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口訣見鬘

  《口訣見鬘》

  大阿阇梨蓮花生 造

  沈衛榮 譯漢

  藏名:Man ngag lta ba”i phreng ba zhes bya ba bzhugs so

  漢言:口訣見鬘

  總攝見與乘等差別之記要

  (lTa ba dang theg pa La stsogs pa”i khyad par bsdus Pa”i bskyud byang)

  頂禮薄伽梵妙吉祥童子(Maunjusrikumara)及金剛法(Vajradharma)

  世間有情所持之顛倒見無數,概而言之則有四種:

  一、庸常(見)①;

  二、順世(見)②;

  叁、斷邊(見)③;

  四、外道(見)④。

  庸常者,乃不悟諸法有無因果之一切無明衆。

  順世者,不悟有無今生來世,依持世間之秘密句⑤而成就今生一世之財富與威勢。  

  斷邊者,乃以諸法無有因果,且諸法皆於今生一世中突然而生,此即持斷滅見者。

  外道者,乃於諸法周遍計度之常我見者。於彼複有無因有果之見⑥、因果顛倒之見、有因無果之見等。

  如是,皆無明之見。

  於出世間之道亦有兩種(見):

  一、性相乘;

  二、金剛乘。

  于性相乘,複有叁種:

  一、聲聞乘

  二、獨覺乘

  叁、菩薩乘

  諸入聲聞乘者之見,見外道等由增損而周遍計度,或持諸法本無之斷見;或持常等有見,如見繩爲蛇。如是等實皆無有。于蘊(skandha)、界(dhatu)、處 (ayatana)等四大種之極微塵與識者,見勝義有,由修四聖谛次第成就四種果。

  諸入獨覺乘者之見,見外道等由增損而周遍計度之常我等爲無,與(入)聲聞乘(者)同。較彼殊勝者乃于色蘊法處了知無我,且于得獨覺之果時,亦不似(入)聲聞(乘者)須觀待善知識,即依往昔串習之力,由十二支緣起,證悟甚深法性之義,而得獨覺之果。

  諸入菩薩乘者之見,以諸染、淨之法,于勝義皆無實自性者也;然於世俗,雖亦只是幻象,然有各各不間雜之性相。彼等欲行十波羅蜜多,次第經曆十地果,爾後成就無上菩提。

  金剛乘亦分爲叁:

  一、事續乘;

  二、兩俱續乘⑦;

  叁、瑜伽續乘。

  諸入事續乘者之見,以于勝義無生無滅,然於世俗則觀修本尊之色身,如修其身相、密意標幟、念咒、淨身、擇時節及星曜辰宿等,主要以資具與因緣會聚之力成就。

  諸入兩俱續乘者之見,以於勝義無生無滅,然于世俗,則觀修本尊之身相,以觀修具四種真實⑧之等持,與觀待資具與因緣等二者而成就。

  諸入瑜伽續乘者之見分二:

  一、外瑜伽能仁續之乘⑨;

  二、內瑜伽方便續之乘。

  于彼,諸入外瑜伽能仁續乘者之見,主要不依持外部資具,而以勝義無生無滅之佛父、佛母,以及與彼無異心續之清淨等持,觀修具四手印⑩聖者色身之瑜伽而得成就。

  諸入內瑜伽方便續乘者之見,複分叁種:

  一、生起法;

  二、圓滿法;(11)

  叁、大圓滿法。

  “生起法”者,(行者)依叁等持次第生起莊嚴壇城以作修證而得成就。

  “圓滿法”者,於勝義,佛父佛母無生無滅,無分別義,不離中觀法界;于世俗則亦明修聖者之色身,且以平等不雜之修證而得成就。

  “大圓滿法”者,證悟世間、出世間無分別諸法無始以來即是身、語、意壇城之自性而作修證。

  複次,《(秘密藏)續》有雲:

  “所謂五支金剛蘊 世間共許五等覺

   一切界及一切入 即是菩薩之壇城

   地乃佛眼水我執 火是白衣風度母

   空爲法界自在母 叁界無始佛淨土”(12)

  有寂諸法本來無生,一切所作能作之幻象本來乃五方善逝佛父母之自性,故諸法自然涅槃。五大者,即五佛母之自性;五蘊者,即五部佛(之自性);四識者,即四菩薩之自性;四境者,即四美妙天女之自性;四根者,即四菩薩之自性;四時者,即四供養天女之自性;身之根、識、境以及由彼生起之菩提心者(13),即四忿怒尊之自性;四常斷邊者,即四忿怒母之自性;意之識者,即菩提心金剛普賢佛之自性;境法之有爲無爲者,即法行母普賢佛母之自性。彼等本來亦乃現證等覺之自性,而非由彼道證成。如是,十方叁時叁界等有爲、無爲諸法,無不出自自心。

   故雲:

   “一一證悟自心性 即彼菩提正等覺

   亦即叁有諸世間 亦即彼等諸大種(14)

   複有雲:

   “堵法住心中 心住虛空中 虛空無處住”(15)

   亦複有雲:

   “諸法本性空 諸法本清淨

   諸法皆光明 諸法自涅槃

   諸法本圓覺”

  如是雲雲者,即大圓滿法也。

  彼“大圓滿法”者,由四種證悟之道而得勝解。於彼,“大圓滿”者乃圓滿福德與智慧之資糧,是故乃果法任運成就之義,“法”者,即入於此義(之四種證悟)。

  四種證悟者:

