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教的生灭更为确切和接近。
从物理学的立场看电子的运动,往往会误认为:假如一粒电子从东边出发,然后到南、西、北,最后回到东边的终点,始终是一个不变的电子,所以称之为“运动”。但其实,若从佛教的角度看电子的运动,我们会发现:在看似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一周的过程中,第一度位置上的电子,实际上已经在第一度的地方毁灭了。在第二度一直到第三百六十度的每一个位置,都是无数个新诞生又立刻毁灭的、不同的电子所组成的一个圆圈的假象。
同样,我们看见的这个世界,实际上也只有在当下所见的这个一秒钟的万分之一,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可以存在。之前的世界,已经消失无存;未来的世界,还没有诞生。可我们却认为:世界是连续存在、恒常不变的。这都是缺乏智慧的结论。
其实,现代科技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比喻:过去的老式电影胶片,实际上是由一帧一帧的反转片组成的,其中第一帧图像与第二帧图像,完全没有关联,但因为播放的速度比较快(每秒钟二十四帧),所以我们的肉眼无法分辨其间的差别。我们会以为,画面上一个人走路和说话的动作,完全是连贯一体的,绝对想不到这些连续的画面,是由很多没有关联的胶片组成的。因为我们的眼睛没有察看细微物质的能力,所以产生了连贯的幻觉。我想,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都能够非常容易地了解上述逻辑。
所以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也即有生灭、有因缘的东西,皆如幻、如梦、如泡、如影,都不真实,都是幻觉。
但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我们要生存,要过正常的生活,就需要这些幻觉。如果打破了这些幻觉,就没有生存的基础,我们所有的理念,都会分崩离析、彻底瓦解。
怎么证明这个世界是幻觉呢?一百年以前,我们的前辈纯粹是用逻辑去推理、判断,并得出结论的。现在,我们在逻辑推理的同时,也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方法,以便更清楚地证明,唯幻论的结论是颠扑不破的,任何物质最后都可以分解到空。
或许有人会问:物质的个体只会越分越多,怎么最后会变空呢
我们知道,在哲学和数学中,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概念。但所谓的无限小,应该是一个存在着很大漏洞的错误观念,因为世上并没有无限小的东西。比如说,一分钟,我们可以分为六十个一秒钟;一秒钟,又可以再分为一百个更小的单位,然后一直这样无边无际地分下去,最后的结果,叫做无限小。
但实际上,如果一秒钟可以无穷无尽地分下去,永远都分不完,则时间将永远停留在这一秒钟上面,再也不会过去。然而,众所周知,在客观世界中,一秒钟的时间,却是有限的。这二者显然有了矛盾。
再比如说,如果一个分子或一个电子永远都分不完,则一栋房子的重量和体积,会与一粒米的重量和体积毫无分别,因为它们都一样无穷无尽。但现实生活已经告诉我们,一粒米之所以重量很轻、体积很小,那是因为它的结构当中的分子、原子没有那么多。反之,一栋楼的体积之所以那么大,重量那么重,也是因为它的结构当中有很多的分子或原子。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之间已经脱节了。
也就是说,尽管在我们的概念中,一秒钟可以分成一万个单位,也可以分成一亿个单位等等,但这些都只是幻觉而已。就像高速旋转的电风扇,我们看不到它一个个的叶片,而只能看到一个圆形的整体。或一个玻璃杯,我们也看不到它是由很多电子、原子组成的,每个原子核周围又有很多的电子在围绕它转动等等一样。我们的眼睛能力太有限,根本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只能看到一些错误的幻觉。
四、如何将唯幻论融入生活
(一)身处红尘,不堕红尘
这些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生活当中呢?
