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九 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佛教的生滅更爲確切和接近。

  從物理學的立場看電子的運動,往往會誤認爲:假如一粒電子從東邊出發,然後到南、西、北,最後回到東邊的終點,始終是一個不變的電子,所以稱之爲“運動”。但其實,若從佛教的角度看電子的運動,我們會發現:在看似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一周的過程中,第一度位置上的電子,實際上已經在第一度的地方毀滅了。在第二度一直到第叁百六十度的每一個位置,都是無數個新誕生又立刻毀滅的、不同的電子所組成的一個圓圈的假象。

  同樣,我們看見的這個世界,實際上也只有在當下所見的這個一秒鍾的萬分之一,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可以存在。之前的世界,已經消失無存;未來的世界,還沒有誕生。可我們卻認爲:世界是連續存在、恒常不變的。這都是缺乏智慧的結論。

  其實,現代科技已經爲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的比喻:過去的老式電影膠片,實際上是由一幀一幀的反轉片組成的,其中第一幀圖像與第二幀圖像,完全沒有關聯,但因爲播放的速度比較快(每秒鍾二十四幀),所以我們的肉眼無法分辨其間的差別。我們會以爲,畫面上一個人走路和說話的動作,完全是連貫一體的,絕對想不到這些連續的畫面,是由很多沒有關聯的膠片組成的。因爲我們的眼睛沒有察看細微物質的能力,所以産生了連貫的幻覺。我想,無論是科學家,還是哲學家,都能夠非常容易地了解上述邏輯。

  所以佛教認爲,一切有爲法,也即有生滅、有因緣的東西,皆如幻、如夢、如泡、如影,都不真實,都是幻覺。

  但從世俗谛的角度來說,我們要生存,要過正常的生活,就需要這些幻覺。如果打破了這些幻覺,就沒有生存的基礎,我們所有的理念,都會分崩離析、徹底瓦解。

  怎麼證明這個世界是幻覺呢?一百年以前,我們的前輩純粹是用邏輯去推理、判斷,並得出結論的。現在,我們在邏輯推理的同時,也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方法,以便更清楚地證明,唯幻論的結論是顛撲不破的,任何物質最後都可以分解到空。

  或許有人會問:物質的個體只會越分越多,怎麼最後會變空呢

  

  我們知道,在哲學和數學中,有無限大和無限小的概念。但所謂的無限小,應該是一個存在著很大漏洞的錯誤觀念,因爲世上並沒有無限小的東西。比如說,一分鍾,我們可以分爲六十個一秒鍾;一秒鍾,又可以再分爲一百個更小的單位,然後一直這樣無邊無際地分下去,最後的結果,叫做無限小。

  但實際上,如果一秒鍾可以無窮無盡地分下去,永遠都分不完,則時間將永遠停留在這一秒鍾上面,再也不會過去。然而,衆所周知,在客觀世界中,一秒鍾的時間,卻是有限的。這二者顯然有了矛盾。

  再比如說,如果一個分子或一個電子永遠都分不完,則一棟房子的重量和體積,會與一粒米的重量和體積毫無分別,因爲它們都一樣無窮無盡。但現實生活已經告訴我們,一粒米之所以重量很輕、體積很小,那是因爲它的結構當中的分子、原子沒有那麼多。反之,一棟樓的體積之所以那麼大,重量那麼重,也是因爲它的結構當中有很多的分子或原子。爲什麼會産生矛盾呢?因爲我們的主觀意識與客觀存在的事物之間已經脫節了。

  也就是說,盡管在我們的概念中,一秒鍾可以分成一萬個單位,也可以分成一億個單位等等,但這些都只是幻覺而已。就像高速旋轉的電風扇,我們看不到它一個個的葉片,而只能看到一個圓形的整體。或一個玻璃杯,我們也看不到它是由很多電子、原子組成的,每個原子核周圍又有很多的電子在圍繞它轉動等等一樣。我們的眼睛能力太有限,根本無法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只能看到一些錯誤的幻覺。

  四、如何將唯幻論融入生活

  (一)身處紅塵,不墮紅塵

  這些理論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關系?如何將這些理論運用到生活當中呢?

