损而周遍计度,或持诸法本无之断见;或持常等有见,如见绳为蛇。如是等实皆无有。于蕴(skandha)、界(dhatu)、处 (ayatana)等四大种之极微尘与识者,见胜义有,由修四圣谛次第成就四种果。

  诸入独觉乘者之见,见外道等由增损而周遍计度之常我等为无,与(入)声闻乘(者)同。较彼殊胜者乃于色蕴法处了知无我,且于得独觉之果时,亦不似(入)声闻(乘者)须观待善知识,即依往昔串习之力,由十二支缘起,证悟甚深法性之义,而得独觉之果。

  诸入菩萨乘者之见,以诸染、净之法,于胜义皆无实自性者也;然於世俗,虽亦只是幻象,然有各各不间杂之性相。彼等欲行十波罗蜜多,次第经历十地果,尔後成就无上菩提。

  金刚乘亦分为三:

  一、事续乘;

  二、两俱续乘⑦;

  三、瑜伽续乘。

  诸入事续乘者之见,以于胜义无生无灭,然於世俗则观修本尊之色身,如修其身相、密意标帜、念咒、净身、择时节及星曜辰宿等,主要以资具与因缘会聚之力成就。

  诸入两俱续乘者之见,以於胜义无生无灭,然于世俗,则观修本尊之身相,以观修具四种真实⑧之等持,与观待资具与因缘等二者而成就。

  诸入瑜伽续乘者之见分二:

  一、外瑜伽能仁续之乘⑨;

  二、内瑜伽方便续之乘。

  于彼,诸入外瑜伽能仁续乘者之见,主要不依持外部资具,而以胜义无生无灭之佛父、佛母,以及与彼无异心续之清净等持,观修具四手印⑩圣者色身之瑜伽而得成就。

  诸入内瑜伽方便续乘者之见,复分三种:

  一、生起法;

  二、圆满法;(11)

  三、大圆满法。

  “生起法”者,(行者)依三等持次第生起庄严坛城以作修证而得成就。

  “圆满法”者,於胜义,佛父佛母无生无灭,无分别义,不离中观法界;于世俗则亦明修圣者之色身,且以平等不杂之修证而得成就。

  “大圆满法”者,证悟世间、出世间无分别诸法无始以来即是身、语、意坛城之自性而作修证。

  复次,《(秘密藏)续》有云:

  “所谓五支金刚蕴 世间共许五等觉

   一切界及一切入 即是菩萨之坛城

   地乃佛眼水我执 火是白衣风度母

   空为法界自在母 三界无始佛净土”(12)

  有寂诸法本来无生,一切所作能作之幻象本来乃五方善逝佛父母之自性,故诸法自然涅槃。五大者,即五佛母之自性;五蕴者,即五部佛(之自性);四识者,即四菩萨之自性;四境者,即四美妙天女之自性;四根者,即四菩萨之自性;四时者,即四供养天女之自性;身之根、识、境以及由彼生起之菩提心者(13),即四忿怒尊之自性;四常断边者,即四忿怒母之自性;意之识者,即菩提心金刚普贤佛之自性;境法之有为无为者,即法行母普贤佛母之自性。彼等本来亦乃现证等觉之自性,而非由彼道证成。如是,十方三时三界等有为、无为诸法,无不出自自心。

   故云:

   “一一证悟自心性 即彼菩提正等觉

   亦即三有诸世间 亦即彼等诸大种(14)

   复有云:

   “堵法住心中 心住虚空中 虚空无处住”(15)

   亦复有云:

   “诸法本性空 诸法本清净

   诸法皆光明 诸法自涅槃

   诸法本圆觉”

  如是云云者,即大圆满法也。

  彼“大圆满法”者,由四种证悟之道而得胜解。於彼,“大圆满”者乃圆满福德与智慧之资粮,是故乃果法任运成就之义,“法”者,即入於此义(之四种证悟)。

  四种证悟者:

  一、一因证悟;

  二、种字证悟;

  三、加持证悟;

  四、现观证悟。

  “一因证悟”者,诸法於胜义皆无生,故非互异,於世俗乃幻化之性相,亦非互异。无生者显现种种幻化,如水中之月。能作所作与幻化自身无自性,因无生,故於世俗与胜义皆无别,是为一因证悟。

  “种字证悟”者,诸法无生即(阿)字,乃语之自性;无生者自身显现为幻化且能作所作者,即 字,乃身之自性;如是证悟之本觉、亦即无有中边之幻化智,即 字,乃意之自性,是为(种字)证悟也。