第一,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世界是虚幻的。但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角度来说,这都是真实无比的世界。因为这种相对的真实,所以我们要对社会、对家庭、对公司里的员工负责。要去发展事业、养家糊口,这是我们的义务。同时,那些不该做的事情,譬如杀人、偷盗、欺骗等等,也要严加杜绝。绝不能因为这些都是假的,就是非不明、好坏不分。佛陀告诉我们,在世俗谛的层面上,要遵守世间法则,要懂得善恶,要取舍因果。
第二,既然知道现实的一切都是幻象,我们都在做梦。只是平时晚上做的梦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现实生活的这场轮回之梦延续的时间比较长而已。当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再来回顾自己一生的所有经历,就会发现,今生今世的一切际遇,都与昨天晚上的梦一样虚幻不实。所以,我们不要过度地执著金钱、感情等一切我们认为可以执著的东西。
当然,普通在家人并不需要强迫自己禁欲。佛教认为,正常的感情如果没有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就不是罪过,但感情也像做梦一样只是一种幻觉,所以也不要过度地投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它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很多在家人在感情不顺的时候,会感到很痛苦,其原因,就是因为太执著了。
佛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不堕两边,也即不要走极端。既不用对这个世界非常反感、厌恶、悲观,也不要把人生理想化,要走中道。金钱和感情本身,都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让其成为善或恶的因素,在于我们的意识。如果能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金钱、感情等等,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幸福。
要启动幸福、正面的生活,取决于自己的训练。就像体育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出成绩、拿冠军,必须加强平时的训练。病人要想治好病,也必须按照医生的药方服药一样。若能依照佛陀的教诲去训练,就能在发展自己的事业,成为商界成功人士的同时,也能做一个非常幸福、非常自由、非常潇洒、没有烦恼的人。不会因为太执著而不开心,也不会因为压力太大而想不开。佛教,尤其是禅宗,经常会用“放下”这两个字来表达这种境界。
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自己的事业,并不是放弃自己的事业;放下金钱,也不是放弃金钱。放弃,是一种逃避。而放下,却是另一种面对的方法。
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本来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丽,人生存在着很多坎坷。如果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期望值过高,没有危机意识和思想准备,就只能唐突地去面对死亡、生病、破产或名声受到损害等各种突变。那时候,我们一定会难以承受。或许一个并不算太大的痛苦,也会让我们自我毁灭。
越战期间,有一位美国海军上将詹姆斯
史达克岱尔(James Stockdale)曾当过战俘。他的心得是:“乐观者最早死。”他说:在一大帮被俘虏的人当中,最先死去的,是那些盲目地抱着乐观态度的人。他们总是会说:“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自由!”然而圣诞节过去了,他们并没有获得自由;然后他们又会说:“复活节的时候,我们肯定会获得自由了。”然而,复活节又过去了,他们还是没有获得自由;接着他们又会说:“感恩节的时候,我们就会获得自由了。”然而感恩节又过去了,他们仍然没有获得自由。由于期望值过高,而现实又很残酷,所以最后会心碎而亡。
其实,在任何领域都是这样。没有必要太悲观,也没有必要太乐观,应该保持中庸、随缘的心态,并了知世事的无常与如梦如幻。如果能以正常、坚强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就能永远站在金钱的上面,而不会被金钱压得喘不过气来。有钱的时候开心,没有钱的时候也一样自在。这,就是佛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加强训练,走向解脱
现代社会的人,不可能没有压力。如何缓解压力,是一个迫切而严峻的课题。
对此,佛教有很多方法,此处只讲与前面的理论相关的一部分。
平时在谈话、走路等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和情绪的波动相当大,散乱且零碎,不能做到全神贯注。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很难产生智慧的火花。只有将内心起伏动荡的波澜降到比较平静的状态,当内心显得比较清晰与敏感以后,思维才会更有效率,这样才能更专注更好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包括如何做生意,怎么去赚钱,如何处理各种问题等等。过去很多科学家、哲学家的那些令人兴奋的发明,也是在打坐、做梦的情况下诞生的,没有一个是在心绪不安、胡思乱想的情况下创造的。
如何让内心平静呢?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要把其他事情处理完毕,并关闭门窗、电话等可能干扰内心的一切外缘,然后以毗卢七法的打坐姿势安坐。
1,身体的要点——坐姿
主要包括七点:
(1)盘腿坐于坐垫之上。
(2)左手放在下面,右手放在上面,两个拇指相碰,这叫做定印。将结定印的手,放在肚脐下四指处。
(3)张开双臂。
(4)身体正直。不能左右、前后倾斜,要保持端正的姿势。
(5)头部稍稍前倾。
(6)双目微闭,往下直视鼻尖。
(7)舌头抵住上鄂,呼吸的速度不要刻意加快或调慢,保持正常呼吸速度即可。这样就能让身体的每一部分,都非常放松,人也可以很快静下来。