  第一,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世界是虛幻的。但從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角度來說,這都是真實無比的世界。因爲這種相對的真實,所以我們要對社會、對家庭、對公司裏的員工負責。要去發展事業、養家糊口,這是我們的義務。同時,那些不該做的事情,譬如殺人、偷盜、欺騙等等,也要嚴加杜絕。絕不能因爲這些都是假的,就是非不明、好壞不分。佛陀告訴我們,在世俗谛的層面上,要遵守世間法則,要懂得善惡,要取舍因果。

  第二,既然知道現實的一切都是幻象,我們都在做夢。只是平時晚上做的夢持續的時間比較短,而現實生活的這場輪回之夢延續的時間比較長而已。當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再來回顧自己一生的所有經曆,就會發現,今生今世的一切際遇,都與昨天晚上的夢一樣虛幻不實。所以,我們不要過度地執著金錢、感情等一切我們認爲可以執著的東西。

  當然,普通在家人並不需要強迫自己禁欲。佛教認爲,正常的感情如果沒有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就不是罪過,但感情也像做夢一樣只是一種幻覺,所以也不要過度地投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則,它就會給我們帶來痛苦。

  很多在家人在感情不順的時候,會感到很痛苦,其原因,就是因爲太執著了。

  佛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要不墮兩邊,也即不要走極端。既不用對這個世界非常反感、厭惡、悲觀,也不要把人生理想化,要走中道。金錢和感情本身,都既不是善,也不是惡,讓其成爲善或惡的因素,在于我們的意識。如果能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金錢、感情等等,我們的生活就會多一份幸福。

  要啓動幸福、正面的生活,取決于自己的訓練。就像體育運動員要想在比賽中出成績、拿冠軍,必須加強平時的訓練。病人要想治好病,也必須按照醫生的藥方服藥一樣。若能依照佛陀的教誨去訓練,就能在發展自己的事業,成爲商界成功人士的同時,也能做一個非常幸福、非常自由、非常潇灑、沒有煩惱的人。不會因爲太執著而不開心,也不會因爲壓力太大而想不開。佛教,尤其是禅宗,經常會用“放下”這兩個字來表達這種境界。

  我們一定要弄清楚,放下不等于放棄。放下自己的事業,並不是放棄自己的事業;放下金錢,也不是放棄金錢。放棄,是一種逃避。而放下,卻是另一種面對的方法。

  未雨綢缪,才能有備無患。本來世界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美麗,人生存在著很多坎坷。如果對客觀世界和人生的期望值過高,沒有危機意識和思想准備,就只能唐突地去面對死亡、生病、破産或名聲受到損害等各種突變。那時候,我們一定會難以承受。或許一個並不算太大的痛苦,也會讓我們自我毀滅。

  越戰期間,有一位美國海軍上將詹姆斯

  史達克岱爾(James Stockdale)曾當過戰俘。他的心得是:“樂觀者最早死。”他說:在一大幫被俘虜的人當中,最先死去的,是那些盲目地抱著樂觀態度的人。他們總是會說:“聖誕節的時候,我們會獲得自由!”然而聖誕節過去了,他們並沒有獲得自由;然後他們又會說:“複活節的時候,我們肯定會獲得自由了。”然而,複活節又過去了,他們還是沒有獲得自由;接著他們又會說:“感恩節的時候,我們就會獲得自由了。”然而感恩節又過去了,他們仍然沒有獲得自由。由于期望值過高,而現實又很殘酷,所以最後會心碎而亡。

  其實,在任何領域都是這樣。沒有必要太悲觀,也沒有必要太樂觀,應該保持中庸、隨緣的心態,並了知世事的無常與如夢如幻。如果能以正常、堅強的心態去面對人生,就能永遠站在金錢的上面,而不會被金錢壓得喘不過氣來。有錢的時候開心,沒有錢的時候也一樣自在。這,就是佛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加強訓練,走向解脫