  “加持证悟”者,譬如茜草具加持力能令白布现为红布,“一因”及“种子”亦具加持力令诸法现为正觉(境界),是为“加持证悟”也。

  “现观证悟”者,诸法无始以来住于正等觉(16),彼与经教、口诀亦非相违,然亦非唯依经教、口诀之句,实以自身之本觉於心之深处得胜解,是为现观证悟也。

  由道得胜解者,明四种证悟之义者即是瑜伽行者之道也。彼亦非如观待因成而果生之时,而是由自身现观而得证悟与胜解。

  于彼,由三性相而得圆满义:

  一、明四种证悟之法者,为“知”之性相;

  二、无间串习者,为“入”之性相;

  三、以串习之力现前者,为“果”之性相。

  由此三性相显示关联、需要与极需要。

  于彼,“关联”者,诸假施设为染、净之法,无始以来即身、语、意之体性,自觉之本性;且了悟加持之义,即是因位上“知”之性相。彼乃成无上等觉之因,乃与彼义关联也。

  “需要”者,诸假施设为染、净之法与五药、五甘露等,无始以来为觉者之大平等,无取舍而行,此者乃“入”之性相。彼乃成无上等觉之因,故乃需要也。

  “极需要”者,诸特别假施设为染、净之法与五药、五甘露者,无始以来於觉者之大平等性,无有取舍、任运成就,是故生死轮回者,乃於无始以来无上等觉之自性、涅槃之性相中任运成就,故即“果”之性相,现前身、语、意无尽庄严轮,乃极需要也。

  为证得任运成就之瑜伽,当精进於於念修、近念、成、大成之义。(17)

  “念修”者,即了知菩提心;复次,诸法无始以来乃等觉之自性,证悟此非由道而成就,亦非由对冶而改作。

  “近念”者,即知自我为本尊。复次,因诸法无始以来即为觉者之自性,故 (虽)证悟自我亦即本尊,但却非如是即为成就。

  “成”者,即生起般若也。复次,证悟大般若(佛母)者即虚空界,而显现为地、水、火、风四(大种),即无始以来施功用行之般若。

  “大成”者,即方便与智慧之关联。复次,五大般若(佛母)之智慧,於虚空之空性中与五蕴之佛、方便之父,无始以来无愿双运,由此关联,菩提心与幻化(二者)如姊妹之自性,即无始以来觉之义理,幻化与幻化游戏,且即于胜乐幻化之相续喜乐时,无相之义与不可得空相等,即通达而任运成就,复调伏四魔、成就究竟义。

  诸法无始以来清净,乃如意之越量宫、广大无间轮、入于无始以来无上坛城。听闻万便乘之经典者,乃开眼也;证悟义者,乃见坛城也;证悟而後串习者,乃入于坛城也;入後现前者,则得大成就也。如是此法者,乃大圆满究竟义,即于“字鬘大集地”(18)任运成就。上智士夫明无始以来觉者之义,为无始以来等觉,缓急(稳步)行于串习(19),非是庸常者所作。庸常者闻而思之,然不得信解於甚深真实。复因不得信解与庸常之智难以理解故,则起不知真实与甚深之行相,思维(此等教法),尽皆虚妄,遂亦谤上智士夫,生起轻视之心。以甚为秘密故,赐名曰极密之乘。职是之故,于证悟诸法乃无始以来等觉之义之心生起以前,则应以下乘利益有情,令化机不虐耗。阿阇梨者当妙通诸乘,知轮回之过患与湼槃之功德。只知少分者万不可持阿阇梨之地。

  见之差己于人别亦以苦行与禁戒行区分,无苦行者,即世间庸常与断边见者;有苦行者,复分四种:

  一、顺世派与外道者,修世间之苦行;

  二、声闻之苦行;

  三、菩萨之苦行;

  四、无上之苦行。

  于彼,庸常者,於因果无明,故无苦行;断边见者,断见之故,亦无苦行;顺世者,修此生之净尽差别故,具洁净等之苦行;外道者,以为有一常我,且当净彼之故,轻贱身体,倒行依止五火等苦行与禁行。

  声闻之苦行者,《毗奈耶》(20)有云:

  “恶者皆不作 善者圆满行

   自心遍调伏 此即佛教法”

  彼见诸善与不善之法于世俗、胜义二者各各存在,故于善与不善不取舍而行苦行、禁戒行等。

  菩萨之苦行者,《菩萨律仪》(21)有云:

  “不依他缘作调伏 不持神通作怖摄

   …

《口诀见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