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佛教的孝道思想(智海)

  试论佛教的孝道思想

  智海

  前言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所有的传统道德规范中 ,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谓孝道,就是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是以尽心奉养父母为基础的广大仁爱德行。孝道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作为伦理的孝,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时产生。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孝”的内容,中国最早的典籍如《尚书》、《诗经》中出现的“孝”字更多,这说明孝道作为一个概念,早就在人们头脑中固定下来。世孝在中国,一提起来,众人皆知,这是因为孔孟儒教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底蕴,特别是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等,更是人们日常和行为的人伦道德準则。而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受到“不孝”的非难,许多人都错误认为,佛家不讲君臣父子,背离孝道,也认为佛门弟子,违背父母意愿,辞亲别祖,不娶不嫁,绝嗣无后,大为不孝。由于五浊恶世之人,被种种假像所蒙蔽,因而迷惑颠倒,殊不知,修行得道才是真正的大孝,故佛经有:“一人得道,九族升天”之说。今就己浅见,对世人这一片面观点给以解述,对佛家这一圆满无上的孝道,加以浅述,以普告世人!

  一、以孝为本

  中国是一个重视孝道的国家,佛教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宗教。佛教以“慈”为本,以“孝”为体,故有“戒杀放生、行善仁慈”之美德。佛法乃是出世善法,也是孝敬大法。无论大小乘经典,都把孝道排在前列,故经云:“千经万典,孝义为先”也!《观无量寿佛经》曰:“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1)

  综上所述,方可得知“三福”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为第一。可见,孝道在佛教的地位,是何等的领先,何等器重。有言道:“百善孝为先”。一切善法,孝心为先,故《莲宗宝鑒》也云:“念佛乃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无非佛行”。(2)

  佛陀在世时,时常教导诸大比丘及千二百五十人众,要把孝行当做头等大事来做,且莫怠慢,因为学佛就是学习做人。然孝行又是人之为人的道德準则、行为规范,故需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菩萨本生鬘论》中载:“佛言,阿难,匪唯在家,及出家者,皆以孝行而为其先……”(3)

  俗人认为儒家经典注重孝道,却不知佛家经典更注重孝道。因佛家孝道思想,在诸大乘经典中都以最先、最高、最圆满、最究竟等,来赞叹孝道,倡导孝道。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也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4)

  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至。每见出家释子,便随意妄口,肆意诽谤,谓为不孝父母,与蕩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法更重孝道。世人每每知晓《论语》、《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称为“孝经”,殊不知《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菩萨本愿经》、《盂兰盆经》等佛家经典,也被称为“孝经”。俗人出现此种偏见,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懂佛法,缺乏佛教知识,故生误解。倘能深入经典,通晓佛理,又何致于此?凡接触佛法,诵过经典,亲近过善知识的人,上至皇帝国君,下到平民百姓,无不赞叹佛法是圆满至高之善法,佛教是无上孝道之宗教。

  二、知恩报恩

  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含有报恩成分,佛教的孝也与报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行孝是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是佛教孝亲观的思想。佛教自始以来,一直都是讲“知恩报恩”、“唯恩是报”的,并且佛经也云:“上报四重恩(国土恩、父母恩、三宝恩、众生恩),下济三途苦(地狱、饿鬼、畜生)。”《心地观经》曰:“谓四恩者,一者父母恩,二者众生恩,三者国土恩,四者三宝恩。”释氏要览中谓四恩者:一者父母恩,二者师长恩,三者国王恩,四者施主恩。

  报恩是要对一切众生起好感,生慈心。一切恩人中母亲的恩德最大,故视众生如母,这样易于生报恩心、仁慈心。众生生死无尽,受生亦当无尽,佛说每个人无始以来死的白骨堆起来如须弥山一样高,喝的奶水比四大海水还多,可以说在生死流转中,没有一个地方没去过,没有一个众生不是自己的父母。对一切有情生起慈心,生起尊重,如同尊重现在的父母,等无差异。

  父母恩情重如山,儿女后代难报完。父母在养育儿女时,受尽无量诸苦,作为后代,应该生起感恩心,以报父母之深恩。佛在《父母恩重难报经》中将母恩归为十种:

  一者怀胎守护恩,二者临产受苦恩;

  三者生子忘忧恩,四者咽苦吐甘恩;

  五者回干就湿恩,六者哺乳养育恩;

  七者洗濯不净恩,八者远行忆念恩;

  九者深加体恤恩,十者究竟怜悯恩。

  总而言之,母亲为了子女忍受了一切痛苦,荷担了种种困难,给予了我们无尽的快乐。父母就像那雨中的一把大伞,默默地遮风挡雨,使我们快乐地度过雨天;父母就象那辛勤的园丁,给我们浇灌了胜似蜜甜的甘露,滋润了我们干枯的心田;父母就向那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父母那慈悲的心肠,就是佛菩萨那慈悲喜舍的流露,今生父母如是,过去父母亦复如是。他(她)们总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却从不希求半点回报,为了子女后代的健康成长,父母亲时时把方便让给子女,把困难留给自己,真可谓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子女得离苦”啊!