打坐的时候,最好坐在垫子上面。垫子的后面要高一点,前面要矮一点,这叫禅垫。如果坐在很软的沙发上打坐,身体一会儿就会感到不舒服、不放松。
2,语言的要点——排污气
安坐好之后,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排出污气。
(1)为什么要排出污气
虽然在平时,我们感觉不到呼吸与思维有什么关系,但真正修行的人,却知道呼吸与念头密切相关。
修行人都知道,身体的姿势、外在的呼吸,与循环在人体内的内气与密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像吃饭之前先要洗碗一样,修禅定之前,也要把一天当中所累积下来的所有与杂念相关的气排除。排了污气以后,自然就能把当天累积的所有杂念、负面情绪乃至毁灭性的情绪都排出去。用佛教用语来讲,这个方法叫观想;用普通的语言来讲,叫冥想。
打坐观想或冥想,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也是有科学证据的。打坐可以明显地改变左右脑比。确切证据显示,情绪上的悲伤和幸福,与左脑和右脑的前额叶有关。其中左脑负责幸福,右脑负责悲伤。当左右脑对比升高,左脑活动异常活跃时,幸福感也会随之而增加。科学家们发现:打坐冥想的时候,左前额叶外皮区的活动量非常高。换言之,禅修或冥想完全可以达到很快乐、很幸福的境界。
我们的一贯做法,都是非常看重物质的力量,而往往会习惯性地忽略精神的力量。其实在有些时候,精神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物质的力量,我们万万不能忽略了这一点。
(2)如何排气
首先,左手的拇指按住左手无名指的指根(在这里有一个血脉),另外四个手指放在拇指上面,这叫做金刚拳。将拳头按在左腿腿根的血脉上面。
之后,右手的拇指同样按在无名指的指根上,除了食指以外的三个手指都放在拇指上面,并把手朝上转一圈,按住右边的鼻孔。之后,从左边的鼻孔排气。排气的时候,要冥想:我今天一天产生的所有负面情绪,都变成一种黑色的气体,就像柴油车排气管里排出来的肮脏气体一样,从左边的鼻孔里排出去。同时轻轻地呼气,这样连续三次。之后左右手相换,右手做金刚拳,放在右腿腿根血脉上,左手食指伸出朝上转一圈,按在左边鼻孔上,并从右边鼻孔轻轻排出污气三次。随后左右手同时做金刚拳,一起按在左腿和右腿腿根的血脉上,左右鼻孔同时排气三次。
3,专注呼吸的修法
做完上面的排气后,手结定印放在肚脐下四指处,然后静下来,眼睛往下看,将所有的注意力都专注在呼吸上。呼吸的速度不要刻意调快或调慢,呼和吸作为一对,然后数次数。数次数的时候,一呼一吸算一次,一共要数七次。数完以后,又回到一,再数到七,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每七次算是一组,这样要数三组,一共为二十一次。这是过去修行人的一种经验,如果数呼吸的数量多了,比如数到十五、十六、二十等等以后,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所以最好是从一到七反复循环。大家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自己决定数的次数。如果静坐一个小时,就在这一个小时当中,什么也不想,只是一心一意地呼吸和数数。通过这种方法,就能把自己从压力下面解放出来。
为什么这种方法能够减压?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以后,相对来说,情绪比较集中,没有那么散乱。集中以后,所有的思维都全部归零。没有任何思维,家庭、感情、公司等等都抛之脑后,不追忆过去,不迎接未来,也不对当下做任何判断。就在这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当中全部放下来。这样整个心静下来以后,就会进入一个非常宁静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所有的烦恼、所有负面的情绪、所有的压力都会消失无踪。刚开始,我们可能只能保持一分钟左右,然后再发展到两分钟、五分钟、十分钟等等。每天最好能保持至少二十分钟以上的静坐时间,这样对我们很有好处。
4,如梦如幻的修法
静坐下来以后,就去思考:每天24个小时当中,我所执著、留恋、在乎的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样的?通过前面讲的逻辑去思维,最后会判断出: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种幻觉。当对这个结果从骨子里深信不疑,并能深深地体会到“世事真的就是一场梦”以后,就不要再去分别思维,立即停下来,在这种感受当中安住。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开始的时候,可能仅仅过一分钟左右,这个感觉就会消失。不要紧,再去思维、体会、安住,这样反复持续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就能逐步转变我们的观念,达到减压的目的。
观如梦如幻和数呼吸这两个方法,都有减压的作用。即使你是一位不想学佛的人,也可以尝试。虽然这是佛教的修法,但其中不掺杂任何的信仰成分。修这个法,并不等同于学佛。就像瑜伽可以脱离所有宗教,只是单纯的瑜伽,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佛教一样。上述修法也完全可以脱离佛教,作为一个纯粹的健身或养生技巧来使用。
5,打坐的最佳时间
(1)晚上睡觉之前,经历了一整天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应酬,各种各样的压力已经蓄积到了当日的顶点。此时通过这种方法减压后,晚上就不会做噩梦,睡眠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2)早上早起一个小时,在洗漱完毕,上班之前,回到床上静坐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哪怕只有二十分钟都可以。把心态调整一下之后再去上班,平静的心态一定能对当天的人和事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修行要靠长期的积累,我们不能因为一两天没有什么作用,就停下来了。不以跬步,无以至千里。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点滴的累积。没有时间的夯积,是不可能成功的。
《慧灯之光九 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