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剃发染衣、离亲别祖,违背了儒家孝道,实质上并非如此,佛教不仅只是讲究修行,而且也讲孝亲。佛教将人类的真爱与善美发挥到极致,推及对一切众生的悲愍,是一种发自内心至真情感的流露,心甘情愿地付出。《大乘无量寿经》云:“以不请之法施诸黎遮,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菩萨的慈悲是愿承担众生的苦难,不舍弃一切众生,犹如孝子对父母的爱敬表现。佛门中的孝亲事迹感人至深,纵观古今祖师大德,不论世出世法,莫不以孝为行世法宝。佛教伟大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为报父母深恩,曾在父母生命垂危时,连自己身上的肉也割下来供养父母。后来又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在皇宫为父阐扬净土,令其闻法生信,超升三界。(12)又如明初弘一大师每逢“母难日”,必于佛前虔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以此功德回向先母。有一次,他在听静权法师讲《地藏经》时,禁不住痛哭失声,忆及先母生前为他所受的种种折磨,比过着无柴无米的日子还难受。(13)再如明末自成和尚,未出家前待母纯孝,剃度后因逢战乱、颠沛流离,所以肩挑老母,远游四方,托钵化缘之斋饭,先奉母亲食用,时间长达三、四年,直止母亲善终。(14)
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因生不见母,为报答亲恩,发愿以朝山功德回向亡母。他曾三步一拜,以人所难能之笃志苦行,从浙江普陀山一直朝拜到山西五台山,历时三年,途中风霜雪雨,疾病饑寒,行人之所难行,忍人之所难忍,艰苦备尝,方圆成这一深心大愿。明朝时的藕益大师曾四度割臂,为病危的母亲求病;玉琳国师,为报母恩,在母亲去世时,师于龛前,席地跏趺七日夜,不沾粒米。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感人事迹,万古不朽,吾人阅毕,实在心生惭愧,自叹不如啊!我沉思之中,不觉泪珠早已流到下巴……
儒家也有“王祥卧冰、丁兰刻木”;“孟宗哭竹、关公埋儿”等孝迹,然这些孝亲事迹,又岂能胜我佛门之孝行乎?他们虽然忘我尽孝,解除父母之痛苦,但归根结底,还不圆满。因为等到大限来时,还是难免堕落,可见,他们解除父母的痛苦只是一时的,而非长久的。世人论孝只局限于一世,只知现世法,而不知三世法,只能于父母生前广行供养,尽点孝意。而父母亡后,则束手无策,唯能香花供养,果品祭奠。相反佛家,不仅注重现世,而且关注来生。不但于父母生前劝其行善念佛,种菩提因。而且于父母亡故以后,虔诚念佛,做种种功德,以此回向父母,令其消除罪业,转升人天。世人只能对今生父母尽孝,而不能对无量劫来的父母尽孝。然我佛子,不仅孝敬今生之慈父慈母,而且还孝敬过去无量劫来的父母。故《印祖孝论》云:“惟我佛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15)
五、有情皆孝
佛法世间法本来不是两样,或有以佛辞亲割爱,谓为不孝者,此只局限于现世,不知过去未来之浅见也。佛之孝亲,通乎三世,视一切众生皆是我生生父母、未来诸佛。《梵网经菩萨戒本》中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16)
可叹世人,愚昧无知,每于逢年过节,为表孝意,而去购鱼买虾,杀鸡宰鸭。殊不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有情皆能成佛,故而杀生食肉者,亦杀我父母,亦食未来诸佛,其罪甚大矣!本来欲求功德,可是适得其反,真是“偷鸡不成反失米”呀。这样不但没有任何功德,反而造罪不浅,增加罪业,因缘成熟,果报难逃,其不哀乎?凡是有生命者,都和人一样贪生怕死。佛家子弟爱护众生犹如爱我父母,等无差异,故有经云:“众生恩者,即无始以来一切众生,轮转六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既是慈父,一切女子既是慈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犹如现世父母之恩,等无差别。”(17)
世间行孝,只知现世之父母,于万物之中,无存孝心。而我佛子,恩及万物,慈心不杀,行放生业。故契嵩大师说:“圣人以精神乘变化,而交为人畜,更古今混然茫乎。而世俗未始自觉,故其视今牛羊,惟恐是昔之父母精神所来,故戒于杀,不使暴一微物,笃于怀亲也。”(18)世人但因不明其义,不晓其理,而去杀过去父母,来供养现在父母,实在是颠倒迷狂,愚昧无知,岂不让人痛心?故佛教主张“因生孝顺心,爱护一切众生。”孝敬父母,恩及众生,尊重生命,泛爱万物,这是佛教孝亲的特殊表现形式。世俗常人,多被“无明”所遮,每每爱表名声,总在外表上做文章。纵观广大城乡居民,多有不孝之子,在父母生前,漠不关心,冷暖不问。而待到双亲亡故之时,却去痛哭流涕,喊爹叫娘,这种行为,纯是排场作戏,绝非是由阅历实行中来。象这种“活着不孝死了孝”的表现,只能是遮人耳目,欺骗他人而已,别的还有何意?
也有甚者,在亲故时,去呼朋唤友,杀猪宰羊,大摆宴席。不仅如此,而且还要请剧团、邀乐队,这样搞得轰轰烈烈、乌烟瘴气。这样一来,不但大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给父母带来了无边的痛苦,无边的祸害。本来父母前世今生求有福报,种有善根,能升人天。经过儿女的这一折腾,亲之功德,损之贻尽,一念之差,直堕地狱,岂不哀哉!而我佛弟子,在亲没之时,助亲念佛,求佛接引。令其父母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于一念倾,升极乐国。所以印光大师说:“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改恶行善,戒杀护生,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没则以己读诵修持之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19)
结 语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之为孝,孝道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行孝为先,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尧舜圣人之德,无非孝悌而已矣。古人崇信《孝经》,身体力行,移孝作忠,爱敬一切。孝悌作为一切仁义道德的根本,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同与贱履。佛教倡导“知恩报恩”的人文理念,对孝道尤其注重。然与儒家孝道的孝行和思想相比,佛教的孝道思想更具有深远博大的内涵。佛教把孝行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世间法层面,并且将孝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出世法的高度。莲池大师说:“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凡能劝勉父母放下执着,破除无明,一心念佛,生到西方净土者,既是大孝!
孝养父母不仅是做人学佛的基石,也是开显自性功德的金钥匙。有言道:“人皆可以成圣成贤,皆可以成佛作祖”。不能成者,但因迷而不悟;所能成者,唯是悟而不迷也!人生难得今已得,即使不能成佛作祖,也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的大善人,以己所修之功德,来报答父母那“慈悲喜舍”的大恩大德。凡是慈善孝敬之人,则人敬之,神护之,灾障不侵,福祥俱聚。故“人以善感,天以福应”矣!这等好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卷二 P32
(2)《莲宗宝鑒》卷一
(3)《菩萨本生鞔论》卷一 引
(4)(8)(16)《梵网经菩萨戒本》
(5)(6)《父母恩重难报经》
(7)《寒山寺讯息》2003年第一期 P12
(9)《明孝章第一》
(10)《佛遗教经》
(11)智旭、《灵峰宗论》卷四
(12)详见《释迦牟尼传》
(13)(14)详见《古今高僧传》
(15)印光大师著《佛教以孝为本论》
(17)《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
(18)《平孝章第四》
(19)《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二论P13
《试论佛教的孝道思想(智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