  現代社會的人,不可能沒有壓力。如何緩解壓力,是一個迫切而嚴峻的課題。

  對此,佛教有很多方法,此處只講與前面的理論相關的一部分。

  平時在談話、走路等等的時候,我們的意識和情緒的波動相當大,散亂且零碎,不能做到全神貫注。在這種情況下,意識很難産生智慧的火花。只有將內心起伏動蕩的波瀾降到比較平靜的狀態,當內心顯得比較清晰與敏感以後,思維才會更有效率,這樣才能更專注更好地去思考一些問題。包括如何做生意,怎麼去賺錢,如何處理各種問題等等。過去很多科學家、哲學家的那些令人興奮的發明,也是在打坐、做夢的情況下誕生的,沒有一個是在心緒不安、胡思亂想的情況下創造的。

  如何讓內心平靜呢?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要把其他事情處理完畢,並關閉門窗、電話等可能幹擾內心的一切外緣,然後以毗盧七法的打坐姿勢安坐。

  1,身體的要點——坐姿

  主要包括七點:

  (1)盤腿坐于坐墊之上。

  (2)左手放在下面,右手放在上面,兩個拇指相碰,這叫做定印。將結定印的手,放在肚臍下四指處。

  (3)張開雙臂。

  (4)身體正直。不能左右、前後傾斜,要保持端正的姿勢。

  (5)頭部稍稍前傾。

  (6)雙目微閉,往下直視鼻尖。

  (7)舌頭抵住上鄂,呼吸的速度不要刻意加快或調慢,保持正常呼吸速度即可。這樣就能讓身體的每一部分,都非常放松,人也可以很快靜下來。

  打坐的時候,最好坐在墊子上面。墊子的後面要高一點,前面要矮一點,這叫禅墊。如果坐在很軟的沙發上打坐,身體一會兒就會感到不舒服、不放松。

  2,語言的要點——排汙氣

  安坐好之後,接下來的步驟,就是排出汙氣。

  (1)爲什麼要排出汙氣

  雖然在平時,我們感覺不到呼吸與思維有什麼關系,但真正修行的人,卻知道呼吸與念頭密切相關。

  修行人都知道,身體的姿勢、外在的呼吸,與循環在人體內的內氣與密氣有著密切的關系。就像吃飯之前先要洗碗一樣,修禅定之前,也要把一天當中所累積下來的所有與雜念相關的氣排除。排了汙氣以後,自然就能把當天累積的所有雜念、負面情緒乃至毀滅性的情緒都排出去。用佛教用語來講,這個方法叫觀想;用普通的語言來講,叫冥想。

  打坐觀想或冥想,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這也是有科學證據的。打坐可以明顯地改變左右腦比。確切證據顯示,情緒上的悲傷和幸福,與左腦和右腦的前額葉有關。其中左腦負責幸福,右腦負責悲傷。當左右腦對比升高,左腦活動異常活躍時,幸福感也會隨之而增加。科學家們發現:打坐冥想的時候,左前額葉外皮區的活動量非常高。換言之,禅修或冥想完全可以達到很快樂、很幸福的境界。

  我們的一貫做法,都是非常看重物質的力量,而往往會習慣性地忽略精神的力量。其實在有些時候,精神的力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物質的力量,我們萬萬不能忽略了這一點。