  父母恩重实难报,我们做为后代,要尽职尽责去念恩、报恩,那么怎样报呢?世人认为传宗接代、衣食供养是为大孝。然而,这是不现实的,如今常有儿孙满堂者,却衣食无著、病痛无人问。更有甚者,不但不照料父母,反而还打父骂母,横眉冷对,视若旁人。此类众生,不信因果、忘恩负义,知恩不报、忤逆不孝。殊不知“恶有恶果、善有善报”,故有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

  所为衣食供养,是只能让父母暂时享受快乐,并不能帮助父母度过生死苦海、六道轮回。在世上只有佛法才能让父母跳出三界,获得究竟快乐,所以真正的报恩是以法雨来滋润父母的心田,使父母闻法生信,直登九品。由此可见世人的那种大孝是不现实的,仅靠衣食供养是难以报其深恩的。故《父母恩重难报经》载:“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答父母深恩”。(6)

  由上面可以看出,只靠传宗接代、衣食供养是称不上“大孝”的,只能称得上“小孝”和“中孝”。那么怎样才是孝顺父母呢?莲池大师将孝分为三种次第:1、甘旨供养,使父母免于饑饿,是为小孝;2、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中孝;3、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了生脱死,是为上上大孝(7)。从莲池大师的这种观点可以看出,出世孝法远远胜过世间孝法,出世孝道乃可称为最上之大孝也!

  三、持戒尽孝

  中国佛教历来有倡导持戒与行孝统一,孝顺与念佛统一的传统。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戒孝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的康僧会,就把佛教的持戒与世俗的尽孝联系起来,认为戒酒是“奉孝不醉”。华严宗法藏大师指出:“行此孝行,即是孝顺无违,名为持戒,故云孝名为戒,戒为制御三业止灭诸恶,故云戒亦名制止。”(8)

  佛教有“孝名为戒”一词,意思是说,行孝便是持戒,这是一种以孝为戒,摄戒归孝的思路。持戒与尽孝合而为一,无二无别,首先孝为戒先,行孝就是持戒;其次戒为孝蕴,持戒就是尽孝。

  孝为戒先,孝是戒赖以存在的前提,无孝则无戒。《明孝章》中云:“子也闻吾先圣人,基础振也为大戒,即曰“孝名为戒”。盖以孝而为戒之端也,子与戒而欲亡孝,非戒也。戒也者,众善之所以生也;为善微戒,善何生耶。”(9)

  大戒以孝为先,众善由戒而生,如无戒,善无从生,而无孝,戒无所依。故经云:“若人能持净戒,是者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10)孝是戒的基础和前提而戒又是善的源泉,归根结底,孝是众善之本,戒和孝的关系至为密切,有戒则有孝,有孝则有戒,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戒为孝蕴,佛教的戒律内在地蕴含了孝,持戒本身也就是一种特殊式的行孝。戒律,乃是匡正人心、劝人向善的导航,是衡量人之为人的準则。佛子持戒使父母身安心定,不为吾人担忧,不亦孝乎?复观世人,每有目无国法、胆大妄为者,被种种欲望所迷惑,从而不择手段,去胡作非为、无恶不作,其结果是丧风败俗,身败名裂。更有甚者,野蛮莽撞,杀人害命,惨无人性,此种案例,屡见不鲜,电视、报纸等等各种媒体时有报道。这类人士最终落得人财两空、一败涂地,结果断送了他们美好的人生和光辉的前程,岂不哀哉?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和制裁,实在让人可悲可叹。然其父母在家是盼儿心切,望眼欲穿,茶饭难咽,肝肠寸断。故有言曰:“有使父母坐卧不安、心絮杂乱者,大为不孝也。”反之,我佛弟子,慈悲为怀,悯爱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使得父母在家,无忧无虑,没有烦恼,更没痛苦,快乐平静地生活,这才可以称得上孝也。

  真正的孝顺父母应从自我做起,首先要做个“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的好儿女,也就是说要“敦伦尽分,閑邪存诚,忠实厚道,老实做人。”欲行孝道,须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应与戒相应,万万不能逆道而行,所以智旭大师提出:“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而欲修孝顺者,犹需念念与戒相应。”(11)

  四、孝亲感人

  从形式上看,佛…

《试论佛教的孝道思想(智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