  一、一因證悟;

  二、種字證悟;

  叁、加持證悟;

  四、現觀證悟。

  “一因證悟”者,諸法於勝義皆無生,故非互異,於世俗乃幻化之性相,亦非互異。無生者顯現種種幻化,如水中之月。能作所作與幻化自身無自性,因無生,故於世俗與勝義皆無別,是爲一因證悟。

  “種字證悟”者,諸法無生即(阿)字,乃語之自性;無生者自身顯現爲幻化且能作所作者,即 字,乃身之自性;如是證悟之本覺、亦即無有中邊之幻化智,即 字,乃意之自性,是爲(種字)證悟也。

  “加持證悟”者,譬如茜草具加持力能令白布現爲紅布,“一因”及“種子”亦具加持力令諸法現爲正覺(境界),是爲“加持證悟”也。

  “現觀證悟”者,諸法無始以來住于正等覺(16),彼與經教、口訣亦非相違,然亦非唯依經教、口訣之句,實以自身之本覺於心之深處得勝解,是爲現觀證悟也。

  由道得勝解者,明四種證悟之義者即是瑜伽行者之道也。彼亦非如觀待因成而果生之時,而是由自身現觀而得證悟與勝解。

  于彼,由叁性相而得圓滿義:

  一、明四種證悟之法者,爲“知”之性相;

  二、無間串習者,爲“入”之性相;

  叁、以串習之力現前者,爲“果”之性相。

  由此叁性相顯示關聯、需要與極需要。

  于彼,“關聯”者,諸假施設爲染、淨之法,無始以來即身、語、意之體性,自覺之本性;且了悟加持之義,即是因位上“知”之性相。彼乃成無上等覺之因,乃與彼義關聯也。

  “需要”者,諸假施設爲染、淨之法與五藥、五甘露等,無始以來爲覺者之大平等,無取舍而行,此者乃“入”之性相。彼乃成無上等覺之因,故乃需要也。

  “極需要”者,諸特別假施設爲染、淨之法與五藥、五甘露者,無始以來於覺者之大平等性,無有取舍、任運成就,是故生死輪回者,乃於無始以來無上等覺之自性、涅槃之性相中任運成就,故即“果”之性相,現前身、語、意無盡莊嚴輪,乃極需要也。

  爲證得任運成就之瑜伽,當精進於於念修、近念、成、大成之義。(17)

  “念修”者,即了知菩提心;複次,諸法無始以來乃等覺之自性,證悟此非由道而成就,亦非由對冶而改作。

  “近念”者,即知自我爲本尊。複次,因諸法無始以來即爲覺者之自性,故 (雖)證悟自我亦即本尊,但卻非如是即爲成就。

  “成”者,即生起般若也。複次,證悟大般若(佛母)者即虛空界,而顯現爲地、水、火、風四(大種),即無始以來施功用行之般若。

  “大成”者,即方便與智慧之關聯。複次,五大般若(佛母)之智慧,於虛空之空性中與五蘊之佛、方便之父,無始以來無願雙運,由此關聯,菩提心與幻化(二者)如姊妹之自性,即無始以來覺之義理,幻化與幻化遊戲,且即于勝樂幻化之相續喜樂時,無相之義與不可得空相等,即通達而任運成就,複調伏四魔、成就究竟義。

  諸法無始以來清淨,乃如意之越量宮、廣大無間輪、入于無始以來無上壇城。聽聞萬便乘之經典者,乃開眼也;證悟義者,乃見壇城也;證悟而後串習者,乃入于壇城也;入後現前者,則得大成就也。如是此法者,乃大圓滿究竟義,即于“字鬘大集地”(18)任運成就。上智士夫明無始以來覺者之義,爲無始以來等覺,緩急(穩步)行于串習(19),非是庸常者所作。庸常者聞而思之,然不得信解於甚深真實。複因不得信解與庸常之智難以理解故,則起不知真實與甚深之行相,思維(此等教法),盡皆虛妄,遂亦謗上智士夫,生起輕視之心。以甚爲秘密故,賜名曰極密之乘。職是之故,于證悟諸法乃無始以來等覺之義之心生起以前,則應以下乘利益有情,令化機不虐耗。阿阇梨者當妙通諸乘,知輪回之過患與湼槃之功德。只知少分者萬不可持阿阇梨之地。

  見之差己于人別亦以苦行與禁戒行區分,無苦行者,即世間庸常與斷邊見者;有苦行者,複分四種:

  一、順世派與外道者,修世間之苦行;

  二、聲聞之苦行;

  叁、菩薩之苦行;

  四、無上之苦行。

  于彼,庸常者,於因果無明,故無苦行;斷邊見者,斷見之故,亦無苦行;順世者,修此生之淨盡差別故,具潔淨等之苦行;外道者,以爲有一常我,且當淨彼之故,輕賤身體,倒行依止五火等苦行與禁行。

  聲聞之苦行者,《毗奈耶》(20)有雲:

  “惡者皆不作 善者圓滿行

   自心遍調伏 此即佛教法”

  彼見諸善與不善之法于世俗、勝義二者各各存在,故于善與不善不取舍而行苦行、禁戒行等。

  菩薩之苦行者,《菩薩律儀》(21)有雲:

  “不依他緣作調伏 不持神通作怖攝

   …

《口訣見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