  (2)如何排氣

  首先,左手的拇指按住左手無名指的指根(在這裏有一個血脈),另外四個手指放在拇指上面,這叫做金剛拳。將拳頭按在左腿腿根的血脈上面。

  之後,右手的拇指同樣按在無名指的指根上,除了食指以外的叁個手指都放在拇指上面,並把手朝上轉一圈,按住右邊的鼻孔。之後,從左邊的鼻孔排氣。排氣的時候,要冥想:我今天一天産生的所有負面情緒,都變成一種黑色的氣體,就像柴油車排氣管裏排出來的肮髒氣體一樣,從左邊的鼻孔裏排出去。同時輕輕地呼氣,這樣連續叁次。之後左右手相換,右手做金剛拳,放在右腿腿根血脈上,左手食指伸出朝上轉一圈,按在左邊鼻孔上,並從右邊鼻孔輕輕排出汙氣叁次。隨後左右手同時做金剛拳,一起按在左腿和右腿腿根的血脈上,左右鼻孔同時排氣叁次。

  3,專注呼吸的修法

  做完上面的排氣後,手結定印放在肚臍下四指處,然後靜下來,眼睛往下看,將所有的注意力都專注在呼吸上。呼吸的速度不要刻意調快或調慢,呼和吸作爲一對,然後數次數。數次數的時候,一呼一吸算一次,一共要數七次。數完以後,又回到一,再數到七,這樣循環往複、周而複始。每七次算是一組,這樣要數叁組,一共爲二十一次。這是過去修行人的一種經驗,如果數呼吸的數量多了,比如數到十五、十六、二十等等以後,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所以最好是從一到七反複循環。大家可以根據時間的長短,自己決定數的次數。如果靜坐一個小時,就在這一個小時當中,什麼也不想,只是一心一意地呼吸和數數。通過這種方法,就能把自己從壓力下面解放出來。

  爲什麼這種方法能夠減壓?當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以後,相對來說,情緒比較集中,沒有那麼散亂。集中以後,所有的思維都全部歸零。沒有任何思維,家庭、感情、公司等等都抛之腦後,不追憶過去,不迎接未來,也不對當下做任何判斷。就在這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當中全部放下來。這樣整個心靜下來以後,就會進入一個非常甯靜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所有的煩惱、所有負面的情緒、所有的壓力都會消失無蹤。剛開始,我們可能只能保持一分鍾左右,然後再發展到兩分鍾、五分鍾、十分鍾等等。每天最好能保持至少二十分鍾以上的靜坐時間,這樣對我們很有好處。

  4,如夢如幻的修法

  靜坐下來以後,就去思考:每天24個小時當中,我所執著、留戀、在乎的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樣的?通過前面講的邏輯去思維,最後會判斷出:所有的東西,都是一種幻覺。當對這個結果從骨子裏深信不疑,並能深深地體會到“世事真的就是一場夢”以後,就不要再去分別思維,立即停下來,在這種感受當中安住。一分鍾、五分鍾、十分鍾都可以。開始的時候,可能僅僅過一分鍾左右,這個感覺就會消失。不要緊,再去思維、體會、安住,這樣反複持續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就能逐步轉變我們的觀念,達到減壓的目的。

  觀如夢如幻和數呼吸這兩個方法,都有減壓的作用。即使你是一位不想學佛的人,也可以嘗試。雖然這是佛教的修法,但其中不摻雜任何的信仰成分。修這個法,並不等同于學佛。就像瑜伽可以脫離所有宗教,只是單純的瑜伽,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佛教一樣。上述修法也完全可以脫離佛教,作爲一個純粹的健身或養生技巧來使用。

  5,打坐的最佳時間

  (1)晚上睡覺之前,經曆了一整天複雜的人際關系和應酬,各種各樣的壓力已經蓄積到了當日的頂點。此時通過這種方法減壓後,晚上就不會做噩夢,睡眠質量也會越來越好。

  (2)早上早起一個小時,在洗漱完畢,上班之前,回到床上靜坐一個小時、半個小時,哪怕只有二十分鍾都可以。把心態調整一下之後再去上班,平靜的心態一定能對當天的人和事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

  修行要靠長期的積累,我們不能因爲一兩天沒有什麼作用,就停下來了。不以跬步,無以至千裏。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點滴的累積。沒有時間的夯積,是不可能成功的。

  

《慧燈之光九 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